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2-12-17 16:20:03 来源:网友投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想象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优秀范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法 想象描述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边读边想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

  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 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 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3.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2)*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3)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4.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描绘情景,感悟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柳赞柳初识新柳

  出示图片

  1、谈话导入,引出柳树。

  生描绘生活中所见到的柳树的样子,交流用来描写柳树的词语。

  师:我们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用来形容柳树。下面这组词语也是用来形容柳树的

  2、出示文中描写柳树的词语:两合抱粗粗实坚硬巍巍然生铁铁锭的色泽苍郁深沉

  师:看了这组用来形容柳树的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是现代作家陈忠实笔下的柳树,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株柳树吧(板书课题,读题)

  师:青海高原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这又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答案。

  二、探柳的生存环境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提醒读准它们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描写柳树生长环境段落,体会青海高原的环境。

  2、反馈交流:学生自由回答-----师出示青海柳树生存环境的图片,语言解释画面:看到这幅图,你对青海高原有什么感受?

  补充总结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青海高原在我国西部,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干燥少雨,气候寒冷。),面对青海高原环境作者心头弥漫的是悲壮和苍凉,但是他瞅见这一株柳树时作者感情有怎么变化?(引导理解“哦”: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在这片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就是青海高原。我们读一读这句话:我站在这里……

  过渡:苍茫大地,原野起伏,没有草,没有树,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这么一株柳树,这是作者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所以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三、识柳的外形

  1、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找出具体描写这株柳树的段落读一读,标注出有关描写柳树神奇的句子。

  反馈:你认为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与我们印象中的柳树有哪些不同?

  2、它的树干、枝、叶子的颜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师: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四、悟柳的神奇

  1、比较中赞柳: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课件出示济南柳树图)这是一株济南河边的粗壮的柳树。它的树冠大约六十来*米,树干也只一合抱多点,而这株柳树(齐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柳的奇:树阴大得奇、枝干粗得奇、叶绿得奇,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文中有“锻铸”这个词,字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锻造和浇铸。锻铸这两个字是什么旁(金字旁),和铁有关,把铁放在火里不停地烧,然后拿出来捶打,再放在火里烧,再拿出来捶打。这样一直到把它捶打成我们想要的形状,如镰刀、锄头等。而把这个词用在这株柳树身上,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2、引发猜想:生长在河边的柳树条件如此优越,却没有文中这株柳粗实坚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预设:柳树的不屈不饶、不放弃、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等)

  师引导理解“锻铸”的意思。

  过渡:是啊,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以它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2、生自由读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一种敬佩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名读这几个词。

  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 悲壮 苍凉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出示描写柳树的语言)

  (二)旺盛的生命力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板书:粗壮)

  ②“百十余*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板书:高大)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艰难的生存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指名说(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正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力量,一种了不起的力量。(出示课件:小草顶开巨石、悬崖边上的树)课件旁白:柔弱的小草,为了生长竟能顶开身上的石块。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竟长出了繁茂的大松树。同学们那顽强的小草和松树是多么的了不起呀,今天咱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也同样有着这样一株不同*常的柳树,大家想熟悉它吗?请翻开课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版书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熟悉青海高原上那株了不起的柳树吧。(1)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来?)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2)读词语 点名读 齐读(5)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认真预习,是学好课文的一个要害)(6)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第一、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

  第四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生长环境(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10)

  b、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那么同学们,第一、二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作者看见柳树的感受)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

  从学生回答引入“*常”与“神奇”并相机版书,同学们有的说这株柳是极其*常的,而有的说这株柳又是神奇的(教师版书),照这么说的话,这株柳树就是一株既*常而又布满了神奇的柳树喽?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说出)《假如这株柳树长在*原,长在水边那它就是一棵极其*常的柳树,可假如它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非常的神奇》。(版书:*原、水边 青海高原)(10)

  为什么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神奇呢?青海高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预习的时候老师让大家找了有关于青海高原的资料,大家找了没有?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找到的资料。(点名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大家一起来看屏幕(出示课件)同学们,看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原来青海高原是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难怪那柔嫩的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会让作者感到非常的神奇,神奇到令人(版书)望而生畏。谁来解释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那么这里是指柳树神奇到令作者感到害怕喽?那应该是感到什么呢?(结合上面展示资料是震惊、敬畏)是呀,当那原本柔嫩的柳树竟生长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之上,难怪会让作者感到这么神奇,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同学们大家愿意跟老师一块走进那神秘的青海高原,一块去感受那柳树的神奇吗?(16)

  c、 教学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这是课文第三自然里作者描写青海高原的部分,请大家用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课文里描写青海高原的这一段话,老师边走边听,看看哪位同学读得最有味道。(14)

