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鲁西农村地区美国白蛾防控现状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10-27 10:2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美国白蛾是危害农林植物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自2008年在鲁西地区大面积发生以来,给人民生活和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而农村地区是美国白蛾防控的重要区域,通过调查美国白蛾在鲁西农村的发生、危害及防控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美国白蛾;鲁西农村地区;危害;防控现状;防治

美国白蛾别称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灯蛾亚科,是危害农林植物的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它原产于北美,广泛分布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在北美是一种普通害虫,但传入欧亚大陆后,已成为严重危害树木的检疫性害虫。[1]1979年由朝鲜传入我国辽宁丹东,1982年传入山东,2007年美国白蛾在鲁西北地区急剧蔓延扩散,共有12个县市区140个乡镇发现美国白蛾疫情,危害面积达4.06万hm2;2008年,美国白蛾扩展至整个鲁西地区,危害林木面积激增1倍;2009年之后,经过有效的防治,美国白蛾发生数量明显减少,[2]但在2015年鲁西农村地区又发现大量的美国白蛾,对鲁西地区的林业经济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损失,防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笔者在美国白蛾入侵的这几年,一直对其观察研究发现,在对美国白蛾的防控中存在一系列的瓶颈因素。

1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点

1.1 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

笔者对鲁西聊城农村地区范围内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定点观测,自4月下旬,在某地杨树林选择4个小区,每个小区4点取样,每点选择15棵杨树挂牌,通过埋蛹、固定卵块、悬挂黑光灯、绑草把和固定被害树的方式对美国白蛾开展了各虫态期的定位观测。 通过观测,该地区美国白蛾1年能发生3代,有卵、幼虫、蛹、成虫4种虫态,蛹常在枯枝落叶、砖石瓦砾、柴 (草)堆、墙(砖)缝、树洞等处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4月下旬~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卵一般产于树冠枝条的叶背,约有几百粒甚至可达上千粒,幼虫孵出几小时后就能吐丝结网,5月中旬是网幕高峰期,大约6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陆续下树化蛹;第2代成虫在7月初开始出现,幼虫7月上旬开始危害,7月中旬出现第2代网幕高峰期,持续至9月中旬;第3 代越冬代成虫8月上、中旬开始出现,8月下旬是羽化高峰期,9月上中旬出现第3代网幕高峰期,危害可持续到11月初,第2、3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1.2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

1.2.1 美国白蛾食量大、食性杂。美国白蛾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取食的植物达200种以上,有灌木、乔木、农作物、果树等,鲁西农村地区广泛种植的桑树、法桐、杨树、槐树、榆树、山楂、白蜡、樱桃、苹果等都是美国白蛾喜食的树种。美国白蛾食量还特别大,尤其在幼虫进入5龄后,食量大增,能在一夜之间把树叶全部吃光,如果喜食树木被吃光,幼虫便转移到邻近的农作物、蔬菜及杂草上继续危害。

1.2.2 美国白蛾适应力与繁殖力都强。美国白蛾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极强 ,能耐-16℃低温和40℃高温,5龄幼虫在无食物供应的情况下可存活13d;美国白蛾繁殖力特别强,1头雌蛾1次可产卵500~2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头,最多可达2 亿头以上。[3]

1.2.3 美国白蛾传播途径广。美国白蛾可通过风力、成虫飞翔和老熟的幼虫爬行向外自然扩散 30~50km。在发生期也可通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交通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

1.2.4 天敌少。美国白蛾属于外来入侵种,没有有效的天敌控制。

2 鲁西农村对美国白蛾的防控现状

自2008年美国白蛾在鲁西地区大量暴发以来,城区加大了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使得美国白蛾在城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农村地区依然是美国白蛾繁殖和危害的重要区域。

