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聆听时代主旋律

时间:2022-07-15 13: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聆听时代主旋律,供大家参考。

聆听时代主旋律

 

 聆听时代的主旋律 聆听时代的主旋律

  摘 要:

 郭小川在当代的诗歌成名作是总题为《致青年公民》的一组政治抒情诗, 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 等。

 本文的《致青年公民》 是以《致青年公民》 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 作者以其充满激情的语言, 展现了宽广的胸怀和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

 郭小川 致青年公民 时代 主旋律

 郭小川作为著名的“战士诗人” , 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同脉搏,与时代共步伐。

 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中国百废待兴, 需要大量的人才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涌现出成千上万的青年先进生产者、 模范工作者和保卫祖国的战斗英雄。

 1955 年 9 月 20 日, 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北京召开, 胡耀邦代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 《中国青年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斗争的任务》 的报告。

 报告提出:

 全国青年应当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学习文化, 掌握技术, 向科学进军; 提高革命警惕性, 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大批的为社会主义忠勇奋斗的积极青年将被吸收到团的队伍里来, 他们将成为青年团组织的新鲜血液。

 [1]号召大家一定要遵从毛主席的教导, 老老实实、 勤勤恳恳、 生气勃勃地继续前进。

  郭小川在这种背景下用一个诗人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 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 献上了以《致青年公民》 为总题写的《致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把家乡 建设成天堂》、《让生活更美好吧》 和《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七首组诗, 《致青年公民》 是其中的第一首, 该诗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 上, 全篇气势磅礴, 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 投入火热的斗争, 勇敢地挑起革命的重担, 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 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

 《致青年公民》作为郭小川诗歌作品的典型代表, 在题材格式上,体现了郭小川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 无论是诗歌的风格还是题材, 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诗歌在题材上逐渐形成了 两大潮流即生活抒情诗和政治抒情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要代表。

 抗日战争期间臧克家、 艾青、 田间等的一些表达时代和人民情绪的鼓动性作品和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一些追求光明、 抨击黑暗统治、 向往革命的诗, 以及以坚持“和自己的阶级在一切战线上一齐行动” “无论是歌, 无论是诗, 都是炸弹和旗帜” 等观点的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为代表的苏联革命诗歌, 促进了这一新诗体的诞生, 是当时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

 它以歌咏重大政治题材, 关注国际国内政治斗争, 反映重大的社会矛盾, 传达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为内容。

 以直白反映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 表现自己对时代、 对社会斗争和重大问题的认识、 评价为特征。

 郭小川的诗歌作品大多属于政治抒情诗这一范畴。

  这与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是有密切关系的。

 被称为“战士和诗人”的郭小川 1937 年参加革命, 后长期在新闻、 宣传、 文艺部门工作,并坚持诗歌创作。

 先后出版《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诗选》 等十余本诗集。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 都选自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 书写当时的革命激情, 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严阵在 《宣誓》中便指出郭小川的 《致青年公民》 “政治性很强烈” 。

 臧克家在 《1956诗选》 中也评论说:

 “诗里洋溢着政治热情, 诗人的精神和时代结合得比较密切。

 ”

  《致青年公民》 也是选自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题材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人开头便以第一人称“我” 作为叙述人称, 同时使用呼告的修辞手法, 加强了诗人关注社会运动的热情, 并且在该诗里经常使用“我” “我号召” 的叙述人称。

 深刻体现了政治抒情诗作者往往以“阶级” 的或“人民” 的, 社会集团的代言人身份出现的这一特色。诗歌通篇强烈地表现表现斗争、 进军、 建设的主题, 跟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家集中精力搞建设这一时代内容非常契合, 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时事性。在艺术表现和抒情风格上, 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政论性、鼓动性、 思辨性和感染力。