  刚才老师听到同学读得都挺不错的,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点名读)同学们面对着这悲壮而苍凉的景色,会让你联想到哪些边塞诗词呢?谁来说一说。(是呀,此情此景,让老师也深受感慨。老师也想起了一句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中的诗句,大家想不想听一听?不过老师和同学们读得可不大一样,大家留意听留意看。(读时出示课件)这样子读是不是更有感觉了?大家也跟老师这样来一遍吧。(学生读)不过老师觉得老师找的这一句还不是特殊的令人满足,所以请同学们回去也好好的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诗句跟课文结合起来朗读更合适好不好?(18)

  3、作者望着这苍茫的美景,踏着这广袤无垠的原野,走到了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停顿),什么了一声?(出示课件)这个字该怎么读?为什么你要这样读?(生答:惊奇、兴奋、震惊)(点名提问后)大家先自个在下面练一练觉得怎么读最好。同学们,咱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一句,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这个字,好不好?(我一眼就……齐)老师接:哦,作者看着这株柳树心里一定在想,这可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呀。(指版书:神奇)(20)

  d、教学第四自然段

  作者之所以感到这么神奇还因为,“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嗯,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觉得自己可以读得好的请举手读!想读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齐读)。还没有举手读过书的同学请站起来,齐读。老师来一遍,好不好?(教师可在此时出示音乐范读。)是呀,(点击课件出示要害句)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出示课件)同学们这方风景是由什么构成的?(版书)(山,原野,蓝天,白云)为什么说这是一方“独立”的风景呢?(版书)(只有这一株柳树)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幅“壮观”的风景呢?(版书)(铁铸的青山、辽阔的高原及其它)是的同学们,在这苍茫而辽阔的青海高原上,在这看不到一棵树的的青海高原上,这唯一的一株柳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面对作者的疑问同学们有什么感悟?(提问)是呀,这倒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柳树呀,竟能神奇到如此,壮观到如此?让咱们伴随着音乐,再一次用真挚的朗读去体味那柳树的神奇吧。(出示课件)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7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8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p88第五单元第15课,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设计思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范读、想象写话、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至于,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我选择了一带而过,不详细深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五、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

  3、准备一张白纸给学生写话用。

  4、课件制作准备:柳树图片导入,选择一些古典边塞诗词为理解高原的荒凉准备,朗读时的配乐以及理解边塞诗的配乐,重点理解的语段和字词需要出示。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株柳。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都认识的树:柳树。

  2、板书:一株柳

  3、你了解柳树吗?(学生发言,教师出示柳树简介)

  出示第一节,齐读。

  4、这儿也有一株柳树。

  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

  5、指名读。

  6、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交流:扣住"两合抱粗" 板书:粗壮 (练读)

  "百十余*方米" 结合教室长7米,宽6米) 板书:高大 (练读)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板书:苍绿 (练读)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棵树!

  8、补全第5段的文字,教师接读: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这生命颜色为何如此独特?(高寒和缺水锻铸) 理解:锻铸

  (2)众所周知,柳树生长在温润潮湿的江南,而这棵树又为何面临着高寒和缺水呢?(它在青海高原上)

  9、补全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10、齐读课题。

  师:面对高寒和缺水,它居然长得这么好。这是一株--(出示第二节,生齐读)(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柳,它生长在一片怎样的天地中,它的神奇究竟在哪?

  (二)感受青海高原。

  1、轻声读3-4自然段,感受青海高原。

  2、联系课文,谈谈你眼中的青海高原?

  扣句: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a.学生谈感受 b.出示边塞诗词,配乐自读感受

  c.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a.学生谈感受 b.扣住"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板书:唯一

  3、这是一片怎样的荒原啊!齐读两段话。(板书:擎天一树绿,自成数度春。)

  4、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一株只适宜在--江南生长的柳树,一株--(指板书:高大、粗壮、苍绿)的柳树。

  5、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一出示,女生读句。

  (2)这怎不是自成春天的擎天绿柳呀!男生再读!

  6、小结:正是这株柳,一株在*原上再普通不过的柳树,居然令行遍大江南北的作家陈忠实心悦诚服、望而生畏?这是为什么?

  (三)感动于一株柳。

  1、出示句子: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相信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2、快速默读6-7自然段,找找这株柳树面临着哪些困境和苦难?

  3、学生交流,板书:干旱 严寒 风雪 雷电

  4、场景想象。

  (1)教师配乐范读6-7段,想象你看到了柳树面临什么困境在怎样挣扎生长?

  (2)出示情景提示: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你看到了它不屈生长的哪幅画面,写下来。(音乐不停)

  (3)现场交流。

  (4)学生配乐读6-7段。

  师: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板书:默承苦几许?)

  5、同一粒柳絮,如果它落在适宜它生长的江南,它的生长历程会怎样?指名读第8自然段。

  6、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

  (对比反衬,板书:坚毅、顽强)

  师: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7、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板书:无语啸苍穹!)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啊,不悲叹命运的不公,而是用挺立的身姿告诉头顶的苍天、脚下的荒原,它是一棵树,一棵生命不止的树!它用自己的生命写成了一首诗。

  8、齐诵诗歌:青海高原一株柳

  9、指板书小结:这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逆境却这般--(生: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是高原上--(生:唯一的一株柳),神奇在毫不畏惧--(生:干旱、严寒、风雪、雷电),神奇在它具有--(生:坚毅、顽强的品格)。

  (四)心里种棵柳。

  1、此时此刻,面对这青海高原上独一无二的一株柳,你想说:(采访的形式)

  (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2、青海高原这株柳,你又是怎么想的?