2.1 林木经营方式的分散性导致防治责任难以落实

鲁西农村地区属于平原,林地面积大且分布零散,美国白蛾主要分布在道路两边、 田间地头、院落四周和沟渠边,大量的树木和农作物为白蛾提供了富足的食物,而农村地区的卫生环境相对来说也为白蛾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便利适宜的条件。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得林地确权到户自主经营,形成林地分散的经营方式,增加了白蛾防治的难度,各农户在防治时间、防治技术上很难达成统一,最终会造成防治效果不理想。而农户林地结构和树种配置比较单一化,根据调查农民分散经营的林木,绿化树种主要栽植杨树,树种比较单一,缺少生物多样性,形成不了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病虫害极易传播蔓延难于控制,只要疫情发生,就会造成毁灭性灾难。 如20世纪末,三北防护林所受天牛的严重危害以及黄山油松所受松材线虫的威胁,都是树种单一所致;而在天然林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表现出有虫不成灾。原因就是植物的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确保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

2.2 防控体系不健全,防治配套设施不齐全,防治方法落后

据调查,当前鲁西农村地区防治美国白蛾的方法主要有剪除网幕、挖蛹、喷洒农药。白蛾一般危害20~30m高的大树,而农户家中大多是给农作物喷洒农药的背负式喷雾器,只适合低矮果树的防治,大型的喷药设施农民也不愿意投资购买,因此必然导致防治质量低、出现防治死角。农村地区的林业资源分布广而分散,在美国白蛾大量发生时期,防治任务重,而防治队伍大多是由临时抽调的农民工组成,他们缺少专业知识,没有针对虫情的不同情况来采取防治方法。有时防治方法落后于白蛾的生理变化,如白蛾已经化蛹,但他们的防治依然还停留在剪枝、喷洒农药上;在冬季采用草把诱集法防治时,没有及时撤换、烧毁草把,这样反而为美国白蛾提供了过冬化蛹的适宜场所。

2.3 防治资金缺乏、“面子工程”现象严重

在农村地区由于乡镇和村集体资金的不足,使得在美国白蛾的防控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面子工程”现象,只在村道路两旁及明显的、上级部门常去检查的区域进行防治,对于偏僻的田间地头、沟渠、脏乱差的地方则是放任不管,使其成为防治美国白蛾的死角,这严重影响了美国白蛾的整体防控效果。

2.4 村民防虫意识淡薄

在对美国白蛾的虫情调查中发现,许多村民不了解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危害,村民将下树的老熟幼虫清扫后没有处死,而是直接倒进了垃圾箱,这样反而为幼虫化蛹提供了便利。还有些村民认为防治是没有必要的,以为第1年多、第2年自然就会减少,由于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又缺少专业防治知识,使得在当前农村区域防治美国白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2.5 化学药物防治的弊端

目前,在鲁西农村地区,对于美国白蛾的防治主要是化学防治,此种方法见效快,在疫情大发生时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杀伤了天敌,污染了环境,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3 鲁西农村对美国白蛾的防控措施

对美国白蛾的防控关系着鲁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关系着生态安全和环境建设,如果防治措施不到位,造成白蛾疫情大范围的发生,将会给林业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影响村民的生活。

3.1 做好虫情的普查、预测预报工作,加强检疫

对于美国白蛾这种外来物种,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监测制度和监测手段,定期开展疫情调查,采取定点监测和全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广大林农发现疫情及时报告的办法,确保疫情及时发现。同时提高监测科学化水平,对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布虫情预测预报。要加大检疫执法力度,按照有关检疫法规和技术规定,对于从美国白蛾发生区调出的木材、苗木、包装材料、交通运输工具等实行严格的检验检疫。

3.2 优化林分结构,自然防控

一要加强保护和利用鸟类等各类天敌,增加生物多样性;二要改造现有人工纯林,种植乡土化树种,实施片状针阔混交,使其逐步近自然化,从植物群落方面来防控美国白蛾;三要加强森林抚育,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林木抗性,建立形成比较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提高林分的御灾能力,使林分逐步达到自控,实现生物和谐,生态平衡,有虫不成灾,森林健康的目标。[5]

3.3 广泛宣传,及早防治

各乡镇、村应利用村广播、电视、报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宣传美国白蛾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必要性,普及防控知识,及时公布虫情动态,动员全体村民投入到防治美国白蛾的工作中。应坚持“歼灭第1代,全面防治第2代,控制第3代”的防治理念,做到防早、防小、防好,改变目前“追着屁股打”的局面,把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中。

