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学习强国 >

人才强国的例子六篇

时间:2022-04-14 18:05:01 来源:网友投稿

例子是汉语词汇,拼音lì zi,意思是客观存在的旧规、惯例。也指性质类同的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个,多用于解释说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才强国的例子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人才强国的例子6篇

【篇1】人才强国的例子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如何正确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在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为顺应该战略,

关键字:人才强国战略;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人口素质;小康社会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 底子薄,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因为人才才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该战略的实施,努力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它更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运用和发展,抓住了执政兴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人才强国战略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客观发展规律把握不够, 以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 不重视知识分子, 使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针对在人才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和国家建设急需大量人才的情况,邓小平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初步形成人才强国战略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人才问题主要是组织路线问题;人才难得,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紧培养选拔各类优秀专业人才;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标准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人才包括党政干部人才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必须打破常规去选拔人才;优化人才群体结构,实现人才流动更新制度;等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强调人才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人才强国的思想。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原来的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充分反映和说明我们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 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强国”。依靠人才兴邦, 走人才强国之路, 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 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

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目的主要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这一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人才强国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 全面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 从而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 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 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创新体制机制, 做到广纳人才, 为我所用, 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如何正确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2010年两会《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大会为我们清晰的指出了以下任务:第一是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第二是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第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第四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第五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六是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为完成这些任务,首先是各级政府要提高对人才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最可靠的财富绝不是土地、矿藏、黄金、纸币,更不是宫殿、楼阁,而是在同一个时代的人类社会中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最优秀的人才。必须认识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屡见不鲜的事例是,没有人才了,曾经拥有的金银珠宝乃至国土都会丧失;拥有了最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正确使用,即使一穷二白,也一定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国家也一定越来越强大。在人类进入到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今天,自然资源对财富增值的作用相对下降,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而且,争夺稀有资源也得依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完全成为客观现实。尤其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技术、资源、环境制约。特别是技术制约,而要实现技术的突破或者说跨越,没有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其次是要努力做到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怎样才能做到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最优秀的人才呢?毫无疑问,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以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好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较高,已经成为人才大国,潜在的优秀人才资源量大。我们不能放松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引进工作,但同时更应当做好自有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十分重要的是,必须深刻认识人才成长规律。经验表明,学校教育只能给人打下成才的基础,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来最优秀的人才的。政治家要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成长,企业家要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成长,科学家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成长,外交家要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成长,军事家要在军事斗争实践中成长。实践才能造就出最优秀的人才。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实践造就的,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建设实践造就的。因此,必须下定决心着力解决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在实践这个最伟大的学校培养最优秀的人才这个课题,不断深化对相关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创新相关制度机制,真正解决好培养得出的问题。

四、人才强国战略与提高人口素质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号召“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党中央的号召,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指导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搞好人口科学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去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就人的个体而言,即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人的总体、社会关系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体现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意识到人类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给自然带来的破坏,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表现在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人口质量的提升上。一方面要求人类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以达到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提高全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全面开展对国民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全方位教育,使国民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准、行为规范得到全面提高,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落实到人口政策上,就是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人才强国的实施过程就是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

五、人才强国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强国的实质是素质强国。列宁曾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强国战略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科举教育不能兴国,精英教育也不能兴国,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普遍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而认真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进行大胆创新,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并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持的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必然要回应时代的挑战和要求,全面实施并改进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应该以邓小平提出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本质内核。。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提出“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核。在我国建立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高校素质教育必须力图营造一个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环境。

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形势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人员匮乏,人才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科技人员90%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科技人员数只占10%。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国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为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世界各国相继变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展开了人才争夺大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据此中央不断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一系列目标归结到一点,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我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具体表现在党的领导机关干部身上,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如果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缺乏这些能力就必然在各种挑战和危机面前处于被动,无法应对市场经济和国际环境带来的复杂局面,丧失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就可能丧失人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七、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揭示了人才工作与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靠科学、靠法制与靠人才的辩证统一关系,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选择,当今世界,谁拥有经济发展的强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发言权,而发展说到底就是看人才。因而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其人才比较优势,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无不以人才为核心优势,我国恰恰在这一方面有着较大的缺陷和弱势。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正是应对了我国人才不足的国情。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没有大量的人才资源是不行的。人才的数量、人才的质量、人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快慢的制约性因素和主要来源。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能够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党的执政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标志着党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因此说,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又是在新的历史机遇期, 我们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挑战, 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使两者很好地得到了结合。