  3、指名读读第9段:

  我不抱怨命运,也不畏怯生存之危险的艰难,我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长为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我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4、导读语: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5、齐读这段话。

  师:让这段话成为你的座右铭,全班齐读。

  6、下课。

  附板书:

  擎天一树绿, 高大、粗壮、苍绿

  自成数度春。 唯一

  默承苦几许? 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无语啸苍穹! 坚毅、顽强

  八、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埙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

  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

  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

  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9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组内活动上,大家给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再看,真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教学目标,目标的评价,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我很喜欢,投入感情的教学也得到了学生的真情回报。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心情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现出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我打乱了文章叙述的顺序,把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1、认识青海高原一株柳。

  2、感受它生存环境的恶劣。

  3、理解感悟为生存付出艰辛卓越的努力。

  4、对比升华情感,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感受教学成功体验之余,我又觉得为保证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有些教学环节中就显得品读欣赏不够到位,留下一些遗憾。

  如何解决好高年级语文课深度与完整性的统一,还有待于今后教学中不断思考与探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

  这是第二课时,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用灞河柳对比衬托高原柳的写法上。教学第6、7两小节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5节,在仔细观察大柳树之后,作者对这株柳树怎么生长壮大的情景进行了想象。轻声读6、7小节1、看看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2、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划下来,抓住这些句子中的重要字和词去体会,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交流感受,同时进行朗读训练。)后来我觉得其实6、7小节当中高原柳的顽强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在6、7节文字当中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我就换成了“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在教学当中,我发现这样一换,避免了无谓的绕圈子,效率较高。指导朗读在这两节做得还不够到位。原因是对这部分如何处理预先还不是太有底。说到底还是功底不够,炉火未青。

  教学第八小节我将课后思考题4进行了转换。用归缪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本来设计的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说出这是对比的写法;第二、让学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和高原柳进行了对比。第三、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结果第一个学生把第一和第三个原先设计的所谓层次打乱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事先还是应该做一个充分的预设。不过好在当时处理还是可以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回答“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班的学生都说愿意做高原柳,这是我先前试上的两个班级从未出现的情况,我只得自己打圆场:我来到了一个坚强的班级,但是……接下来我自己谈了对做灞河柳的看法。为什么学生没有一个说愿意做灞河柳呢?现在想想这应该是公开课,听课老师比较多,学生一些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袒露吧。不过对学生愿做高原柳,我倒是进行了提醒: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承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随时承受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节课一上完我立即发觉自己的两处遗憾。一是第八节没有让学生再反复读读,自己仔细体会一下。第二,最后一节学生读得不太好,我进行了范读,我事先下了功夫,所以听者感觉不错,只是我没有让学生听完后再读一遍。这样就失去了范读的作用。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表演了。

  师父说这次上课我比以往*和了许多,但是还是有“势”强的影子。他还提出我上课的时候表情太丰富。他示范了一下,我立即感觉到了。现在想想还是教师公开课的表现欲望太强了。不过,我想下一次我一定能改过来。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7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很美,很深,初读课文,我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敬畏文中的那株柳树,更敬畏作者陈忠实的文笔。这篇课文。的语言华丽,篇幅很长,内涵丰富,写作方法鲜明独特。整篇文章掂在手里沉甸甸的,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结构的分析,借阅了许多教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中,我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把切入点放在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生命的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我充分展示其“过程性”。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节,要求用词语概括出柳树的特点,再找出相关的依据。组织交流时,由一点逐步拓展。如“粗大挺拔”,由“两合抱粗、一百*方米”到“浓荫、巍巍然”这些描写,再拓展到“生命力的强大”,过程展示得充分,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也由浅入深,逐步到位,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

  在体会柳树历经的磨难时,设计问题:此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柳树正在经受怎样的摧毁呢?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害怕了吗?退缩了吗?我们可以想象,当这株柳树这株柳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会怎样鼓励自己,怎样给自己打气呢?通过让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加以总结,紧扣文本,展开合理的想像,并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练习说话,让学生走进了高原柳充满坎坷的生长历程,让学生充分感悟,具体的体会,再加上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召高原柳的生命力。

  文章通过第八段灞河柳的对比衬托来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的艰苦卓绝,最终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九段对高原柳与环境抗争的生命力的赞颂。我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你愿意做高原柳还是灞河柳?这个问题既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丰富课堂,也可以编织到目标中去。可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棵会走动的“高原柳”,人生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有时候是环境的艰难,有时候是求知的艰难,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向高原柳一样面对生命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无论是生存在比喻意义上的“青海高原”还是“灞河”,都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神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8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9