3.4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

3.4.1 人工防治。利用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点,在其危害的几个关键环节,采取不同的人工防治方法。方法有:①摘除卵块和网幕。在产卵盛期,幼虫4龄以前群居网内取食,可以用高枝剪人工摘除卵块和网幕,然后集中销毁。②草把诱蛹。在老熟幼虫化蛹时在树干距地面1 m 处,用稻草或草帘将树干围起来,诱集老熟幼虫在此处化蛹,化蛹期每隔7~9d换1次草把,然后将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或深埋。③人工挖蛹。在早春或初冬季节,在树洞内、墙缝、树叶堆下挖越冬蛹。④灯光诱杀成虫。根据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性,在美国白蛾上1年发生区悬挂黑光灯来诱捕成虫。人工防治污染少,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比较费工费时,一般适合零星发生或发生初期时应用,或作为其他防治方法的辅助措施。

3.4.2 化学防治。在美国白蛾刚传入鲁西地区之时,各地都采取了严厉的应对措施,力求斩草除根,因此使用了像久效磷、灭多威、拟除虫菊酯类等残留期长、触杀性强、剧毒的化学药剂,这些药剂对于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等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而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加强以及科技的发展,一些低残留、低毒、环保型的植物源、人工合成制剂被试验出来广泛应用,如苦参碱、阿维菌素、灭幼脲、除虫脲等药剂。对于1~4龄幼虫可采用20%除虫脲6000倍液,或5龄以上喷洒25%灭幼脲3号 2000倍液防治,均有较好防效[6],但为了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应严格控制化学药物的使用。

3.4.3 生物防治。相比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污染少,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①释放周氏啮小蜂。周氏啮小蜂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中使其不能羽化,是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放蜂最佳虫期为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 期;放蜂量按经验公式:TN=W×AN×3计算; 放蜂次数采用每代美国白蛾放蜂2次,共放蜂4 次。放蜂方法:将长20cm、宽5cm的厚纸条折成漏斗状,钉于树干的背阴面,把孕蜂裸蚕蛹放入漏斗中,让小蜂羽化而出;带茧蜂蛹可直接挂于树上。每代放1次[7]。经过放蜂的地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最高寄生率达88.02%。由于放蜂防治区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因而保护其它天敌,使这些天敌的种群数量大大增加[8]。②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利用白蛾病毒具有专性寄生性,能抵抗恶劣环境,快速扩散蔓延,并且可以传给后代,使其世代带毒的特点。在美国白蛾幼虫2~3 龄期喷施浓度为1.5×109~3.0×109 PIB/mL HCNPV,防治效果为 93.7%~99%。因为在强烈的阳光下容易失活,所以在阴天或太阳落山后施药[9]。③苏云金杆菌。它是目前为止使用最多的细菌性杀虫剂,在美国白蛾幼虫4龄前喷施,浓度为16000 IU/mg苏云金杆菌2 000倍液。④性信息素引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发出美国白蛾性诱芯可用于种群动态、成虫发生期、疫区扩散蔓延趋势监测、诱杀防治。当虫株率低于5%时,在美国白蛾成虫期,按50m距离和2.5 m或3.5 m高度,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美国白蛾雄蛾。

(收稿:2016-05-31)

参考文献:

[1]张向欣,王正军.外来入侵种美国白蛾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15-219.

[2]张乃芹等.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和治理[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4):109-112 .

[3]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湖北农业科学,2009,10(48):10

[4]王秋芬等.美国白蛾的防控瓶颈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

[5]张兴印.萧县美国白蛾的发生及防控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8)

[6]扬宝山,梁伟,曲士松 .济南市美国白蛾调查及控制措施[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3)

[7]千俊亮,孟雪,马明.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及治理策略[J].河南林业科技,2010.30(2).

[8]杨忠岐等.白蛾周氏啮小蜂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5).

[9]陈景芸等.美国白蛾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

作者简介:魏仲杰(1972-),女,山东聊城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绿化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推荐访问:美国 防控 对策 现状及 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