 诗人采用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的方式, 化抽象为形象, 追求强烈的政治鼓动色彩和英雄浪漫主义情绪, 抒发强烈的政治激情, 诗歌中“它每时每刻/都在召唤你们/投入/火热的斗争” 、 “祖国需求于你们的/比任何时候/都要多, 而它的给予/也从不吝啬, 你们贡献给它的越多/你们的生活/也越光辉越广阔……” 等语句, 就十分强烈地表达了激情投身祖国建设的政治主题。

 可以说, 《致青年公民》 是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

  郭小川在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 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 曾先后采用很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 在诗体方面做过许多实验, 并吸收楚辞、 汉赋的艺术传统结合现代汉语规律, 运用短句排比、 诗行大体整齐、 对应的格式与铺饰、 夸张、 重叠、 排比、 对偶等表现手法, 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新辞赋体” , 有人称为“郭小川体” 。《致青年公民》 采取了当时流行的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楼梯式” 诗体, 诗句简短有力, 节奏鲜明流畅, 气势奔放, 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

 郭小川曾在《关于〈致青年公民〉 的几点说明》 一文中曾解释道:

 “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 的排列方法, 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 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

 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 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 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 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

 一定会感到难念。

 ” 采用“楼梯式” 排列, 让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如“而伟大到无边的/事业/你们当然会/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 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为诗歌增添了力度, 加强了音乐性。

  在此基础上, 诗人还在诗歌中融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排比、 拟人等手法。如文中“不驯的长江” 、 “混浊的黄河” 、 “北京的春天” 、“大西北的黄土高原” 等物象, 气势磅礴地描绘出新一代青年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改造恶劣环境的豪壮气魄, 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形式感觉、 情感浓度和语言力度, 造成一种宏阔澎湃的气势, 给人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endprint--> <!--startprint-->

  二

 作为体现时代背景的文学产物, 我们从郭小川的笔下, 看到的不仅是社会现象的简单临摹, 更重要的是他笔尖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

 内涵。

 诗人在自己 50 年代中期的作品中, 以急雨鼓点般的旋律, 纯熟地驾驭着炽热的、战斗性很强的词汇, 把今天与明天、理想与现实、困难与斗争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态度,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以及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用诚挚恳切的语言来催动青年们前进, 积极投身于建国初期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之中。

 像演说家一样, 成为青年的知己和良师益友, 成为时代的喉舌, 成为时代的一种标志。

 贺敬之曾评价郭小川的诗为“一位毕生为祖国和人民事业而斗争的忠臣战士的心灵中发出来的歌” 。

  “诗的读者当然主要是青年, 而我的写作, 更没有一篇不是针对青年读者的。

 ” [2]诗人作《致青年公民》 组诗, 也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

 把自己的作品写给青年, 写给祖国建设的后继者, 写给祖国未来最灿烂的希望, 号召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 积极建设祖国, 提高自我价值。

 在《致青年公民》 这首诗歌中, 开篇便点明了题旨, 指出青年人的身份, 从社会责任感上体会“年轻人” 和“公民” 的不同。“年轻人” 只是指 20―30 岁的人; 而“公民” , 我国法律对其的注解是具有一国国籍, 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诗人说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 , 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 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 , 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 已经成为社会人, 成为了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正因为这一特殊的称呼, 青年人就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 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在二、 三节里诗人用了很多象征的手法, 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徐迟在《郭小川的几首诗》 中评价《致青年公民》 时说该诗“实际上是以抽象的思想、 抽象的概念, 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 。

 [3]即是所谓的“象征型形象” , 意思是说“形象” 在该类诗体中, 会失去特定的具象的性质, 而转化为抽象的象征化的符号, 在表达上又化抽象为形象。

 如“蓝天百花” 象征年青人的单纯天真; “小鸟歌声”象征一帆风顺的际遇; “风雨雷鸣” 象征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挫折;“沙石跃动” 象征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