  我经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找到了课文的切入点,把切入点放在了“神奇”两字上面,在第一课时学习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

  紧紧抓住课文富有个性的语言,推敲词句,体会语言的内蕴。如帮助学生感受柳树的形象采用了灵活的方法:有让学生表演,像“两合抱粗”;有跟已有经验有联系和对比,像把“苍郁的绿”跟*时常见的“翠绿、鲜绿“对比,把“百十余*米的树阴”跟四、五十*方米的教室比较。虽然我们并没有去过青海高原,更没有见过这棵巍巍然生长在高原之上的柳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这棵不同凡响的柳树。

  抓住“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理解“撑立”在茫茫原野的不易,成为丰厚它的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巍巍然地撑立着,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树的高大形象。最终,学生读懂了一个词“撑立”,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用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是指什么?一线希望又是指什么?接着老师再次引读第7节和最后一节,感受只有永不放弃才能成就一片绿阴。

  在感受到教学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遗憾。

  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

  二、怎样深入浅出,真正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适时拓展文本,功夫还没有到家。

  三、再理解第七节摧毁一词时,如果能用上风雷等声音的渲染,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更能感到高原柳的神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我借鉴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一、抓住外形,体会柳树形象。

  课一开始,以背诵《咏柳》开题,讨论人们心中的柳树,是女子形象,是美丽的代表,那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时怎样的形象呢?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男子一般的伟岸、强壮。抓住 “巍巍然”和“撑立”,体会这株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

  二、创设情景,诵读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对比中体会青海柳树的品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法 想象描述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边读边想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

  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 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 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3.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2)*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3)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4.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从感受高原环境出发,把体会高原生活环境的残酷作为学习的基点,组织学生的阅读,利于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提高阅读的质量。体会到这株高原柳的高贵。作者对这株柳的感情是“无限崇敬”,感受到高原柳值得崇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课前先学:

  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或文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有关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五、作业: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形状枝干叶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描绘情景,感悟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柳赞柳初识新柳

  出示图片

  1、谈话导入,引出柳树。

  生描绘生活中所见到的柳树的样子,交流用来描写柳树的词语。

  师:我们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用来形容柳树。下面这组词语也是用来形容柳树的

  2、出示文中描写柳树的词语:两合抱粗粗实坚硬巍巍然生铁铁锭的色泽苍郁深沉

  师:看了这组用来形容柳树的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是现代作家陈忠实笔下的柳树,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株柳树吧(板书课题,读题)

  师:青海高原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这又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答案。

  二、探柳的生存环境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提醒读准它们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描写柳树生长环境段落,体会青海高原的环境。

  2、反馈交流:学生自由回答-----师出示青海柳树生存环境的图片,语言解释画面:看到这幅图,你对青海高原有什么感受?

  补充总结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青海高原在我国西部,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干燥少雨,气候寒冷。),面对青海高原环境作者心头弥漫的是悲壮和苍凉,但是他瞅见这一株柳树时作者感情有怎么变化?(引导理解“哦”: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在这片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就是青海高原。我们读一读这句话:我站在这里……

  过渡:苍茫大地,原野起伏,没有草,没有树,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这么一株柳树,这是作者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所以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三、识柳的外形

  1、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找出具体描写这株柳树的段落读一读,标注出有关描写柳树神奇的句子。

  反馈:你认为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与我们印象中的柳树有哪些不同?

  2、它的树干、枝、叶子的颜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师: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四、悟柳的神奇

  1、比较中赞柳: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课件出示济南柳树图)这是一株济南河边的粗壮的柳树。它的树冠大约六十来*米,树干也只一合抱多点,而这株柳树(齐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柳的奇:树阴大得奇、枝干粗得奇、叶绿得奇,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文中有“锻铸”这个词,字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锻造和浇铸。锻铸这两个字是什么旁(金字旁),和铁有关,把铁放在火里不停地烧,然后拿出来捶打,再放在火里烧,再拿出来捶打。这样一直到把它捶打成我们想要的形状,如镰刀、锄头等。而把这个词用在这株柳树身上,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2、引发猜想:生长在河边的柳树条件如此优越,却没有文中这株柳粗实坚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预设:柳树的不屈不饶、不放弃、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等)

  师引导理解“锻铸”的意思。

  过渡:是啊,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以它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正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力量,一种了不起的力量。(出示课件:小草顶开巨石、悬崖边上的树)课件旁白:柔弱的小草,为了生长竟能顶开身上的石块。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竟长出了繁茂的大松树。同学们那顽强的小草和松树是多么的了不起呀,今天咱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也同样有着这样一株不同*常的柳树,大家想熟悉它吗?请翻开课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版书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熟悉青海高原上那株了不起的柳树吧。(1)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来?)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2)读词语 点名读 齐读(5)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认真预习,是学好课文的一个要害)(6)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第一、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

  第四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生长环境(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10)

  b、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那么同学们,第一、二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作者看见柳树的感受)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

