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乡土史视角下《改革开放》(全文完整)

时间:2022-08-07 19: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史视角下《改革开放》(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乡土史视角下《改革开放》(全文完整)

 

 乡 土史视角下的《改革开放》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王忠丽 一、

 背景

 二、 过程 【教学目 标】

 1、 通过观看视频, 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和内容。

 2、 通过史料解读, 讲述故事, 学生知道小岗村“包产到户” 走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

 3、 通过分析图片, 倾听故事, 学生走近改革背景下上海浦东和松江新城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内容。

 乡 土史教育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因为爱家乡 是爱祖国的基础, 爱祖国是爱家乡 的升华。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 开始的。

 ”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 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 爱学校、爱故乡 的感情, 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 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的”。

 《改革开放》 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改革开放的背景、 过程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 教材上政治性较强的内容对它们来说既遥远又陌生, 抽象的政策和名词他们也不感兴趣。

 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搭建一个认知这一宏大历史事件的平台。“90 后” 的初中学生对改革开放没有具象的认识, 但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都是亲身 经历过改革开放这一大事的。

 那么, 何不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具体落实到上海的变化, 再到松江的变化, 最后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变化上呢? 乡 土史的渗透成为我本课设计的突破口。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搜集文物, 访问调查等途径了解改革开放之后千家万户所发生的变化,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引起这些变化的相关政策。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自 然多了 , 也亲切多了 。

 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他们爱家乡 的情感, 并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4、 通过分析图片、 地图和文献, 讲述故事, 学生了 解市场对外开放的过程及其形成的格局。

 4、 通过查找和对比乡 土史资料, 走近上海浦东和松江新城的发展历程, 感受家乡 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2、 难点:

 通过对比分析史料, 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展示邓小平照片, 设问:

 请问大家知道这位慈祥的老人是谁吗?

 生答:

 邓小平。

 设问:

 很好, 那么你们知道他与中国的什么重大事件有关吗?

 生答:

 改革开放。

 直接导入——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讲授新课:

 师:

 设问: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政治背景。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 相关的访问调查。

 亲身 经过改革开放这一段历史的人, 他们对改革开放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同学们调查的结果如何? 请大家上来展示一番你们的成果吧。

 生 1:

 我爷爷说他很感谢老邓!(众人大笑。)

 他说改革开放以前买东西很不方便, 要用粮票, 而粮票等各种票子是有使用范围的。

 我拿来了几张爷爷保存的粮票, 给大家看一下。

 师:

 你的爷爷说过当时为什么要使用粮票吗?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什么样的经济呢?

 生 1:

 他说当时是实行计划经济。

 师:

 很好, 谢谢你。

 还有同学做过调查吗? 改革开放之前, 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呢?

 生 2:

 以前的人们是凭票购买东西, 即使有钱也不行, 要换成各种票子。

 师:

 现在呢?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买东西用的钱和以前一样吗?

 生 2:

 现在人们更有钱了, 动辄就是百元大钞。

 看我带来了压岁钱, 都是百元的。

 以前的人们使用的钱面额比较小, 我家里还有当时的钱, 你们看都是一分、两分的, 他们的钱很少, 还是一分钱掰成几半花的。

 师:

 这位同学把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和现在的经济做了一个对比。

 很棒!

 反映出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

 那么政治方面呢? 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 在 1966-1976 年之间, 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十年为什么被称为十年浩劫?

 生齐答:

 文化大革命。

 师:

 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生:

 是一场政治运动, 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 忽略了经济建设和发展。

 师:

 对的。

 当时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央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我们今天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是从这次会议之后开始的。

 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 了 解这次会议的名字和召开的时间等。

 学生观看视频, 汲取信息。

 师问:

 同学们从视频中捕捉到哪些信息呢?

 生:

 会议叫十一届三中全会。

 师:

 会议召开的时间呢?

 生:

 1978 年。

 师:

 对的。

 设问: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 什么样的重大决策? (视频和教材里都有提到。)

 生:

 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并对一系列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决策。

 师:

 是的, 这次会议决定把工作重心从政治方面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也正是这次会议之后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板书: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改革开放的开端 教师设问:

 中央为什么要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呢?