 这一系列描写,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青年人成长和新中国前进中的现实画面。

 让我们看到 50 年代中国更新与奋进的面貌, 而“它每时每刻/都在召唤你们/投入/火热

 的斗争” 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四、 五、 六节, 诗人在文中提到了“你们的未来” 、 “你们的父辈” 、 “你们这一代” , 从未来、 历史、 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诗歌中“你们的父辈/真正称得起/开天辟地的/先锋/他们用热汗和鲜血/做出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事情” 展示了父辈们开创祖国江山的苦难与艰辛, 也反映了父辈们在开创道路上的豪迈和激情, 而父辈们未竟的事业, 担子将落到青年一代的肩上。

 时代赋予了青年一代的公民必须更加勇敢, 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像文章中的“而伟大到无边的/事业/却还没有完成/你们当然会/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 。

 而当青年一代投入到建设之中, 我们的新中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不驯的长江” 、“混浊的黄河” 、 “北京的春天” 、 “大西北的黄土高原” 都会因为青年人的努力而变得“和江南一样遍地春风” 。

 洪子诚在他的著作中认为, 这种诗体的象征性形象一方面来自自然物象, 另一方面来自与中国革命运动有关的事物。

 “不驯的长江” 、 “混浊的黄河” 、 “北京的春天” 、 “大西北的黄土高原” 等物象, 象征建设路上的艰难险阻, 而后又加上“江南” , 以这种分隔天南海北, 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作为排比句的意象, 旨在进一步表明祖国有着广大的土地等着青年人去建设, 鼓励青年人投身于广阔天地的伟大的建设事业。

 等到“和江南一样遍地春风” 的时候那将是多么和谐安宁的未来, 这将使青年人感到多么的“光荣” !。

 这些语言都充分展现出了诗人号召青年人献身祖国的激情、 责任感、 使命感, 拓展和深化了主题。

  文章最后, 诗人用“你们的生活也越光辉越广阔” , 深化了诗歌主旨, 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

 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 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

 淋漓尽致地号召我们应该倾吐出火一般的政治热情和对国家的无比热爱,以战士的姿态鼓舞青年人投入火热的建设和斗争中。

 在祖国建设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 来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起长久的思索。

  整篇诗歌, 诗人用激情澎湃的语言、 形象生动的意象、 浓郁的抒情、 时空交叠的描绘等巧妙的构思, 将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融入其中, 把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自身日益成熟的诗歌艺术结合起来, 不仅

 赋予“斗争” 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即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解读, 也能感受到诗人革命者的胸怀、 哲人般的睿智和政治家的远见, 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并引起长久的思索。

  三

 有人说郭小川的诗歌特点是“火一样的激情、 深刻的哲理、 新颖的形式” , 展示了郭小川作品的哲理性。徐迟在 《谈郭小川的几首诗》里说 《致青年公民》是“谈哲学、 谈思想的诗歌” 以及“谈思想的诗,说理诗” 。

 在这篇诗歌中, 诗人鲜明地体现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实践, 会使实践顺利进行, 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 达到预期的效果。

 [4]青年人只有在正确认识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正确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 诗人在诗歌中, 给我们展示了父辈创业艰难的过去, 祖国百废待兴的现在, 要求青年人要不断奋发上进, 要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 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投身祖国的各项建设。

  同时, 诗人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所以文章中多出提到“然而迎接你们的……凄厉的风雨/和雷的轰鸣” ,“不驯的长江” , “浑浊的黄河” 等暗示着建设路上的艰难险阻; 在文章最后又说到“你们贡献给它的越多/你们的生活/也越光辉/越广阔” 表明到最后一定会拨开云雾见月明。

 展示了力图让青年建设者们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并且要对未来的胜利充满坚定的意念和信心。纵览全篇, 诗人郭小川将今天与明天, 理想与现实, 困难与斗争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在抒发自己澎湃的激情的同时, 也让自己的诗句饱含哲理, 在感情中闪现着真理的光芒。

 <!--endprint--> <!--startprint-->

  诗人郭小川认为:

 “一个诗作者只要振奋精神, 意气风发, 只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只要与这个时代的步调协调, 只要有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就会有诗。

 ” [5]他站在现实的洪流中, 写出的大部分作品, 展...

推荐访问:聆听时代主旋律 主旋律 聆听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