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著(精选范文4篇)

时间:2022-04-15 16:50:01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著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著4篇

第一篇: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著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行动指南,以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本前提,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生产力基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长效机制,以建立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表述,但可以综合以下两个视角和方法,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进行把握。

一是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反之,促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创新驱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导思想是践行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贯彻。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基础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及突破、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在微观层面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企业创新活力,在中观层面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报酬结构的再平衡,在宏观层面维持较高的企业纵向流动性,打开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空间,为创新驱动提供不竭动力。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监管,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和参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完善托底性社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顺畅创新创业渠道,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基础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就是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

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当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导致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

促进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金融需要坚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着力消除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失衡、推动经济去杠杆、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抑制金融过度膨胀,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建设创新友好型、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现代金融体系。

促进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高水平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配置结构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对欠缺等问题的制约。需要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抑制人才“脱实向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优化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近代以来,大凡大国崛起,都必定深度参与甚至引领过一次工业革命。当前,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我国也已具备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达到了基本的产业技术门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在这一视角下,是否实现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

实现高质量发展,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就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破除无效供给,清理“僵尸企业”,强化环保、市场监管约束,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金融风险,积极稳妥推动经济去杠杆,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金融、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领域改革,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着力补齐软性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产业领域。需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载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需要面向新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和服务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和动能转换;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群,构建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的集群优势或产业配套优势。

推动要素质量变革。生产要素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也由此决定着产业发展质量、供给体系质量和整个经济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着力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及效率,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高金融资本质量及效率。在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在平衡的同时,通过引入有效竞争、推动金融智能化转型等方式提升金融体系效率,推动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市场机制有效的经济体制。一方面,完善产权制度,培育合格市场竞争主体,使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为此,需要完善各类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完善地方政府举债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完善各类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推进要素市场化,使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为此,需要推动资源价格、资金价格(打破刚性兑付)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

构建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微观主体有活力,不仅要企业有活力,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微制度创新,细化完善党政干部干事有为的容错纠错机制,培育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纵向流动性,形成让企业家心安、让科技人员心宽、让党政干部心热、让创业人员心动的体制机制。

构建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稳定和健康的宏观基础。宏观调控有度,就是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非更多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宏观经济再平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国民经济正常循环。为此,要健全市场基础设施,为政府有度且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抓手。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特别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是建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可考虑从长期与短期、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全局与局部等多个维度探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比如,长期看,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够适应发展阶段的转换,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从宏观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运行不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整体风险可控。从总量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健康稳定,没有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从全局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基本协调。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弱化速度指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破除唯GDP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快构建绿色GDP统计等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提供支撑。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制。

推动其他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健全标准制度,加强标准化工作,更多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标准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从完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健全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

第二篇: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著

关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按照《河北省工商联关于开展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精神,2018年4月石家庄市工商联成立了以焦立志副主席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就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制定了《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工作方案》,采取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部分商会和民营企业等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听取民营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既看到了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也看到了我市存在的差距与不足,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民营经济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工作,从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全民创业、加快转型升级、落实用地政策、强化金融服务、加大财政支持、推进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奖励等方面,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末,我市民营经济单位达到30多万个,民营企业近6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2000多个。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612.4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生产总值( 5435.8亿元)比重达到66.5%;上缴税金462亿元,同比增7.92%,占财政收入55%以上;实现营业收入18528亿元,同比增长8.95%。

(二)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民营经济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关键在于环境。为实现民营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双强、双提升”,2014年、2016年先后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加快转型升级、落实用地政策、强化金融服务、加大财政支持、推进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奖励等方面,进一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我市民营经济重点行业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板材家具、食品饲料、矿业采掘等,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17年,我市有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46个,其中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20个,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2个。