 生:

 (迷茫, 不知道。)

 师:

 老师来解答。

 其实啊, 这次会议之前, 国家先后派出邓小平在内的 12位副总理以上的领导人访问了 51 个国家。

 包括美国、 日本、 新加坡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考察, 发现中国大大落后了。

 中国必须加快发展经济的步伐。

 于是 1978 年 12 月 18 日-22 日 , 中央召开了 十一届三中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 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变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改革开放。

 因此,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邓小平曾说过坚持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招。

 十一届三中全会也被称为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来看一看改革开放的过程和影响,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一目了 然了。

 那么当时到底是怎样改革的? 又是怎样开放的呢? 我们今天要来一起寻找答案。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了 序幕。

 教师出示材料一:

 1974 年农民家的对联:

 上联:

 过年只有两升米, 下联:

 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

 我也过年。

 师:

 这幅对联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家庭情况怎样?

 生:

 很穷, 日子不好过。

 师:

 为什么这么穷?

 教师展示照片资料, 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农村的政策和发展状况。

 图片展示:

 吃大锅饭, 集体劳动, 消极怠工场面。

 学生分析图片, 知道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消极后果。

 师:

 1958 年开始, 中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

 人们集体耕种土地, 上缴国家粮食后剩余的粮食, 送到公社食堂, 人民一起吃“大锅饭” 。

 很多村民干活时磨洋工, 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 生产积极性很低, 生产效率低, 粮食产量低。

 我们以安徽的小岗村为例, 当地的很多人靠国家救济, 甚至不得不外出乞讨。

 如果你是村长, 你会怎么办? 学生观看农村改革的视频, 了解小岗村改革史实。

 提问:

 农村推行了怎样的新政策?

 生:

 包产到户 板书:

 二、 对内改革 1、 农村:

 “包产到户”

 师:

 这个政策的效果如何? 我们来看一下农村的变化。

 展示材料:

 《1980-1982 年安徽凤阳粮食产量统计表》,

 提问:

 图表反映出什么信息?

 生:

 农民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了。

 师问:

 为什么同一块地, 产量在包产到户政策前后的产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生:

 大家干活的积极性高了, 都想多干点, 粮食产量就高了。

 展示 1980 年农民家的对联:

 上联:

 过年储米十余担, 下联:

 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

 欢度春节 师:

 这幅对联反映这个农民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

 生活富裕了 。

 师:

 小岗村村民甘愿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率先开始了农村改革, 小岗村也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

 尽管小岗村的这一做法与当时的人民公社化的集体经济不符合, 但是, 他们的大胆尝试却取得了 明显成效, 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鼓励和重视。

 党中央决定, 1982 年, 国家废除农村公社, 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学们有父辈或祖辈生活在农村的吗? 他们眼中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什么样的?

 生:

 我外公在南汇, 当时承包了 一片土地, 成了 远近闻名的“种桃大王”,当时经济条件比邻居都好, 妈妈说她当时还穿上了别人都没有的花裙子, 大家都很羡慕她。

 师:

 好, 农村地区的改革有了方向, 那么城市呢? 企业改革和工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展示图片, 改革前的国营商店和改革后的大型超市对比。

 师:

 政府在城市里, 首先给予工商企业以自主经营权。

 允许人们搞个体经营,私营经济的存在, 打破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板书:

 2、 城市:

 多种经济成分

  ——自主权扩大 师:

 据老师了 解班级里有不少学生来自个体户家庭, 有些企业就是在改革开

 放之初创立的。

 请你们来谈一谈你们采访到的情况。

  生 1:

 我家的公司就是 1981 年创立的, 听说当时只有两三个人, 经过慢慢发展, 现在是全国连锁的大公司了。

 我爸爸说他是改革开放的新一辈。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生 2:

 我爷爷奶奶以前都是国营商店的工人, 后来自 己开了 一家私营商店,现在已经变成一家大超市了。

 师:

 对内改革, 搞活了市场, 搞活了 经济。

 关起门来搞改革, 能不能全面突进经济发展呢?