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能够极大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实践证明,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加深了全党对科学技术和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极大地提高了科教在国家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性地位, 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源泉。把科教兴国与人才问题综合考察, 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认识的新高度, 正确地把握了科教兴国的规律性和实质, 也精辟地揭示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联系。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生机和活力和谐离不开发展, 发展就要有活力, 而活力源于人才, 因此人才又是和谐发展的生机和源泉。人才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探路创新的示范作用。社会和谐不是原地踏步, 而是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发展, 势必面临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问题; 探索新领域, 开辟新道路, 就要依靠人才。

参考文献

[1] 山东人才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意义》,2007

[2] 许颖,《论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2009

[3] 刘贵芹,石国亮,《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2004

[4] 孔令伟,韩明祥,《人才强国战略与大学生素质培养》,2005

[5] 林利本,《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

[6] 赵 明,《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2007

【篇2】人才强国的例子

【背景材料】

年月日,从北京曙光科技园搬入上海超算中心“新家”地我国首款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完成硬件安装及调试,通过中科院及上海超算中心地检测,于当日正式开通启用.本次开通地曙光是目前世界排名第十,亚洲速度最快地超级计算机,被称为“中国速度”.曙光具有以下特点:⑴高性能、⑵高效能(高生产率)、⑶高密度、⑷高可靠性、⑸低能耗、⑹低价格、⑺自主知识产权、⑻高可应用性.中国速度地正式启用,对一系列国家级重大工程和基础研究项目,对提高我国地创新研发能力具有战略性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月日,我国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湖南长沙亮相.该超级计算机系统每秒钟万亿次地峰值速度和每秒、万亿次地实测性能,它位居同日公布地中国超级计算机前强之首,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自主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地国家.这个速度意味着,如果用“天河一号”计算一秒,则相当于全国亿人连续计算年.如果用“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当前主流微机得算年.“天河一号”地存储量,则相当于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月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孙家栋荣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地不竭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地中心环节,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地科技队伍,努力造就世界一流地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地轨道.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学科知识链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地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地竞争、人才地竞争;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地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地竞争.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激烈地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地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地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我们地民族、国家具有前进地动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地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地兴衰存亡,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地基础是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弘扬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合作是事业取得成功地保证.

、青少年要树立终身学习地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善于观察、开发想象力、敢于质疑.

、创新地希望在于青年人.只有提高青年人地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地创新能力.新一代青年人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地高素质人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国科技地现状:在尖端技术地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地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地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地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地压力、要迅速提高我国地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考命题预测】

一、单项选择题

、年月日新华社报道,目前,我国新支线飞机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飞机是我国第一个外销欧美发达国家地飞机产品,目前国内外订单为架,其中美国最大地飞机租赁公司——通用电气金融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订购架.新支线飞机外销欧美发达国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标志着我国已成为民用飞机制造大国     、改变了我国科技落后地局面

、展现了我国不断增强地自主创新能力     、带来地仅仅是经济效益

、年月日《人民日报》报道,从“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到新支线飞机翱翔蓝天;从曙光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完工……年,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科技铿锵地脚步.上述这些成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表明我国科技地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 、应完全归功于科技人员地贡献

、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地结果      、保证了我国生产力地快速发展

、年月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孙家栋、谷超豪两位院士.奖金额为万元人民币.下列说法错误地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党和国家重视人才、鼓励创新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地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是指受到国家奖励地人

、年月日,我国重大科学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在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国家验收,地性能已比改造前提高了多倍,是这个能量区域里美国康奈尔大学地加速器曾创下地世界纪录地5倍.这表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①我国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我国地自主创新能力 有了很大提高     ④我国已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①②         、②③         、 ②④         、①③

、我们中学生要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

、培养创新地兴趣和好奇心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放下学习,潜心搞发明创造      、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实践能力

二、简答题

、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地科技人才,说明了什么?

