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总结(精选文档)

时间:2022-07-06 08: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总结(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总结(精选文档)

 

  强力推进环境治理

 整体提升 XX 形象 ——**县推进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汇报 ( 2013年11月 10日 )

  市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是 “5·12” 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全县·······。县内道路交通, 水、 电、 气供给以及通讯全部陷入瘫痪, 行政、 卫生、 教育等基础设施全部被毁, 360 余家中小企业遭受严重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

 震后在党中央、 国务院的关怀下, 县委、 县政府正在积极添措施、 想办法, 着眼发展抓重建, 抓好重建促发展, 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深化文明创建成果, 全面提升北川发展竞争力, 展示灾区科学发展新形象, 县委、 县政府一直把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事关发展和民生的大事,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全面部署并强力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 , 在省委省政府、 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相关部门 的精心指导下, 全力发动, 合力整治, 大力投入, 群力推进, 在抓发动、彰特色、 推专项、 建机制、 求突破、 见实效上狠下功夫, 深化治理“脏、 乱、 差” 。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全县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明显增强, 行为素质明显提高, 城乡 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城市集镇形象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明

 显改善,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取得了 良好的经济、 社会和环境效益。

 我们主要做了 以下工作:

 一、 加强领导, 统筹协调, 着力强化治理保障 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是惠民工程、 环境工程、 管理工程、作风工程, 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庞大的社会系 统工程, 必须要加强领导, 整体联动, 齐抓共管, 合力推进。

 (一)

 强化组织领导, 形成高位推动格局。

 成立了 由县委书记任组长, 县长任常务副组长, 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和镇乡 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的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成立规划建设组、 风貌改造建设组、 绿化组、 河道治理组、 地质灾害治理组、 交通保障组、 宣传报道组、 后勤保障组、 安全维稳组、 督导检查组等10个工作小组, 分别由县四套班子分管或联系领导担任工作组组长。

 各级各部门也成立了 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全县上下形成了 整体联动、 运转协调、 高效有序的工作体系, 建立了 “一把手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的工作推动机制。

 (二)

 强化责任落实, 形成高压推进态势。

 县委、 县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城乡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实施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 的通知》

 等一系列文件, 并与县级部门、 镇乡 签订《北川县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目 标责任书》, 将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分配落实到各镇乡 的每一个主管部门和重点责任单位, 使整个工作做到了 责任明确, 推进有力。

 同时, 县委、 县政府对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单位、 镇乡 , 予以严格问责, 确保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 示范工程建设高压推进。

 (三)

 强化督查协调, 形成高效推动局面。

 采取面上工作定期协调、 重点工作专题协调、 难点工作现场协调的方式, 及时解决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 示范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县委、 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常委会、 常务会, 定期听取环境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并通过深入一线调研、 现场办公等形式, 督导、 协调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难题。

 县人大、 县政协多次组织开展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视察调研, 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综合协调、 督查督办作用, 逗硬落实例会制, 并实行“每天一巡查, 每周一督办、 每月 一考核” ,确保了 整个治理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进。

 (四)

 强化宣传发动, 形成高频宣传氛围。

 牢固树立群众是环境治理主体的理念, 强化舆论引 导, 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构建群众参与 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 创 建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持续开展七进活动, 机关把环境治理作为重点工作, 学校纳入课堂教学, 企业列为日 常管理, 社

 区作为重要任务, 农村写进村规民约, 让“户 户 参与环境治理、 人人享受幸福生活” 的意识深入人心, 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 参与者, “要我干” 变成了 “我要干” 。

 征集治理民谣、公益广告, 传唱环境治理三字歌, 使全县干部群众明白道理,知晓责任, 从“被动应付” 变成了 “主动参与” , 促使机关带着基层干、 干部带着群众干。

 在北川政务网、 北川新闻网、县广播电视台等开辟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专题专栏, 设置曝光台, 开通举报专线, 引 导群众参与和监督, 推广先进经验,曝光负面典型, 宣传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

 截止目 前, 各级整治办公室累计印发倡议书3万份、 调查问卷1万份、 环境卫生知识卡片5万张、 宣传贴图墙标8000张; 在城镇主要街道、广场、 社区等地段设立宣传公益广告牌150幅, 悬挂大型宣传标语500幅; 组织开展 “除陋习, 讲文明, 树新风” 、

