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事迹材料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材料4篇

时间:2022-03-11 00:12:16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材料4篇精选

  以下内容由工作范文网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第一篇

  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目标,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实现国家富强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价值取向,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价值判断。富强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正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公利益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

  实现国家富强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倡导富强,其基本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提升物质文明程度,达到民富国强。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利益及其实现,是人们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动因,实现人的物质利益、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劳动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消除旧式分工和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才有可能为最终消除剥削和三大差别提供社会物质条件。

  实现国家富强反映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大厦的,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当代中国必须解决好两大难题,一是做大蛋糕,二是分好蛋糕。做大蛋糕必须发展,分好蛋糕也需要发展,没有发展。人民不答应。国家不富强,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新党章规定,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表述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富强理念,需要做到几个结合:要把富强理念的培育同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等层面的价值诉求结合起来,把富强理念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教育结合起来;要把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同制度保障结合起来,使富强理念转化为制度化的动东西;要把实现国家富强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做到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等诸多合力共同作用。

  第二篇

  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不懈的追求。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社会期盼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文明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着内涵丰富、层次复杂的结构,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实践能力的价值标识。大凡关涉提升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各种要素,都无不要进入文明概念的内涵之中,因而它逻辑地展开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层次或系统,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就必须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出全面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人类文明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和阶级对抗的社会中发展的,先后产生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这几种社会文明类型,历史地看,后者都是比前者更高一级的文明类型,每一种文明类型所获得的文明进步的成果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产,需要认真对待和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明在判断继承上述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特质。首先,社会主义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人们自觉创造的文明。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克服了以前人类在文明和文化创造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用如实反映世界本来面目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人们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文明。其次,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全面完整的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文明类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不少统治阶级的私利,使得文明的创造和发展始终摆脱不了残缺的、片面的性质。社会主义强调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最后,社会主义,文明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价值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就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主题,是衡量其发展水平与程度的价值尺度。在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以人为本”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坚持的最高原则,也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能够获得全民族的广泛认同、激发民力、坚持不懈地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3篇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因而是关注人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的全面民主。社会主义需要选举和竞争,但其目的和实质不在于此,社会主义民主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呼声和诉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倡导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人民代表有任期,而且人民代表由人民来选举。在我国,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已经开始根据城乡相同人口比例选举,来自基层的工农代表也就得以逐渐增多。

  协商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实际上,民主就是社会成员之间为了达成利益调节或妥协而安排的社会协商机制,以便能够实现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公共生活和决定利益配置的可能性。有了多方面利益调节的协商机制,有了达成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妥协的程序,社会治理才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人的支持,从而成民主认同的社会氛围,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民主也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使国家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准则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和切实的贯彻和体现。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篇

  和谐是反映事情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调和统一,描述的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美好状态。和谐,具体指的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调共进的良好状态。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强调人自身心灵的和谐自由;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追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天人合一”;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谐是人生是最高境界,是人类的一种普遍价值追求。因此,追求和谐,实现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构筑和谐世界,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崇高价值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一直强调,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总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当今中国,实现社会和谐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上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

推荐访问:精选 核心价值观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