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时间:2022-07-24 13: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5 月 22 日,袁隆平铜像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落成揭幕,转眼袁隆平院士已逝世一周年,但他的“禾下乘凉梦”还在继续,从 5 月 20 日起,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巨型稻”在天津市宁河区正式插秧,这也是“巨型稻”在京津冀地区的首次大面积试种,“禾下乘凉梦”将在天津变成现实。仲夏来临,奔跑在“青春赛道”上的“我”,看着田间插下的一株株“禾梦”,我循着您的“足迹”,奋力奔向“终点”。

  当我纳凉“禾梦”下,我要做您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追随者。20 世纪 50 年代,在许多先进西方国家都没能突破水稻研究瓶颈的背景下,面对“水稻杂种无优势”这一权威定论,袁隆平不拘泥于固有理论,敢为人先、冲破束缚、寻求真理。从异形稻到杂交稻再到超级稻,从三系法育种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袁隆平一直在创新、突破。作为党员干部,我要有追求真理的执著,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工作中要“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要“学而思”,不盲从、不跟随,在前人的智慧中注入自己的“小心机”,化解群众的“烦心事”,用实际行动不断推陈出新,科学工作方法,办好群众的“芝麻绿豆事”。

  当我 纳凉“禾梦”下,我要做您艰苦奋斗、躬耕田野的唯实精神的传承者。袁隆平一生都浸在稻田里,两个馒头、

 一个水壶,是他下田的标配,不论是炎夏酷暑还是三尺寒冬,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即使在生命最后几年,他的心也仍在试验田里,袁隆平用他一个人的艰苦奋斗换来万民的“俱饱暖”。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厚植“实干为民、竭诚为民”的情怀,树立“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信念,担当起为民谋福的使命,做唯实精神的传承者,俯下身、沉下心,把群众的“心中事”作为自己的“中心事”,把群众的口碑当做自己的“奖杯”,在自己的“稻田”里耕耘出“累累硕果”。

  当我纳凉“禾梦”下,我要做您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追梦精神的践行者。袁隆平从 1964 年开始研究水稻,期间遭到数次破坏,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远走海南,重新开始他的杂交水稻梦,终于在 1970 年发现了“野败”,为后来的三系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1973 年,杂交水稻大获成功,袁隆平声名远扬,但他没有陶醉于“百尺之功”,仍专注于田畴,最终成功研制超级稻。作为党员干部,要敢于接受基层的磨练,努力做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言弃,敢啃“硬骨头”,敢挑“重担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追梦精神,以“强国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主动扛起复兴民族的重担,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永攀“更高峰”。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曾是《感动中国》为袁隆平院士写下的颁奖词,他为国为民,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让我们端起一碗“米”,细细品味袁老不断进取的冲劲,敢想敢做的魄力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

  端起一碗“知识”的米,品味袁老进取的一生。袁老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定。他常搜罗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哪怕功成名就之后,袁老也从未停止学习,他说过知识是一切的基础,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世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要

 把学习知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有进步。

 端起一碗“梦想”的米,品味袁老追梦的一生。上世纪60 年代,袁老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教师时,曾亲眼看见过 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总是让人充满遐想,在艰苦的条件下,突破是唯一的出路。无米让袁老绞尽脑汁想造米,但是水稻天生没有优势,于是杂交水稻的念头出现在了袁老的脑海中。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水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水稻三期,到如今水稻产量突破 1000 公斤。袁隆平常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因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坚持,才有了他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才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脸,才有了水稻高产梦的实现,“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实现梦想,他从未停止过向前探索的脚步,用一生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我要学习他“有梦想,了不起”敢想敢做的魄力,在基层工作中要信念坚定,不管碰到怎样的难题和困难,都不变方向、稳扎稳打、逐一攻关;要矢志不渝,只为心中所梦,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

 端起一碗“淡泊”的米,品味袁老无私的一生。主持人敬一丹曾经感慨,每一次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评选晚会,总是见不到袁隆平先生。他名满天下,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

 畴,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甘为事业献身,袁隆平方能造福中国人民以及全人类;因为淡泊名利,他才能在杂交水稻的天地里忘情驰骋。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宁静致远的心态,当你心甘情愿为某项事业奉献热情精力之时,这项事业就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当你不为名利得失斤斤计较,就能获得洒脱、自由与快乐,乃至步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路过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赠的“重庆隆平五彩稻田景区”,特地去看了看,映入眼帘的是由稻谷组成的“乡村振兴”艺术稻田景观,袁隆平院士的形象、大足石刻等元素图案跃然铺展在这片他曾经工作的土地上,就好像这位老人从未离去一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端好“中国饭碗”,护好“百姓米缸”,捍卫粮食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袁老用他“禾下乘凉”的梦想,把研发出的“巨型稻”画在了田亩上,打赢了粮食生产这场硬仗。袁老不是重庆人,却和重庆深深结缘,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这里生长着袁老亲自为当地规划的“五彩田园”,在“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仪式的当天,袁老更是发来了亲笔贺信:“我曾在重庆求学 11 年,大足是我工作的第一站,这里是我追求梦想与事业起航的地方……”如今,静静地站在田坎边,这位“稻田里的拓荒者”依旧在田垄间温柔地微笑着,仿佛在用他那培育出无数稻种的双手,一一抚平这被微风吹起的稻浪。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或许是亲身目睹过饥饿,那一道时代的伤痕,也深深地刻印在袁老的内心,促使他不断地奔波在各地育种的路上,这是一场希望渺茫的征途,也是一场大海捞针的考验,但我们会永远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人,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血泪积淀去逐一闯关,只为能让我们十几亿人口吃饱饭,只为大国粮仓根基牢!袁老一生的都在躬身耕耘,他属于土地,也热爱着土地,我们相信这位“大地之子”所研发的稻

 种,一定会让中国的大地春华灼灼,秋实离离,岁稔年丰,穰穰满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袁老曾说过:“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业的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2021 年 8 月,当 15 亩的“巨型稻”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我又想起了袁老,想告诉他:“这次的‘巨型稻’高 2 米左右,预计亩产可达 1600 斤,您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成真了”。袁老真正让“中国粮”有了“中国种”,以后人间每种下一粒小小的稻种,每收获一支饱满的稻穗,都是对袁老浓浓的思念!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转眼间一年已逝,美丽的拾万镇长虹村一派幸福祥和,袁老所题的“拾万稻米香,百姓奔小康”也正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心忧天下、不图名利,这才是我们真正该追的星,袁老在我们心中种下的种子,将长成那茁壮的五彩稻田,在阳光下泛起一片稻香,为更多的青年人指明远方,留下希望!

推荐访问: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院士 周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