  从学生回答引入“*常”与“神奇”并相机版书,同学们有的说这株柳是极其*常的,而有的说这株柳又是神奇的(教师版书),照这么说的话,这株柳树就是一株既*常而又布满了神奇的柳树喽?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说出)《假如这株柳树长在*原,长在水边那它就是一棵极其*常的柳树,可假如它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非常的神奇》。(版书:*原、水边 青海高原)(10)

  为什么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神奇呢?青海高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预习的时候老师让大家找了有关于青海高原的资料,大家找了没有?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找到的资料。(点名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大家一起来看屏幕(出示课件)同学们,看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原来青海高原是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难怪那柔嫩的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会让作者感到非常的神奇,神奇到令人(版书)望而生畏。谁来解释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那么这里是指柳树神奇到令作者感到害怕喽?那应该是感到什么呢?(结合上面展示资料是震惊、敬畏)是呀,当那原本柔嫩的柳树竟生长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之上,难怪会让作者感到这么神奇,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同学们大家愿意跟老师一块走进那神秘的青海高原,一块去感受那柳树的神奇吗?(16)

  c、 教学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这是课文第三自然里作者描写青海高原的部分,请大家用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课文里描写青海高原的这一段话,老师边走边听,看看哪位同学读得最有味道。(14)

  刚才老师听到同学读得都挺不错的,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点名读)同学们面对着这悲壮而苍凉的景色,会让你联想到哪些边塞诗词呢?谁来说一说。(是呀,此情此景,让老师也深受感慨。老师也想起了一句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中的诗句,大家想不想听一听?不过老师和同学们读得可不大一样,大家留意听留意看。(读时出示课件)这样子读是不是更有感觉了?大家也跟老师这样来一遍吧。(学生读)不过老师觉得老师找的这一句还不是特殊的令人满足,所以请同学们回去也好好的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诗句跟课文结合起来朗读更合适好不好?(18)

  3、作者望着这苍茫的美景,踏着这广袤无垠的原野,走到了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停顿),什么了一声?(出示课件)这个字该怎么读?为什么你要这样读?(生答:惊奇、兴奋、震惊)(点名提问后)大家先自个在下面练一练觉得怎么读最好。同学们,咱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一句,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这个字,好不好?(我一眼就……齐)老师接:哦,作者看着这株柳树心里一定在想,这可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呀。(指版书:神奇)(20)

  d、教学第四自然段

  作者之所以感到这么神奇还因为,“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嗯,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觉得自己可以读得好的请举手读!想读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齐读)。还没有举手读过书的同学请站起来,齐读。老师来一遍,好不好?(教师可在此时出示音乐范读。)是呀,(点击课件出示要害句)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出示课件)同学们这方风景是由什么构成的?(版书)(山,原野,蓝天,白云)为什么说这是一方“独立”的风景呢?(版书)(只有这一株柳树)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幅“壮观”的风景呢?(版书)(铁铸的青山、辽阔的高原及其它)是的同学们,在这苍茫而辽阔的青海高原上,在这看不到一棵树的的青海高原上,这唯一的一株柳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面对作者的疑问同学们有什么感悟?(提问)是呀,这倒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柳树呀,竟能神奇到如此,壮观到如此?让咱们伴随着音乐,再一次用真挚的朗读去体味那柳树的神奇吧。(出示课件)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描绘情景,感悟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柳赞柳初识新柳

  出示图片

  1、谈话导入,引出柳树。

  生描绘生活中所见到的柳树的样子,交流用来描写柳树的词语。

  师:我们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用来形容柳树。下面这组词语也是用来形容柳树的

  2、出示文中描写柳树的词语:两合抱粗粗实坚硬巍巍然生铁铁锭的色泽苍郁深沉

  师:看了这组用来形容柳树的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是现代作家陈忠实笔下的柳树,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株柳树吧(板书课题,读题)

  师:青海高原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这又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答案。

  二、探柳的生存环境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提醒读准它们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描写柳树生长环境段落,体会青海高原的环境。

  2、反馈交流:学生自由回答-----师出示青海柳树生存环境的图片,语言解释画面:看到这幅图,你对青海高原有什么感受?

  补充总结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青海高原在我国西部,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干燥少雨,气候寒冷。),面对青海高原环境作者心头弥漫的是悲壮和苍凉,但是他瞅见这一株柳树时作者感情有怎么变化?(引导理解“哦”: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在这片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就是青海高原。我们读一读这句话:我站在这里……

  过渡:苍茫大地,原野起伏,没有草,没有树,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这么一株柳树,这是作者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所以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三、识柳的外形

  1、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找出具体描写这株柳树的段落读一读,标注出有关描写柳树神奇的句子。

  反馈:你认为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与我们印象中的柳树有哪些不同?

