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12篇

时间:2023-10-09 08: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12篇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1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是如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家规家风,会导致家庭不睦,道德滑坡,风气低俗。而位于金华浦江郑宅镇是远近闻名的“江南第一家”,那村口金光闪闪的青石牌坊无不向世人展示了郑家那传承900年的“郑氏家规”。

  “家风正,则民风正;家齐,而后国志”,这是《郑义门》廉政动漫系列剧第一集中的一句话,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一个人从家步入到社会,个人的家风、作风也随之远播。一个人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耳濡目染受到影响,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作风。好的作风源于好的家风,好的家风汇成好的社风。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正。通过观看《以法齐家》、《家法如山》两集廉政动漫,每一个故事都在向我们讲述家风、家规、家训给这个家族所带来的影响力。家风是家庭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因为家规传承,郑氏家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郑氏族人自觉以家规为尺,注重自我修为,共同缔造着家族的累世繁盛。在崇尚“家国”概念的儒家文化系统中,郑氏家规承袭的伦理文化、责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投射和浓缩,郑氏族人在时代变幻中始终恪守家族精神,展现着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几千年如一日的尊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郑义门”为后世树起了一个廉洁德治的良好典范!当前,家风已成为拒腐防变的“防火墙”、清正廉洁的“保护网”、改进作风的“催化剂”。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以《郑义门》为家风建设新标杆,重视家风建设,将家风建设与促民风、转政风、树党风结合起来,大力传承家规家训优良传统,弘扬社会正能量。要严于修己,任何时候都不违规逾矩;要严待家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为谋取私利打开“方便”之门;要警钟常鸣,不仅要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更要把好“后院”关口。只有守住了家中的“廉洁门”,远离贪腐,小家才会平安,社会才有正气。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深知,应该严格遵循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发扬家庭的优良家风家规,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正风正气,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市场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2

  中国历代都注意到了家礼在治家、治国上的重要性,因此相关的图书编辑工作,一直都有人做。南宋刘清之编辑的《戒子通录》是选录南宋以前的家训,编成的新参考书。这是学者的个人行为,类似的还有清代潘永因编辑的《宋稗类钞·家范门》和《清诗铎·家训类》这样部头非常大的类书。

  力度更大的是政府行为。政府组织力量,不仅汇编了大量家礼典籍,还有非常多的官修书目和家礼文献编目,例如《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家范典》、《四库全书总目》中的礼书部分。这些书目大多保存在各朝正史的“艺文志”里。虽然有很多原书没能保留下来,但我们通过“艺文志”,至少能知道有哪些人写过家礼的书。像唐代名臣狄仁杰写过的《家范》,就是如今已经不存的家礼书。

  有了编写者个人和政府的努力,家礼著作在中国历史上前后相继,形成了线索非常明确的系统:编这些书是对社会某些风尚的有感而发,编写的体例能反映文风,内容能反映学风;执行之后有了效果,又会改善世风。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家范》是中华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后来朱熹编订《朱子家礼》。

  司马光在书中说,圣人是以德、以礼传子孙,贤人是以廉、以俭遗子孙;如果只能看到田亩、粮食和金银财富这些外在的物质价值,只给子孙留下这些,就是愚蠢人的做法。于是,他在编订《家范》之外,还给侄子写了《与侄书》。他在书中告诫子侄,自己虽然身处高位,但朝廷上持不同意见的大权在握者还有很多。自己做事尚且谨慎,你们这些小辈怎么可以肆意妄为,令乡人痛恨,授人以柄呢!他因此说“我之祸,皆起于汝辈”。这其实是在告诫子侄辈,要言行谨慎,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家庭形象。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通过引用对比节俭和奢侈两者间利害关系的事例,告诫儿子司马康要生活节俭、努力向学。信里的笔调从容亲切,丝毫不觉得严厉刻板。其中,还有好几个名句,是如今为人们所熟知的,例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放翁家训》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家规文献。陆游训诫子孙,要保持节气,不能为了获取利益而屈从于歪门邪道,更不要追求高官厚禄,依官势欺人;不能为了衣食富贵,做市井小人的勾当,而应该以农耕为主业。子孙不要自夸炫露,不要跟达官显贵攀附;对身后事,要节俭从事。

  读了这些教导,我们会立刻联想起陆游临终前的千古绝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训》和《示儿》都是写给儿子的,前者关心的是儿子个人的成长,后者是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从陆游对国家的感情,我们不难理解他对儿子高尚节操的要求,以及两者间一脉相承的情愫。

