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魏文侯治国之道

时间:2022-07-05 16: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魏文侯治国之道,供大家参考。

魏文侯治国之道

 

 魏文侯的治国之道 魏文侯的治国之道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大国, 它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天时而言, 当时的秦国还在沉睡, 齐国国君大权旁落, 楚国内乱不止, 魏国四周无强敌。

 就地利而言, 魏国横跨黄河南北, 主要领地包括今天之山西南部、 河南北部, 以及河北和陕西的部分地区, 都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

 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因素, 魏文侯、魏武侯父子两代国君, 在开国之后数十年, 积极有为, 励精图治, 使魏国成为强盛一时的大国。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人和” 的问题。

 先说外部的“人和” , 主要表现在外交政策上。

 魏文侯致力于三晋结盟, 营造和平的环境。

 韩国曾前来借师伐赵, 赵国也曾想借师伐韩, 魏文侯采取和事佬的态度。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文侯曰:

 ‘寡人与赵, 兄弟也, 不敢闻命。

 ’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 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 开始韩、 赵两国都不满于魏国。

 后来, 他们知道魏文侯是想二家和平友好, 于是“皆朝于魏” 。

 魏国促成了三晋的结盟,自己成为盟主, “诸侯莫能与之争” 。

  在内部的“人和” 上, 首先是通过改革化解矛盾。魏文侯魏斯 (前472―前 396)

 是魏国的第一位封君, 在公元前 403 年正式被周天子批准为诸侯之前, 就执掌了魏氏的政柄达 42 年(魏文侯于前 445 年即位)。

 魏文侯执政的最大特点是用改革促发展, 同时用人不拘一格,治国强调儒法并用, 善于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战国时期的改革始自三晋, 而三晋之中, 魏文侯首用李克(一般认为李克即李悝)

 变法。

 李克(前 455―前 395)

 的思想务实, 总体上属于儒法兼修的杂家范畴。

 他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 实行“尽地力之教” , 就是国家鼓励垦田、 激励农耕。

 他颁布的《法经》, “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 贼” , 即要有效保障百姓的生命权和财产权。《法经》 曾被商鞅带到秦国, 是商鞅改革的起点。

  《史记》 和《资治通鉴》 都津津乐道李克的一则轶事。

 有一天,

 魏文侯向李克请教国相的人选:

 “先生总是告诉寡人,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魏成与翟璜这两位大臣, 先生看哪一位更合适担任国相呢? ” 李克没有说具体人选, 只谈了谈自己对识人的看法:

 “居视其所亲, 富视其所与, 达视其所举, 穷视其所不为, 贫视其所不取。

 ”也就是说, 要细致地观察他的行为:

 居常看他亲近谁, 富贵看他结交谁, 显赫看他保荐谁, 困顿时看他何事不为, 贫穷时看他何利不取。李克接着说, 凭这五条您就足以确定国相任选了, 何必征求我的意见呢? 魏文侯听后大喜, 说先生回去吧, 我知道选谁做国相了。

 李克的这一套识人术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乏类似表述, 后代也流衍甚广, 其核心思想一是行胜于言, 二是人以群分。

  李克刚出门, 就碰到了翟璜。

 翟璜笑眯眯地问, 听说今天国君就选相一事征求您的意见, 结果是谁啊? 李克说, 我猜测国君会选择魏成。

 翟璜唰地变了脸, 愤愤不平地说:

 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

  魏成、 翟璜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 魏成把自己的绝大部分俸禄都用来搜罗人才, 他向国君推荐了卜子夏、 段干木、 田子方。

 这三个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儒门高手。

 卜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人甚至认为《论语》 的编纂就出自子夏及其门人之手。

 子夏在魏国讲学授业, 创立了“西河学派” , 其中不乏经世英才。

 李克崇尚法治, 兼习儒术, 大约就受到子夏等人的影响。

 汉武帝之前, 儒家思想不曾被统治者真正奉行过。

 有之, 则从魏文侯始。

 魏文侯师从子夏学习经艺, 向隐居不仕的段干木请教治国之道, 聘著名儒商子贡(即孔子的爱徒端木赐)