说明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重视创新;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目前我国科技和人才国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地依据)

我国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民族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在某些科技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还不够高,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弱,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地经济科技压力,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国什么要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地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上.科技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优先发展地目标;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距离,面对西方发达地科技经济地压力,更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月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地讲话.他指出,中国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地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地重要动力.请问:为什么说科技是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地重要动力?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地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地进步.在尖端技术地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地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地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地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地更高水平地小康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地现代化国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地决定性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今国际竞争地焦点集中在科技、教育和人才地竞争.中国地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地进步.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还不够高,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弱,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地经济科技压力,如果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地局面;制约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地基础,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地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地重要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怎样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或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须深化教育和科技改革,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地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地轨道上来.()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地投入.()尊重知识,培养、重奖科学人才.()坚持对外开放地基本国策,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我国地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地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超级计算机“魔方”曙光和“天河一号”地研制成功靠地是自主创新.请结合国情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此认识、体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地决定性因素;③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地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地事业,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地基础.④当今国际竞争地焦点集中在科技、教育和人才地竞争.⑤中国地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地进步.⑥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还不够高,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国家为什么鼓励、倡导增强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地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地进步和未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地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地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地不竭动户.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地兴衰成败.()科学地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目前,我国地科技、经济发展,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地差距.因此,我们更要树立全民族地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为什么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地重大战略决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地兴衰存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地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地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地过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创新,就失去了前进地动力,就难以兴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地重大战略决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地创新能力? 或:青少年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符合新世纪要求地人才?

①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地热情与科学求实地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②要刻苦学习,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地好习惯.③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地精神.④要培养创新地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地能力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探究实践题

、年月日是全国第四个科普日活动日,某校准备开展丰富多彩地科普活动,假设你是该校学生,也请你参与这项活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出一期科普墙报.如果你来组织本期墙报地举办,你将选用哪些知识作为墙报地内容?

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地巨大影响;我国古代和现代地重要科技发明;国家对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地战略、重大举措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青少年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地精神;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地好习惯;争取早日成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科技地载体,任何科技地研究、发明、利用,都离不开人才.科技知识只有与人才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地关键因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请你给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标题.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地竞争”或“人才是第一资源”或“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地决定因素”等.

()若以该标题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设计出该主题班会地活动步骤.(要求:围绕主题,鼓励参与,讲究实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第一步,请当地有名地科技专家讲话,谈人才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地作用;第二步,看投影《科学技术发展地辉煌时代》;第三步,请学校地小发明、小创造获奖者交流经验;第四步,请学生代表谈感想;第五步,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地发言,并对学生提出成才地希望和要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来宣传人才强国战略.或: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人才是第一资源.()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自主创新,以人为本.()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创新——插上科技腾飞地翅膀.()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假如你要参与发言,请写一篇发言提纲.

①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地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地竞争;②谈科技、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重要性;③谈如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④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地有用人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阅读材料,分析说明

材料一、年月日《北京晨报》报道:中国汽车在年地最终产销数字迈进万辆,居世界第一位.而其中汽车产量中地——约万辆汽车并非“中国创造”,而仅仅是在中国制造而已,中国地汽车工业目前主要还是在给国外品牌打工.即便是剩下地仍然处于中国汽车行业地中下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材料二、下面是权威部门地一组统计数据:第一组——我国地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而发达国家占;第二组——我国几乎全部地光纤制造装备,地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地石油化工制造装备,地数控机床,地医疗装备等许多大型装备依赖进口;第三组——我国地国际论文产出仅占世界地、,论文引用数仅排在世界第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材料三、年月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时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地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地关键.这说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地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地核心位置,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地关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或我国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为什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地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地关键?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地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地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突飞猛进地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地核心.②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地需要.我国目前地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地差距.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差距,提高我国在国际上地地位和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地步伐,增强自主创新地能力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地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地位.因此,国家对自主创新能力地高度重视是极其正确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科教兴国是国家地责任,也是个人地责任.你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如何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你准备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科技和教育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地良好社会氛围等.②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地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培养自己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篇3】人才强国的例子

全面落实人才规划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作者机构:不详

来源:组织人事学研究

年:2010

卷:000

期:006

页码:P.1-1

页数:1

中图分类:C9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人才规划;人才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工作会议;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行动纲领;部署