  宋代的这类例子还有不少。南宋的孙奕在《履斋示儿编》中,就针对当世社会学风不端正,“虚名日竞,实学日疏”的情况,告诫儿子“做人、作文,俱要诚实”。叶梦得的《石林家训》在强调为国要尽忠,为家要尽孝道之外,还突出了要多读慎言的道理。

  宋代之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家礼书,是因为经过了唐末五代的社会大动荡,人们期望社会文化能尽快恢复往昔的繁荣,因此宋太祖在登基不久,就命令修《三礼图》,后来又命令儒士修《开宝通礼》等礼书。类似的工作,一直贯穿了整个宋代。而且,国家修礼对老百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就高呼:“家人之道,不可不正也。”司马光通过撰写《家范》期望达到“家道正则天下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他们的考虑和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在宋代,民间陋俗有非常强的渗透力,已经影响到了传统礼仪的执行。于是,有识之士纷纷行动起来,在修身和治家上用功,希望能化民成俗,做到礼仪能纯正到位,又不奢侈浪费;既庄严隆重,又不至于互相攀比。

  绍兴二十五年,在任泉州同安主簿的朱熹看到当时乡里贫民和富家子弟都“无婚姻之礼”的状况,提出了改善的办法。他主张选择《政和五礼》中可以参考借鉴的内容,修订出新的礼。朝廷接纳了这一建议,这才有了《绍兴冠婚丧祭礼》的问世。

  士大夫对风俗给家礼影响的担心,宋代以后也有,只是各地的表现不同。明代的吕柟就说“江北婚礼浮于男,江南婚俗浮于女”,因为各地风气浮泛,已经跟古礼大不相同了!(《泾野先生礼问》)

  但有的人家眼光长远,能发现行礼上的恶风、恶俗,并厉行改善。在康熙年间,浙江一户朱姓人家编写的家谱中就记载,我家世代以清白相承,每年春秋祭祀的时候,家人用糯米酿酒,准备佳肴,请族众致祭,以示饮福受胙之意。但问题就出在这酒上!因为渐渐地,众人饮酒必醉,成了种不好的风气,有时还会影响下年拜扫的时间安排。于是,这户朱姓人家商定,酒礼三行或者五行,不要超过七行;餚不超过五行。对酒食的量做了这样的限制,今后就作为定例执行,凡有违反,就要受罚。(《(浙江临海)朱氏约束》)

  我们参照另一份道光年间的何氏享祀谱就能发现,这酒席容易滋事的例子,并不是上述那朱姓人家独有的问题。不过有的人家在族谱里事先就做了详细的规定,免得族人再犯错。这家何氏族谱里提到,行家礼的器皿重要是洁净,不要追求是否镂刻;食物不用山珍海味,时令菜品就好。还说酒席之后,只许申明条规,不许酒徒滋事,更不许高谈阔论。有讨论也是首事或者房长在讨论族里的大事,旁人静静听着就行,不许喧哗。违者重罚。(《(湖北通城)庐江堂何氏通城享祀谱》)

  虽然上文的例子,有的是历史上父子之间的,有的是某个家族的规定,但看得出来也存在些问题,有的问题出在个人上,但更多地是来自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至于常常见到各家还要明确言行上的规定,免得出现有了过失却没有规则来施加惩罚的情况。

  但总体上看,在改善社会风俗上,历史地方的行政首长起了非常正面的引导作用。翻看明清时期地方官的笔记,除了讨论政策和学问的内容,不少篇幅都用来评价地方风俗。有的说该加大地方上宣讲的力度,让法令能够下传,使地域偏远的乡村也能明白;有的说,该从各村中推举年高德劭的长者,在村里固定的地方,定期举行宣讲会,用乡里百姓都明白的话,把本不易理解的礼仪规范解释清楚,这样大家就都能自觉遵守了。此外,由于当时公布法令是地方官抄录后,以公开张贴的形式传达,有士大夫提议也应该采取同样办法来宣讲家礼。这样做,不一定会提升听讲者个人的文化水平,但对改善地方上的风气有好处;宣讲的人多了,而且内容统一,文风便能改善,童蒙教育也就好转了。明代的吕坤、杨东明,清代的名臣汤斌、陈宏谋都曾在这方面做过努力,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厚重的文献财富。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3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每位党员都积极主动地立家规、正家风、传家训,争做一名廉政为民、家风清正的合格党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党员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1: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问题作了生动论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他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又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问题的生动论述,既亲切温暖又发人深省。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中华家风各有不同,但基本认同是重视知识、文化教育和道德培养,讲究俭朴、谦逊、敬老、善良、懂礼、和睦、诚实、与人为善等。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家风是家庭的性格,是家庭的形象,是家庭的魂魄。对党员干部家庭来说,家风涵养作风、折射党风、关乎政风、影响民风。建设、传承、弘扬好家风,以纯正家风涵养良好作风,应当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