(四)产业类型持续完善。我市民营经济的类型主要有资源型、农副产品加工型、传统技术型、服务业、创新型等五大类,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技术、新材料、新需求诞生的新产品、新行业、新理念以及新兴战略产业和绿色崛起的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五)转型升级效果持续显现。我市民营经济城乡差异化日益明显,城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迅猛,三产占民营经济总量的32%。区域经济特色突出,技改、对标、两化融合广泛深度推进,常山生化、科林电气等一批上市公司、重点企业业绩突出。2017年,我市33家企业被省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占全省“专精特新”企业总数的15%,共获得奖励300万元,数量在全省居首。

    二、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为全面推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建议:

(一)全面实施产业提升战略。为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提质扩规,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是着力构建“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着力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等四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光电产业,着力培育集成电路、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重点打造光电子和互联网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医药制剂、现代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完善生物制药产业链、现代中药产业链、药品创新产业链,加快生物医药国际化进程。先进装备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方向,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先进轨道交通等领域,培育壮大城轨车辆、高铁及配件制造行业,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现代商贸物流业,完善商业综合体周边配套设施,吸引金融服务、总部企业、国际商业等企业集聚;全力推进铁路物流港建设,促进综合保税区、正定高新区等经济板块联动发展。

着力培育壮大旅游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四大产业。旅游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线路、品牌、市场与京津一体化发展。金融业,规划建设金融创新开发区,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促进金融主体多元化发展。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加快建设国际服务外包开发区,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技术交易、软件开发等服务行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应用。节能环保,重点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监测服务,创建环保节能产业园区,大幅提升节能环保产业规模。

二是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石化行业,以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为载体,健全“三化合一”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持重点企业推进产业链整合。纺织服装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档西装、运动服装、床上用品项目,研制开发新纤维材料以及医用、防护等特种纺织品,扶持重点企业提质提档发展。食品行业,加快发展乳制品深加工、风味肉制品、高档调味品等三大特色产业链。钢铁行业,重点支持研发新材料、新工艺,大力发展3D打印合金粉末等高端产品。

三是加快发展前景良好的现代产业。会展服务业,全力将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等打造成为具有知名影响力的国内外会展品牌。军民融合产业,积极对接驻石军工企业,全力承接军工技术民用化转移。

(二)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联动,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扩大创新人才支撑,加大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和省“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各类人才来石创新创业。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提升现有创新平台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利用众创空间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新建一批实体化、资本化、国际化的技术研发转化平台。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孵化服务、金融服务、智慧服务等创新服务体系,全面吸引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融资供给、科技咨询和产学研合作,抓好省会科学中心、河北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三)全面实施协同发展战略。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新起点上努力实现城市功能新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新跨越。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大力吸引高端商贸服务业专业化市场落户我市;吸引天津的企业来我市建立专业性“飞地园区”,推动一批天津的创新成果、高端项目到我市转化落地;加强与雄安新区的融合发展、错位发展,打造与雄安新区产业相配套的高端产品生产和集散基地。加快承接平台建设。加快正定新区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服务功能,打造承接京津雄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和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依托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开发区),承接生物制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全面对标京津和雄安新区扶持政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京津地区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向我市开放;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沟通协调和开放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创新主体落户我市,不断提升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四)全面实施改革攻坚战略。坚持以改革的手段破除经济发展各类制约,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加大督查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政策引领,大力推广PPP模式,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完成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全力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创新、审批、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破解制约我市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

(五)全面实施开放崛起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省会高层次、全方位开放发展,提升我市经济的外向度。依托综合保税区打造开放新高地,不断完善保税区基础设施,加快发展货物配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临空产业和加工贸易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通关效率最高的航空口岸。加快完善口岸功能,积极申建铁路口岸,重点争取开通中欧、中蒙俄等国际班列,推动铁路货运直通天津港;加快申请设立正定海关,积极争取药品、食品、肉类、水果、整车等进口口岸资质,打造全口岸“无水港”城市。提升传统贸易竞争优势,进一步壮大外贸主体,鼓励生产、商贸、物流企业联手拓展国际营销网络,着力培育一批自主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