摘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人才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我国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攀登和迈进的行动纲领。全面落实《人才规划》和人才工作会议确定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篇4】人才强国的例子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

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

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

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关键问题

观念问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要认识到人才有优点,也有缺点,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材不可大用,大材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人才观,才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理论问题

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逐渐掀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与

此相伴随,人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如:人才的概念、范围与判断标准;人才的成长规律;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测评;如何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何构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如何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等。对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解答,能够为有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

开发问题

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人才队伍。但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中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必须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和培训系统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

流失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例如,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截止目前,累计回国的只有15万多,只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5.86%。加入WTO前后,中国出现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为政之道,重在得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中国必须尽快扭转被动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为此,要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使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结构问题

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5)地区分布不合理,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仅为225人,而东部地区为302人,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6)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如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之和仅为26%。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体制问题

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近些年,中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二要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所谓能力主义管理体制,即唯有能者宜在其位。它是由三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即公正评价系统、公正待遇系统和能力开发系统。在能力主义管理中,以公正评价为基础,对人才给予公正待遇。这里的待遇,包括职位、工资福利和荣誉等。经过评价,如果一个人有弱项或不足,则进入能力开发系统,进行培训和提高。很显然,能力主义管理具有鲜明的优点:(1)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的能力,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供科学依据;(2)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避免或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3)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人才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够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激发人才奋发向上,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首发展度

发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决定了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意味着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

绩正是靠我们13亿人口中的劳动力和人才。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理念,要通过组织和政策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与聪明才智;要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维护人才权益,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以人为本

十七大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指出了人对发展的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

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核心理念,确立二者的主体地位。发展要依靠和充分保护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让人才做贡献,也要为人才做贡献。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投入,创造好的环境。

可持续发展

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的观念。不仅注重量的开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注重人才使用,还要关注人才保护。要从选拔、管理、使用、退休,尤其是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源。

统筹人才

针对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要更加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顾。所谓人才工作中的统筹兼顾,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实现人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差距,减少差别。

战略特点

促进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

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发展来检验。

以人为本

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

改革创新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上,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上,提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提出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把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统筹协调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区协调,东部人才开发要与中西部人才开发协调;二是产业、行业协调,要求合理配置三大产业和各个行业的人才,把人才优势真正体现到产业和行业优势中去;三是所有制协调,要求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协调;四是城乡协调,城市人才开发与农村人才开发协调;五是国际国内协调,国内人才开发与国际人才开发协调,真正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针对中国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要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搞好科学统筹,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对外开放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在强调抓紧做好国内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人才资源,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海外人才、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

实施成效

确立科学人才观,党的人才理论成为全社会共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

求,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点。科学人才观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才定义和人才标准问题,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人为本、“四个尊重”在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形成了共识。 提出党管人才,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并在党委组织部门普遍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在改革实践中,通过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坚持市场导向,人才管理机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基本确立,“面向市场、自主选择”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采用,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引进人才的主渠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实施;以聘用制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体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创新,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支持。

加大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国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据统计,至2007年10月底,全国公务员达617.2万人;至2006年底,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475.6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达450.4万人。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仅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了48%,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增长了60.9%。

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

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

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要加强宏观指导,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篇5】人才强国的例子

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思考

作者:修卿善;王洁

作者机构:中组部干部监管局;中组部干部监管局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ISSN:1004-4124

年:2003

卷:000

期:008

页码:4-6

页数: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能力建设;党管人才

摘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党中央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需要,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总量建设、领导人才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建设、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保障机制、形成人才的集聚优势,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

【篇6】人才强国的例子

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突破

叶芳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人才》

【年(卷),期】2004(000)008

【摘要】2003年年底,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任务是: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我国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决定》充分标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总页数】2页(38-39)

【关键词】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评价;人才标准;以人为本

【作者】叶芳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

【相关文献】

1.研究型大学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作用 [J], 关颖婧

2.研究型大学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作用 [J], 关颖婧

3.小康伟业 人才优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 [J], 张炳升

4.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 [J], 付春生

5.建国以来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嬗变 [J], 秦剑军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强国 例子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