  2、它的树干、枝、叶子的颜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师: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四、悟柳的神奇

  1、比较中赞柳: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课件出示济南柳树图)这是一株济南河边的粗壮的柳树。它的树冠大约六十来*米,树干也只一合抱多点,而这株柳树(齐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柳的奇:树阴大得奇、枝干粗得奇、叶绿得奇,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文中有“锻铸”这个词,字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锻造和浇铸。锻铸这两个字是什么旁(金字旁),和铁有关,把铁放在火里不停地烧,然后拿出来捶打,再放在火里烧,再拿出来捶打。这样一直到把它捶打成我们想要的形状,如镰刀、锄头等。而把这个词用在这株柳树身上,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2、引发猜想:生长在河边的柳树条件如此优越,却没有文中这株柳粗实坚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预设:柳树的不屈不饶、不放弃、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等)

  师引导理解“锻铸”的意思。

  过渡:是啊,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以它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8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p88第五单元第15课,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设计思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范读、想象写话、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至于,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我选择了一带而过,不详细深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五、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

  3、准备一张白纸给学生写话用。

  4、课件制作准备:柳树图片导入,选择一些古典边塞诗词为理解高原的荒凉准备,朗读时的配乐以及理解边塞诗的配乐,重点理解的语段和字词需要出示。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株柳。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都认识的树:柳树。

  2、板书:一株柳

  3、你了解柳树吗?(学生发言,教师出示柳树简介)

  出示第一节,齐读。

  4、这儿也有一株柳树。

  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

  5、指名读。

  6、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交流:扣住"两合抱粗" 板书:粗壮 (练读)

  "百十余*方米" 结合教室长7米,宽6米) 板书:高大 (练读)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板书:苍绿 (练读)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棵树!

  8、补全第5段的文字,教师接读: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这生命颜色为何如此独特?(高寒和缺水锻铸) 理解:锻铸

  (2)众所周知,柳树生长在温润潮湿的江南,而这棵树又为何面临着高寒和缺水呢?(它在青海高原上)

  9、补全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10、齐读课题。

  师:面对高寒和缺水,它居然长得这么好。这是一株--(出示第二节,生齐读)(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柳,它生长在一片怎样的天地中,它的神奇究竟在哪?

  (二)感受青海高原。

  1、轻声读3-4自然段,感受青海高原。

  2、联系课文,谈谈你眼中的青海高原?

  扣句: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a.学生谈感受 b.出示边塞诗词,配乐自读感受

  c.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a.学生谈感受 b.扣住"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板书:唯一

  3、这是一片怎样的荒原啊!齐读两段话。(板书:擎天一树绿,自成数度春。)

  4、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一株只适宜在--江南生长的柳树,一株--(指板书:高大、粗壮、苍绿)的柳树。

  5、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一出示,女生读句。

  (2)这怎不是自成春天的擎天绿柳呀!男生再读!

  6、小结:正是这株柳,一株在*原上再普通不过的柳树,居然令行遍大江南北的作家陈忠实心悦诚服、望而生畏?这是为什么?

  (三)感动于一株柳。

  1、出示句子: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相信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2、快速默读6-7自然段,找找这株柳树面临着哪些困境和苦难?

  3、学生交流,板书:干旱 严寒 风雪 雷电

  4、场景想象。

  (1)教师配乐范读6-7段,想象你看到了柳树面临什么困境在怎样挣扎生长?

  (2)出示情景提示: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你看到了它不屈生长的哪幅画面,写下来。(音乐不停)

  (3)现场交流。

  (4)学生配乐读6-7段。

  师: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板书:默承苦几许?)

  5、同一粒柳絮,如果它落在适宜它生长的江南,它的生长历程会怎样?指名读第8自然段。

  6、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

  (对比反衬,板书:坚毅、顽强)

  师: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7、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板书:无语啸苍穹!)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啊,不悲叹命运的不公,而是用挺立的身姿告诉头顶的苍天、脚下的荒原,它是一棵树,一棵生命不止的树!它用自己的生命写成了一首诗。

  8、齐诵诗歌:青海高原一株柳

  9、指板书小结:这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逆境却这般--(生: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是高原上--(生:唯一的一株柳),神奇在毫不畏惧--(生:干旱、严寒、风雪、雷电),神奇在它具有--(生:坚毅、顽强的品格)。

  (四)心里种棵柳。

  1、此时此刻,面对这青海高原上独一无二的一株柳,你想说:(采访的形式)

  (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2、青海高原这株柳,你又是怎么想的?