 “回头看、 促整改”、 “只 有一个地球, 倡导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 “争当文明市民, 共建和谐北川” 、“欢欢喜喜过国庆,干干净净迎新年” 等主题活动, 引 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方式, 提升市民整体素质。

 二、 突出重点, 彰显特色, 着力强化标本兼治 实践证明, 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必须要立足县情创新工作举措、 鲜活创建载体, 才能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特色、 有亮点。

 (一)

 治理五乱, 规范秩序, 提升城市形象。

 一是搞好环境

 卫生, 进一步治理“五乱”( 垃圾乱扔、 广告乱贴、 车辆乱停、 摊位乱摆、 工地乱象), 总计清理木料、 柴草等杂物 6865堆, 清运生活垃圾 3585 吨, 清运建筑垃圾 23514 吨, 清理排污沟 114200 米。

 二是规范场镇管理秩序。

 规范车辆停放,整治市场秩序。

 商贸经营活动一律进入市场、 门市, 不得撑杆搭棚, 占道经营。

 三是控制噪声问题。

 严格控制治理城区商贩叫 卖、 影响促销、 娱乐场所噪声问题, 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学习、 生活和休息的环境。

 四是解决垃圾处理和污水问题,切实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确保全县饮用水安全。

 五是严处私搭乱建。

 新增城管局, 对城市( 镇)

 主要入口 、 广场、 主次道等地设置的各类广告、 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定期开展集中清理整顿, 对陈旧破损的大型商业广告及时翻新, 对上墙的商业广告依法拆除下墙, 组织人员 跟踪打击张贴牛皮癣广告行为。

 通过整治, 使设置不合理不规范的广告、 店牌店招问题、 城区内私搭乱建违法违章建筑得到彻底解决, 改善城区面貌。

 六是实施风貌塑造, 提升城镇形象。

 按照《四川省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 2009-2011 年)》、 《“四化” 示范要求》要求, 结合实际制定了 我县治理规划, 编制( 修订)

 并严格执行市容、 环卫、 污水和垃圾处理、 城乡 风貌塑造、 城市园林绿化、 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 市场环境治理、 农村污染治理及交通管理等专项、 专业规划, 完善规划体系。

 以规划为引领, 以突出北川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底蕴为主题, 坚持“四

 注重、 四提升” , 投资六亿多元进行风貌塑造和加固维修工作, 全面提升我县城镇形象。

 ( 二)

 文明劝导, 规范告诫, 提高居民素质。

 一是开展“讲卫生、 除陋习、 树新风” “三乱” 治理, 规范行为。

 结合创建“五十百千” 工程, 大力倡导“十不” , 扎实开展禁止乱扔、 乱倒、 乱吐“三乱” 行为。

 二是组建城区文明劝导员 队伍上岗执勤, 开展“小手牵大手, 文明一起走” 、 “文明劝导上街头” 等文明劝导活动, 教育、 劝诫过往车辆、 行人遵守交通规则, 纠正乱丢果皮、 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

 (三)

 实施七项整治, 改观城乡面貌。

 以示范工程建设为动力, 推动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突破。

 一是实施城乡结合部治理。

 把废旧物资回收站点、 乱搭建构( 建)

 筑物、 公共场所以及厂区周 边的环境整治作为 城乡 结合部专项治理突破口 , 全面清除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

 推动企业“退城入园” 、 “环保治污” , 改变了 城乡 结合部脏、 乱、 差局面。二是实施集贸市场治理。

 坚持疏堵结合, 多次督查安昌农贸市场, 进行整改。

 镇乡 先后新建、 改建、 扩建、 升级改造市场14 个。

 三是实施背街小巷治理。

 四化标准, 延伸保洁范围, 加强对背街小巷的日 常保洁, 拓宽执法范围, 加强五小行业和八乱整治, 消除了 背街小巷治按照理盲点。

 四是实施两路环境治理。

 采取控源、 清洁、 截污、 除淤、 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对公路、 河渠等环境进行集中治理, 清垃圾、 清障碍、 清病

 害、 清杂物, 保持公路、 河渠环境的清爽。

 在重要通道沿线( 九环线北川境内)