(六)全面实施县域经济提升战略。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贡献度。高新区和组团区(县)应担负起全市产业转型的重任,加快发展医药健康、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构建新兴产业支撑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谋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打造一批生态新县城;推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和民生保障等项目布局和实施,建设生态宜居特色小城镇;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等产业。

(七)全面实施项目支撑战略。积极招商引资、加强谋划储备,努力形成大项目有序接替、好项目梯次跟进、新项目投产达效的良好态势。以平台促招商,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月”活动,通过高端平台和洽谈会展活动,积极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引进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龙头产业项目。加强谋划储备,以通用航空、生物制药、卫星导航、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全市产业提升、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续项目支撑。狠抓项目达效,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六个一”工作机制,将集中开工和观摩拉练活动常态化,对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实行市、县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推动签约项目的履约落实和在建项目的竣工投产。

(八)全面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坚持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融合提升,加快推动石家庄制造向石家庄创造、石家庄速度向石家庄质量、石家庄产品向石家庄品牌的转变。开展标准引领专项行动,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石家庄标准集群和标准效应。开展质量对标专项行动,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瞄准行业高端,全方位实施对标、追标、超标、制标行动,以高标准高质量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开展品牌创建专项行动,完善名优品牌培育机制,鼓励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支持龙头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

第三篇: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著

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

有关企业引才补贴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1条 为支持民营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落实我市人才引进各项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培养引进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根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山办发〔2019〕3号),制定本细则。

第2条 本细则所对应落实的企业培养引进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补贴待遇(以下简称企业引才补贴),具体标准为:落实我市人才引进各项政策,并加大对民营企业培养引进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在对第1至8层次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给予补贴基础上,同步给予所在的民营企业引才补贴,补贴额度与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当年度的市政府津贴金额相等,时间3年。

第3条 本细则所称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是指按照《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中委〔2010〕7号)、《中共中山市委印发的通知》(中山发〔2017〕2号)、《中山市企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管理暂行办法》(中人社发〔2015〕80号)文件要求,获得认定、评定的第1至8层次人才。

第4条 民营企业培养引进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经认定、评定获得人才层次资格,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并购买社会保险的,可以申领企业引才补贴。

第5条 企业申领办理程序

(1)2019年1月31日后,获得认定、评定的第1至8层次人才,该人才获得人才资格时的所在民营企业,可同步提出引才补贴申请。

(2)企业引才补贴发放方式,参照《关于做好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意见部分待遇发放工作实施细则》(中人社发〔2018〕335号)有关人才补贴待遇的发放规定,申报企业可在每年7—8月向市人社局提交资料,申领企业引才补贴。

(3)人社部门根据企业所匹配人才的市政府津贴待遇的实际核发情况,同步核发企业引才补贴。

(4)企业申领企业引才补贴时,企业与匹配人才发生劳动关系变更的,应通过社会保险实际参保时间进行验核,按月核算待遇。

(5)人才被认定、评定为更高层次的,在一次性核发人才市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差额时,可同步一次性核发企业引才补贴差额待遇。

第6条 人才与所在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企业引才补贴终止计发。

第7条 办理企业引才补贴,应提供以下材料

(1)《企业引才补贴申请表》。

(2)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原件、复印件)。

(3)获认定、评定人才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原件、复印件)。

第8条 根据现行广东省民营经济统计制度规定,广东省民营经济的统计范围包括:

(1)工商登记注册类型中的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其他联营企业、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其他企业、个体户、个人合伙。

(2)工商登记注册经济类型中由集体、私人、其他控股的以下混合经济: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企业、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3)上述经济类型中的企业控股状态符合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或其他控股的,可以认定为民营经济企业。

第9条 凡发现有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取消企业引才补贴申请资格。按照《中山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10条 本细则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11条 本细则从2019年1月31日起实施。

第12条

第四篇: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著

作者:智强[1]

作者机构:[1]不详

出版物刊名:中国新时代

页码:12-13页

年卷期:2018年 第12期

主题词:民营企业;质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生产总值;技术创新成果;民营经济;企业数量

摘要: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

推荐访问:高质量 专著 民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