  家风不正则政风难平,很多贪官腐败分子的堕落起点,正是始于家风这道“防火墙”失去效力,家风淡然、家规失范、家庭不睦,是导致干部腐败或全家“一锅端”的一大原因。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坑夫”“坑爹”“坑子”“夫妻沆瀣一气”“情人反目”“小三杀手”的例子历历在目,警钟长鸣。廉洁治家、从严治家是廉洁从政的重要环节,绝对不可小视。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曲有声的赞歌。家风好不好,家长、“掌门人”起主导作用。领导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都是核心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是家规的模板、家风的旗帜,只有以身作则,恪守家规、传承家风,才能为家人作出榜样,才会有威严、有说服力。严以修身是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内容。做到严以修身,除了党纪国法的刚性约束,还要靠家规家风的潜移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家风是领导干部严以修身的必修课。维护好家风是干部一生研究的课题。

  党员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促进党员干部家庭建设、培育良好家风。最近,各个党支部都在开展“领导干部立家规,共产党员正家风”主题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正则作风正、律己严,家风正则坐得稳、行得正。习近平总书记一向注重家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4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5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是如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家规家风,会导致家庭不睦,道德滑坡,风气低俗。而位于金华浦江郑宅镇是远近闻名的“江南第一家”,那村口金光闪闪的青石牌坊无不向世人展示了郑家那传承900年的“郑氏家规”。

  “家风正,则民风正;家齐,而后国志”,这是《郑义门》廉政动漫系列剧第一集中的一句话,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一个人从家步入到社会,个人的家风、作风也随之远播。一个人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耳濡目染受到影响,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作风。好的作风源于好的家风,好的家风汇成好的社风。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正。通过观看《以法齐家》、《家法如山》两集廉政动漫,每一个故事都在向我们讲述家风、家规、家训给这个家族所带来的影响力。家风是家庭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因为家规传承,郑氏家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郑氏族人自觉以家规为尺,注重自我修为,共同缔造着家族的累世繁盛。在崇尚“家国”概念的儒家文化系统中,郑氏家规承袭的伦理文化、责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投射和浓缩,郑氏族人在时代变幻中始终恪守家族精神,展现着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几千年如一日的尊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郑义门”为后世树起了一个廉洁德治的良好典范!当前,家风已成为拒腐防变的“防火墙”、清正廉洁的“保护网”、改进作风的“催化剂”。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以《郑义门》为家风建设新标杆,重视家风建设,将家风建设与促民风、转政风、树党风结合起来,大力传承家规家训优良传统,弘扬社会正能量。要严于修己,任何时候都不违规逾矩;要严待家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为谋取私利打开“方便”之门;要警钟常鸣,不仅要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更要把好“后院”关口。只有守住了家中的“廉洁门”,远离贪腐,小家才会平安,社会才有正气。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深知,应该严格遵循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发扬家庭的优良家风家规,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正风正气,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市场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6

  《千年包公》情节波澜起伏,动人心弦,生动展现了包公修身律己、刚直不阿、为官爱民的事迹与思想。观看纪录片,我努力探寻:是什么造就了包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格?

  包公留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大意是,“清心”是治身的根本,“直道”是处世的要诀。笔直而细小的树干,一定会长成支撑大厦的栋梁;百炼的纯钢,决不能作弯曲的钩子。仓库里堆满粮食,连老鼠、麻雀也会高兴;田野里寸草不生,连兔子、狐狸也会犯愁。史册上记载着古人许多宝贵的教训,做官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耻辱,让后人笑骂。这首诗是包公出仕做官的座右铭,他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

  包公不仅严格自我要求,还依此涵养家风,教育子孙。包公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他严训,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身祖坟。在封建社会,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得归葬祖坟,是最严厉的惩罚。由此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孙之严厉。

  家风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家风连着党风,家风好则党风正。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该怎样践行包公精神,建设好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呢?