 的入室弟子田子方为客卿, 引起了当时各国诸侯的震动,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

 司马迁《史记・ 魏世家》 记载说, 秦人曾欲伐魏, 有人就提醒他:

 “魏君礼敬贤人, 仁爱国人, 上下和合, 未可图也。”

  翟璜也向国君推荐了 许多优秀干才。

 比如, 西河郡守名将吴起,治理邺地的能臣西门豹, 攻下中山国的大将乐羊, 包括担任中山守将的李克, 乃至太子的师傅屈侯鲋等。

 这些人都是杰出的文臣武将, 各有所长。

 于是, 我们就发现, 魏文侯治国用了 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卜子夏、 段干木、 田子方有道德上的优势――儒家自律比较严, 同时还有战略上的开阔视野, 追求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他们是帝王之师,“坐而论道者也”。

 而李克、 吴起、 西门豹在不同岗位上各司

 其责, 是“分而任事者也”。

 根据李克的说法, 魏成推荐的人, 国君以之为师; 你翟璜推荐的人, 国君以之为臣。

 你识人的眼界, 还是比魏成差一截。

 翟璜认同了李克的说法, 为先前的失态向李克道歉。

  治国理政, 需要各种人才。“五常异禀, 百行殊轨, 能有兼偏,智有短长。”( 《人物志》)

 李克认为国君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干才, 更需要能够助其提升境界和格局的指导者。

 下面两则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有一次, 魏文侯与田子方一边欣赏音乐, 一边吃饭。

 魏文侯突然说:

 钟声不对称啊, 左边的声音好像略高。

 田子方只是笑笑, 没有吱声。

 魏文侯迷惑地问:

 你笑什么? 难道不是这样吗? 田子方说:

 “臣听说, 为君者致力于辨官, 不着意辨音。

 如今主公着意辨音, 臣担心会忽略对官员的识辨啊。” 田子方的意思是说, 为君之道, 无非用人任事, 国君关注的重点当在用人当否, 不宜对臣下的具体工作作即兴式的品头论足。

 田子方不愧是儒商子贡的高足啊, 深谙领导艺术。

  还有一次, 魏文侯的嗣子魏击 (约前 432―前 396)

 路遇田子方,下车伏谒施礼, 田子方却没有还礼。

 魏击很不高兴, 冲着田子方大声嚷道:

 “富贵者骄人乎? 贫贱者骄人乎? ” 是富贵者值得高傲呢, 还是贫贱者值得高傲呢? 田子方平静地回应道, 当然是贫贱者可以, 富贵者不能。

 诸侯傲慢失其国, 大夫傲慢失其家(封邑)。

 失去国家和封邑了, 要想重新获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我贫贱之人, 言不听, 计不从, 拔腿就走, 到哪里去不是贫贱呢? 魏击, 后来的魏武侯, 犹如被当头棒喝, 赶紧向田子方谢罪。

  田子方教导魏击的道理发人深省。

 有担当、 有事业、 对未来有期待的领袖人物, 应该比他人更自律更克己。

 司马光《稽古录》 卷十六《历年图序》, 相当于《资治通鉴》 的一个大纲。

 他在文中论及五种不同的人君:

 创业之君、 守成之君、 陵夷 (出现危机谓之陵夷)

 之君、中兴之君、 乱亡之君。

 这些人君的差别不全是因为才能有高下, 更取决于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

 司马光认为, 同样是中等才能, 能够自我约束, 即可守住家业不坠, 是为守成之君; 倘若不能自修, 就会出现衰败的危机, 是为陵夷之君。领导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说话, 处事, 为人, 要比一般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才能在更高的平

 台上, 管理更宏大的事业。

  总之, 魏文侯的治国, 不仅有成就, 而且有经验。

 这些经验构成了明君治国的一个标准模本。

推荐访问:魏文侯治国之道 之道 魏文 侯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