  3、指名读读第9段:

  我不抱怨命运,也不畏怯生存之危险的艰难,我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长为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我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4、导读语: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5、齐读这段话。

  师:让这段话成为你的座右铭,全班齐读。

  6、下课。

  附板书:

  擎天一树绿, 高大、粗壮、苍绿

  自成数度春。 唯一

  默承苦几许? 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无语啸苍穹! 坚毅、顽强

  八、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埙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

  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

  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

  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用灞河柳衬托高原柳的写法。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导入:

  学习了课文的1—5节,我们了解了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 :

  1、什么只有这株柳树能生存下来

  ( 相机板书: 造就 神奇)

  2、这株柳树从哪儿来的

  三、学习第6—7节

  1、自由朗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2、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

  相机朗读指导重点句子:PPT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指导朗读

  方法一:通过学生朗读,让学生谈谈自己一些词语朗读处理的原因。(自悟)

  方法二:让其他学生倾听,评价朗读者读得好的地方。(他评)

  方法三……

  四、学习第八节

  1、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是第8小节却写了和它没有关系的家乡灞河的柳。偏题的作文不是不及格嘛。陈忠实还是大作家呢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大段来写灞河的柳树呢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①、对比

  ②、哪些地方作了对比划出来。

  教学思路:

  a、抓住“随手折……三两年……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这些句子体会极易生长;

  b、抓住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两词体会柳树的形象象一位美丽的、年轻的少女。思考体会:如果灞河柳是这样一位少女,那高原柳象什么

  男女生对读分别写灞河柳和高原柳特点的句子。PPT出示。

  ③、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顺势指导读好第八节最后两个反问句。

  2、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

  五、学习第九节

  1、命运是无法选择!它落在了高原之上就拼尽全力活下来。成了让人敬畏的高原柳。朗读第9节,这篇文章的总结段很有气势。边记边体会,读得滚瓜烂熟,下次写文章如何结尾对你也许有启发。

  提示背诵:PPT 出示

  这株柳没有……

  也没有……

  而是……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

  它却在……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从感受高原环境出发,把体会高原生活环境的残酷作为学习的基点,组织学生的阅读,利于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提高阅读的质量。体会到这株高原柳的高贵。作者对这株柳的感情是“无限崇敬”,感受到高原柳值得崇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课前先学:

  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或文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有关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五、作业: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形状枝干叶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4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课文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来修饰。

  2、板书课题:通过读课题来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读读自己还没有读好的段落。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

  (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3、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陈忠实有了什么样的的词语来修饰柳树?

  4、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

  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

  三、深入理解,学习第五、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描写柳树的文字。

  2、指名读,齐读。通过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谈不同的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圈划出写柳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交流理解:“哦”和“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

  四、总结

  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图片、声音,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词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苍茫。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齐读,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高原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几组分别是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让学生通过读词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二、一读柳树,感受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语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读这段文字,初步感受这一株柳。

  2.、分句读,交流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表示树干的粗壮、树叶的颜色等词句感受这株柳的粗实坚硬,体会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1、以“撑立”为导线,自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树的生长状况。

  (找出表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词句,用笔划下来。)

  2、交流讨论:这株柳从萌发长到这么粗壮,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语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抓住:“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这些词,感受柳树生命的顽强。)

  结合图片,体会环境之恶劣,柳树之坚强。

  指导朗读。

  语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 “……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听风雪雷电的声音,想象此时的柳树还经受着怎样的摧残。练习说话。

  ▲要是你是那一株柳,你怎样鼓励自己站起来,撑立下去?学生说话练习。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会这样鼓励自己……(想象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这样鼓励自己……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这样鼓励自己……

  ……

  小结:是啊,它差点被风雪冻死,它没有害怕,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引读),被劈断了枝干——(引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范读、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四、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结合图片对比家乡的柔柳所受待遇,高原柳是怎样的态度?

  语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学生自读。

  (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

  再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文本的情感积淀,本环节重点放在学生感悟的内化过程。让学生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再从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引读)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高原上)

  再读一读这棵柳树,此时你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小结: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棵柳。

  语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为什么不用“撑立”而用“伫立”呢?借此理解“望而生畏”)

  总结: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设计意图:先通过想象柳树与恶劣的青海高原环境抗争过程,从中体验柳树顽强不屈的意志,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合作朗读加深体会,然后把得到的体验化成一个词,来丰富柳树的品质,最后抓住对“撑立”“伫立”的比较学习,对“望而生畏”的深刻理解,强化对这株柳的坚忍不拔品质的概括、理解。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每日一读:

  自古以来,柳树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读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柳树的哪些特点。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株与诗句中描绘的截然不同的柳树,它生长在( ),那里有着——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3、这株柳树竟然能在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难怪作者说:

  (出示)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研读生长历程悟神奇

  1、这株柳生存的环境就注定了它的成长必定历经磨难,正如书中所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从这两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这株柳树的历经了很多的磨难,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读出希望很渺茫,它不放弃一线希望并成就了一片绿阴,可见它的顽强,不向命运屈服,不屈不挠。)

  九十九与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株柳真可谓是九死一生。那么命运给予了它怎样的死亡之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6-7自然段,跟随作者的想象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2、交流:干旱和寒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艰辛;“绝不宽容任何一条”而这株柳树却是唯一的一条活下来的生命。这株柳树能活下来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师作介绍

  (出示)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哪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灵?交流感受

  (虐杀生灵,铺天盖地体会高原风雪的厉害与雷轰电击之多,经历过“多少”次感受到它经历困难与磨难的次数之多,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