  要自觉强化党性修养、品德修养和党纪观念,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理想,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做服务于民的党员。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要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持奋进不息的精神,为党的事业发展多尽一份责任,多贡献一份力量。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以党的规矩和纪律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带动和影响家人。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本职工作,替基层教师分忧解难。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节着眼,以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让我们从包公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良好家风涵养党风民风,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7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常重视家风问题,曾专门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感到,好的家风是一种正能量,它的形成,建立在家训、家规和家教的基础之上。从父母长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品德要求,或是勤劳节俭,或是尊老爱幼,或是宽容忍让,等等。这些朴素的要求,沉淀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也只有清澈好家风这个源头,才能滋养出好的作风和政风,促进形成“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活环境。对党员干部来讲,家风既是折射作风的一面镜子,也是透视政风的一个窗口。下面,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围绕如何培育好家风,谈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学以增智,学以立身”,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好家风的常态任务

  一个政党会因学习而强大,一个民族会因学习而富强。同样,作为一个家庭来讲,也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情操,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家风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勤学、善学、爱学的习惯,才能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勤于学习的表率,还要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这样才能使良好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

  二、“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把甘于清贫作为培育好家风的价值追求

  是为子女留下万贯家产,还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良好家风的重要标志。唐代诗人罗隐就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的名句留传后世。李克强总理对政府官员也有掷地有声的话语:“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当官不许发财,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职业要求决定的,也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事实说明,家财越多越有可能滋生懒惰心理,扼杀创造精神,这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这样才能为家人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为家庭带来长久的欢乐和安详。

  三、“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好家风的行为准则

  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要“勤俭持家,俭以养德”之说。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防止产生优越感,自觉克服骄娇气。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要自觉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以俭为荣,也要让子女过过穷日子、苦日子,使他们真正把节俭作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操守,嵌入灵魂深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

  四、“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把严于管教作为培育好家风的重要环节

  家庭给人以归属感,成为人们内心情感最柔软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家庭容易成为人性弱点的避风港,原则易有亲情面前变通,底线易在亲情面前突破。对家属子女管理不严,常常导致家庭不幸。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从之,恶而弃;对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专一;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追求进步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8

  《千年包公》情节波澜起伏,动人心弦,生动展现了包公修身律己、刚直不阿、为官爱民的事迹与思想。观看纪录片,我努力探寻:是什么造就了包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格?

  包公留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大意是,“清心”是治身的根本,“直道”是处世的要诀。笔直而细小的树干,一定会长成支撑大厦的栋梁;百炼的纯钢,决不能作弯曲的钩子。仓库里堆满粮食,连老鼠、麻雀也会高兴;田野里寸草不生,连兔子、狐狸也会犯愁。史册上记载着古人许多宝贵的教训,做官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耻辱,让后人笑骂。这首诗是包公出仕做官的座右铭,他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

  包公不仅严格自我要求,还依此涵养家风,教育子孙。包公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他严训,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身祖坟。在封建社会,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得归葬祖坟,是最严厉的惩罚。由此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孙之严厉。

  家风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家风连着党风,家风好则党风正。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该怎样践行包公精神,建设好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呢?

  要自觉强化党性修养、品德修养和党纪观念,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理想,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做服务于民的党员。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要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持奋进不息的精神,为党的事业发展多尽一份责任,多贡献一份力量。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以党的规矩和纪律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带动和影响家人。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本职工作,替基层教师分忧解难。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节着眼,以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让我们从包公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良好家风涵养党风民风,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9

  一直以来,习总书记对非常重视家风问题,曾专门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感到,好的家风是一种正能量,它的形成,建立在家训、家规和家教的基础之上。从父母长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品德要求,或是勤劳节俭,或是尊老爱幼,或是宽容忍让,等等。这些朴素的要求,沉淀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也只有清澈好家风这个源头,才能滋养出好的作风和政风,促进形成“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活环境。对党员干部来讲,家风既是折射作风的一面镜子,也是透视政风的一个窗口。下面,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围绕如何培育好家风,谈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学以增智,学以立身”,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好家风的常态任务

  一个政党会因学习而强大,一个民族会因学习而富强。同样,作为一个家庭来讲,也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情操,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家风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勤学、善学、爱学的习惯,才能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勤于学习的表率,还要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这样才能使良好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

  二、“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把甘于清贫作为培育好家风的价值追求

  是为子女留下万贯家产,还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良好家风的重要标志。唐代诗人罗隐就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的名句留传后世。李克强总理对政府官员也有掷地有声的话语:“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当官不许发财,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职业要求决定的,也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事实说明,家财越多越有可能滋生懒惰心理,扼杀创造精神,这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这样才能为家人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为家庭带来长久的欢乐和安详。