 完成绿化带建设 22 公里, 栽种各种树木 10000 株, 提升了 主干道的品质; 完成县域公路主干道庭院绿化 60 公里, 新栽植树木 20076 株。

 五是实施“七进” 深化活动。

 以“保护群众身体健康” 、 “环境治理、 效能先行” 、“我为北川环卫做贡献” 、 “革除陋习, 做文明公仆” 等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 深化了 “七进” 活动。

 六是改造农家院落, 拆除乱搭乱建。

 仅集中整治月 就拆除板房、 帐篷( 钢/瓦)

 棚等乱搭乱建构筑物 8908 间, 改造农家院落( 包括硬化、 绿化、 美化)

 7500 户 、 平整道路 70500 平方米。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做好庭院绿化, 新栽植庭院经济苗木 7 万余株,其中新栽植果树 15000 株, 为庭院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七是改善城乡 垃圾处理方式, 建立垃圾综合处理体系。

 在全县选取城乡 垃圾综合处理试点, 解决好垃圾清扫清运、 污水排放等场镇环境问题, 逐步建立垃圾清扫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无害处理。

 示范推行农村垃圾“户 定点、 组分类、村收集、 镇转运、 县处理” 的综合处理模式。

 三、 着眼长远, 完善机制, 着力强化常态管理 坚持立足常态, 狠抓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保障“日 巡周督月 检查年考核” 的到位, 市场运作业主共同管理办法的有效推广。

 一是完善领导保障机制。

 实行县级领导分片负责制,县级部门包乡 镇, 乡 镇领导干部包村( 社区), 村( 社区)

 干部包社( 居民小组), 社( 居民小组)

 干部包农户 的“五包” 联系制度, 将联系工作细化到部门、 乡 镇、 村( 社区)、小区、 院落, 指导、 督查、 帮扶和协调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二是完善目标考核运行机制。

 将环境治理纳入县委、 县政府年度目 标考核内容, 签订目 标责任书, 实行专项考核和月 考核评比, 实现治理工作由突击整治向持续治理转变, 由集中整治向自 觉行动转变。

 三是完善网格化责任制。

 进一步实化、细化责任体系, 按区域、 条块等落实责任, 从上到下层层签订责任书, 完善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权责明确的责任体系。坚持属地管理, 县城严格落实“包环境卫生保持、 包车辆停放秩序、 包市政设施维护、 包门前绿化美观、 包摊点守约经营、 包广告招牌规范” 的“门前六包” 责任制。

 四是完善效能问责机制。

 整合行政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着力构建全方位、 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

 加强督促检查, 对有令不行,工作不力, 连续排位靠后的实行县领导问责谈话, 限期整改。组建督导组, 对全县23个镇乡 、 县级部门进行明查暗访、 定期检查、 突击抽查和跟踪督办, 形成了 “暗访—曝光—整改—问责” 的处置模式, 对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 按照问责办法严格追究责任。

 五是构建长远管理机制。

 坚持“专群结合、广泛动员 、 形成合力” 原则, 完善日 常保洁队伍、 职能化管理队伍、 专业化技术队伍“三支队伍” 建设。

 实行周报告、旬分析、 月 总结制度, 确保信息报送畅通, 及时、 全面、 准

 确地反映城乡 环境治理推进情况。

 切实建立健全环境整治物业管理委员 会, 解决好人员 、 经费、 奖惩等投入问题, 按照“科学规划、 条块结合、 投入多元、 设计专业、 实施统一、业主运作、 有偿管护、 狠抓死角、 文明共建” 的观念, 不断增强基础环境的管理效应。

 四、 围绕发展, 共建共享, 着力强化治理成效 通过持续开展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 北川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对外知名 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有力、 有效推动了 科学重建、 科学发展, 主要工作和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 “在绵阳争先” , 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灾后重建加快推进、 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是市民素质整体提升。

 通过持续开展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活动, 市民卫生习惯、 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 文明素质整体提高, “三乱” 、 “五乱” 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社会秩序安定有序。

 二是环境效益明显。

 通过定期开展空气、 水源等环境监测,强力整治“三废” 超标排放和噪声等环境污染现象; 积极推进污染减排, 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控制目 标。

 城区每天垃圾做到了 日 产日 清,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100%,城区环境噪声达到 功能 区要求, 城市水域功能 区水质达标率 为100%, 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达95%以上。

 虽然我县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 阶段性成效, 软硬环境不断优化, 市民素质不断提高, 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助推了 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得到各级肯定...

推荐访问: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城乡 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