 生:

 不能。

 师:

 是的, 我们要看到中国和世界的差距。

 以邓小平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并没有满足于改革的成果, 而是再次到国外考察, 为什么他们的发展这么快? 看一下他们的考察结果。

 材料展示:

 板书:

 三、 对外开放 提问:

 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引进外国资本、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经济发展。

 师:

 怎么开放? 展示地图, 学生看地图, 找到最先开放的四个城市:

 深圳,珠海, 汕头和厦门。

 提问:

 为什么首先在广东、 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这些地区有何优势?

 生 1:

 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

 生 2:

 靠近台湾、 香港和澳门, 可以利用那里的资金和资源。

 板书:

 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师展示图片, 介绍深圳变化, 学生了解深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示范窗口,成功经验得到推广。

 学生识读《沿海开放地区示意图》, 了解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图片展示, 《1992 年, 邓小平南巡》 , 音乐背景《春天的故事》 。

 师: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对这些开放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 亲切地称它们为自己的“孩子” 。

 出于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1992 年春天,邓小平南巡深圳、 珠海和上海等地。

 他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喜人成果, 也看到了市“环顾全球, 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

 “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们怎么利用外资, ……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 善于利用外资上, 不利用太可惜了。

 ”

  ——邓小平访问美国、 新加坡、 日本等国后的发言

 场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992 年, 党的十四大召开,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明确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师:

 对外开放从点到线, 再到面, 最后又设立了重点开发区。

 上海浦东于1990 年对外开放。

 “宁要浦西一张床, 不要浦东一间房” 是上海人的一句老话。对外开放前的浦东是偏僻的农田, 旧棚简屋, 远远比不上繁华的浦西。

 今天的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典范。

 学生观看图片, 了解上海浦东开放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历史变迁。

 师:

 浦东离我们还比较远, 我们的感受可能不是很深刻。

 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接下来, 请同学们结合自 身情况, 说说松江的变化, 或者说说我们每一个家庭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变化。

 比如家庭收入, 财产, 住房,饮食, 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

 大家掌声欢迎小组代表或个人上台展示你们的调查成果。

 组 1 代表:

 我们组找到一些改革开放前后松江的老照片, 大家可以对比看一下。

 改革开放之前松江以农业为主, 后来松江新城的建设取得了 巨大成就, 有松江工业科技园区, 松江出口加工区, 现在的松江新城建设的很美。

 组 2 代表:

 我们组给大家介绍的改革开放前后松江人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 穿的和住的都很简陋, 大多是瓦房, 吃的种类很少,有啥吃啥, 出行以步行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的大多是楼房, 部分同学家还住上了别墅。

 吃的种类非常丰富, 吃啥就吃啥, 出行更为方便了, 可以乘地铁和公交车, 很多同学家里都有了私家车。

 穿得更加新颖、 别致和时尚。

 总之, 改革开放以后, 松江的变化很大。

 组 3 代表:

 我们组介绍的是松江家庭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同学们家里的设施很少, 像电视机、 自行车这些设备都是有钱人才可能有的, 穿的衣服都是用缝纫机自己做的。

 现在,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家具和电器等, 家庭情况都变得更好了。

 总之, 改革开放以后, 同学们家里的消费水平都在逐渐提高。

 生 4:

 我在课前访问了 我的爷爷。

 他说改革开放以前他是一个农民, 没有工资, 种的粮食往往不够吃, 到了年底很少有剩余。

 以前住的是瓦房, 三代人挤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面。

 后来我家的经济状况慢慢变好了, 到了 1987 年的时候,才建了第一栋平房。

 现在我家的情况是, 我爸爸的工资每月 8 千多, 住的是楼房,三口人住的房子有 100 多平米。

 除了家里的正常开支, 节假日我们还可以全家去旅游, 玩乐等。

 爷爷说他们以前的衣服都是自己织布做的, 娱乐活动很少。

 而...

推荐访问:乡土史视角下《改革开放》 乡土 改革开放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