  三、“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好家风的行为准则

  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要“勤俭持家,俭以养德”之说。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防止产生优越感,自觉克服骄娇气。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要自觉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以俭为荣,也要让子女过过穷日子、苦日子,使他们真正把节俭作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操守,嵌入灵魂深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

  四、“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把严于管教作为培育好家风的重要环节

  家庭给人以归属感,成为人们内心情感最柔软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家庭容易成为人性弱点的避风港,原则易有亲情面前变通,底线易在亲情面前突破。对家属子女管理不严,常常导致家庭不幸。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从之,恶而弃;对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专一;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追求进步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1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家风作为一种言传身教的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良好家风的共同特点是,崇德向善,明理知耻,讲求礼义。家风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个人修养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可见修身的重要性。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三严三实”将“严以修身”放在首位,可见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作者颜之推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因此将自身的立身、处世、治家、治学的经验,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对子孙有所帮助。《颜氏家训》旨在“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德行、书翰、文章、学识”是颜氏家族历代传承不衰的家风和学风。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特别注重家风和学风建设。认为治家和治国同理,一定要赏罚分明。父母兄长要“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读书治学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弥补不足,行道利世。

  家风

  在教子方面,颜之推认为要从胎教开始,古代圣贤君王无不重视胎教。周朝“三太”太姜、太妊、太姒是胎教的典范。教子婴孩是传统家教的共识,在孩子尚未懂事时,就要对其进行孝、仁、礼、义等方面的教育。该做的让孩子去做,不该做的要坚决制止。“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否则“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秉性形成后,不良习气就很难改了。

  关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处理。颜之推认为家庭要和睦。夫妇、父子、兄弟、妯娌相处融洽是家族兴盛的基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是治家的基本原则。“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父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过分亲昵容易产生怠慢之心,不拘礼节就不易做到父慈子孝。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情同手足。兄弟之间如果不和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家族中的子弟都会互相疏远。有的人结交天下之士,相处融洽,兄弟间却疏而不亲,不知兄友弟恭。因此须自上而下推行,通过前人影响后人。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关于节俭与吝啬的问题。孔子云:“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节俭是指合乎礼制的节省,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之人不加以救助。颜之推认为舍得施舍的人过于奢侈,节俭的人对穷人过于吝啬,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就完美了。

  关于治家宽严的问题。颜之推认为世间的一些名士,治家之道过于讲究宽厚仁慈,以至于日常饮食和用来馈赠亲友的东西,僮仆都敢从中减损。答应接济他人的钱物,妻子儿女却从中克扣,这是家庭的不幸。今天出事的领导干部中,有不少是因对家属、秘书、司机等管教不严,而造成个人锒铛入狱、国家财产损失。可见治家要有一定的法度,宽严得当,否则会适得其反。

  颜氏家族淡泊名利、勤俭节约的传统来自其始祖颜回。孔子曾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德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一生清贫,不慕富贵,恪守儒家的道德修养,追求儒家的人生境界,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为颜氏家族的家风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风

  颜之推认为自古明王圣帝都勤奋好学,何况一般老百姓呢!士大夫的子弟,在几岁以后无不接受教育,“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成年以后,更加重视教育。“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年轻一代不能只依靠祖上的荫庇,因一官半职而忘记学习。只有通过勤学,方能立身于世。不论在哪个行业,学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

  梁朝在全盛时期,贵族子弟不学无术,养尊处优。颜之推痛斥这种现象,认为这种靠祖上荫庇、不劳而获的行为不是长久之计。如遇社会变革,这些贵族子弟因无真才实学而在乱世中颠沛流离,会成为社会庸流。如果有学问和技艺,随处可以安居。因此“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技艺中最容易学习且值得推崇者,无过于读书。“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颜之推认为读书治学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不是为了做官追求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明理,既不空谈也无不作为。不能以有学问之人的贫贱,和没学问之人的富贵相比较。要多向古人学习。在侍奉父母方面,学习古人与父母如何交谈,体察父母心意,不违父母心愿做事。在忠君报国方面,要学习古人守职无侵,临危授命,不忘诚谏,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在勤俭持家方面,要学习古人如何恭谨节俭、谦卑自牧,以恭敬为立身之基,以礼让为处世根本。自知行为有过失,就要收敛、抑制。在金钱欲望面前,学习古人如何重义轻财,少私寡欲,体恤穷人,懂得施舍。在生死方面,颜之推反对因“贪欲”而“伤生”,因“谗慝”而“致死”。君子应该珍惜生命,但要敢于担当。因忠孝而被害,行仁义而获罪,舍身救国是君子应当做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世袭传承的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伦常在家庭、家族中的价值体现。良好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党风政风清明、社风民风淳朴。良好的学风有利于个人智慧的开发,道德修养的提升,社会不良风气的改进。通过家风与学风的建设与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注入正能量。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11

  家风是一个家庭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长期形成具有鲜明家庭特征的家庭文化,积善立家、勤俭兴家、孝雅治家、诗书传家,优良的家风家教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一个人修养品行、价值观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严以律己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广为流传,《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备受推崇。然而,不好的家风也有可能成为滋生祸患的温床,现实中“家庭式腐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在金川公司动力厂这个大家庭中,有职工之家、党员之家,还有不断创建的幸福家庭、书香家庭等。我做为综合办公室的主任,身边的党员干部都出自于普通家庭,通过日常行为的养成,大家之间胜似亲人彼此间的默契,也许只是一个信任的眼神却让你感到“神相契意相通,”一分真诚的关心,一声善意的提醒,一句平淡的问询,都会“随风潜入夜”化作无形的力量,对党员干部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厂党委通过强化“权、责、纪”认识,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把党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面对腐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拒腐防变,共同携起手来构筑起坚固的防线。这既是对亲人和家庭的幸福负责,也是对企业、国家和民族的兴旺负责。

  家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是砥砺品行、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针。好家风是做“合格党员”的基础。党员干部把培养良好家风做为一种行为自觉,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认真学习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关键是要把“做合格党员”融入生活点滴,在立家规、正家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对成长于动力之家的党员干部而言严守公司、厂的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不忘职责,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树立和落实公司新的发展理念,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正确对待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争做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好干部、好党员、合格职工。做为厂的内设机构负责人我能认真开展好党员责任区活动,及时把公司、厂重要的文件精神传达到责任区,带头遵守、督促责任区成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操作规程。以身作则团结带领科室成员,影响身边的职工积极主动工作,树立高、严、细、实的作风,做好迎峰度夏、服务生产经营,提高工作效率,多做贡献,把公司深化改革的要求贯彻好,把“止滑、减亏、增盈”的任务完成好,把提质增效的措施落实好。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12

  家风是一个家庭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长期形成具有鲜明家庭特征的家庭文化,积善立家、勤俭兴家、孝雅治家、诗书传家,优良的家风家教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一个人修养品行、价值观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严以律己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广为流传,《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备受推崇。然而,不好的家风也有可能成为滋生祸患的温床,现实中“家庭式腐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在金川公司动力厂这个大家庭中,有职工之家、党员之家,还有不断创建的幸福家庭、书香家庭等。我做为综合办公室的主任,身边的党员干部都出自于普通家庭,通过日常行为的养成,大家之间胜似亲人彼此间的默契,也许只是一个信任的眼神却让你感到“神相契意相通,”一分真诚的关心,一声善意的提醒,一句平淡的问询,都会“随风潜入夜”化作无形的力量,对党员干部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厂党委通过强化“权、责、纪”认识,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把党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面对腐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拒腐防变,共同携起手来构筑起坚固的防线。这既是对亲人和家庭的幸福负责,也是对企业、国家和民族的兴旺负责。

  家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是砥砺品行、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针。好家风是做“合格党员”的基础。党员干部把培养良好家风做为一种行为自觉,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认真学习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关键是要把“做合格党员”融入生活点滴,在立家规、正家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对成长于动力之家的党员干部而言严守公司、厂的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不忘职责,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树立和落实公司新的发展理念,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正确对待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争做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好干部、好党员、合格职工。做为厂的内设机构负责人我能认真开展好党员责任区活动,及时把公司、厂重要的文件精神传达到责任区,带头遵守、督促责任区成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操作规程。以身作则团结带领科室成员,影响身边的职工积极主动工作,树立高、严、细、实的作风,做好迎峰度夏、服务生产经营,提高工作效率,多做贡献,把公司深化改革的要求贯彻好,把“止滑、减亏、增盈”的任务完成好,把提质增效的措施落实好。

推荐访问:家风 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简短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 党员干部开展家风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心得 基层干部家风家训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家风家教家训心得体会 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