  谁能用朗读将这株顽强的柳树带给大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用灞河柳衬托高原柳的写法。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导入:

  学习了课文的1—5节,我们了解了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 :

  1、什么只有这株柳树能生存下来

  ( 相机板书: 造就 神奇)

  2、这株柳树从哪儿来的

  三、学习第6—7节

  1、自由朗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2、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

  相机朗读指导重点句子:PPT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指导朗读

  方法一:通过学生朗读,让学生谈谈自己一些词语朗读处理的原因。(自悟)

  方法二:让其他学生倾听,评价朗读者读得好的地方。(他评)

  方法三……

  四、学习第八节

  1、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是第8小节却写了和它没有关系的家乡灞河的柳。偏题的作文不是不及格嘛。陈忠实还是大作家呢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大段来写灞河的柳树呢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①、对比

  ②、哪些地方作了对比划出来。

  教学思路:

  a、抓住“随手折……三两年……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这些句子体会极易生长;

  b、抓住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两词体会柳树的形象象一位美丽的、年轻的少女。思考体会:如果灞河柳是这样一位少女,那高原柳象什么

  男女生对读分别写灞河柳和高原柳特点的句子。PPT出示。

  ③、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顺势指导读好第八节最后两个反问句。

  2、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

  五、学习第九节

  1、命运是无法选择!它落在了高原之上就拼尽全力活下来。成了让人敬畏的高原柳。朗读第9节,这篇文章的总结段很有气势。边记边体会,读得滚瓜烂熟,下次写文章如何结尾对你也许有启发。

  提示背诵:PPT 出示

  这株柳没有……

  也没有……

  而是……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

  它却在……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9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组内活动上,大家给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再看,真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教学目标,目标的评价,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可读性强,是学生语言积累和情感体现的好材料。所以在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把“神奇”一词作为切入点。

  第一课时,在学习了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我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体。紧紧扣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上完这节课后,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文本理解。不能单靠读书,抄写笔记,或教师的说教,生动的课件,能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以,一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大柳树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理解课文所描述的词句。

  三、精读课文时,也是围绕“神奇”设问题。

  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我是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柳树的成长过程,两个大的方面思考,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

  四、九十九比一的哲理。

  通过学习课文的前几个部分,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荫。然后问: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环境做抗争。

  但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有存在不足。例如:朗读的情感不够等等。以后有待提高。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丽而独特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理想——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先让学生品读三、四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这四个环节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想逻辑规律,有易有难,由浅入深,课文的重点迎刃而破。

  二、现实——课堂教学

  设计是理想,堂课教学是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

  1、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品读文字,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匆匆读完一遍后,就盯着老师,没有圈画、深入思考的习惯。早在五年级课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已经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读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在*时加以灌输、强化。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2、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

  在一些问题出现后,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程。

  如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应放慢教学速度、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可以把原要求三个层面的理解变为先完成两个层面,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熟悉内容、品读课文的深意,而不是单方面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能否及时完成,结果出现赶的现象。一堂课的成功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内化,考虑学生的实际。

  当发现学生学习方法有误时,没有及时的引导。只在学生品读第六、七小节时,简单的说了一句:拿出笔来圈圈画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未能抓住课后习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习作打下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给了教者许多启示与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7

  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精彩而充满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这位专家的话如同指明灯一样给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时刻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1、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要不畏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郁郁葱葱……教学这一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柳树神奇的原因、它的精神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展开教学,并且简单地提到了对比、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书上做批注时,也能写出一些独特的理解,让人耳目一亮,也给了我十足的信心。

  3、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

  本节课中虽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课时过渡语言用得不太好,总是显得别扭。

  2、进行板书时总是不够自然,似乎有些强取重点词。

  3、引导学生时,思路感觉有点混乱。

  教学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8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诗词回忆,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就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准备这节课时,刚开始真有点无从下手,总感觉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着独特的内涵,都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去细细琢磨,都可以敲击出别样的理解。但一想到语文教学必须学会抓大问题、大线索,要从大处着眼,删繁就简,我还是忍痛割爱,将我自认为能够有嚼头儿的词句删去了。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经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奇”两字上面,在第一课时学习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在聚焦“撑立”、“伫立”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素养。这节课后,我再次尝到了挑战自我的乐趣。

  在课件的利用方面,我大胆抛弃了异彩纷呈的多样画面。以往,我总认为,只要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播放画面或者视频应该是有利无弊的,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课件很感兴趣,所以,我一直坚持着,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课堂中的亮点丢掉。但长时间的读书、听课,让我明白了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用感官,大量的图片或者视频最容易图解文本,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思维,为了使学生自主地分析、琢磨词句并获得感受,我放弃了这样一个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方法,将课件的内容制作得非常简练,大多数都是一些重点词句,对于这节课,课件中只有一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

  为了加强孩子们语言文字的品读训练,为了让孩子独立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我放弃使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但在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方面,又让我费劲了心思。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干巴巴地咬文嚼字,揣摩文本情感,的确很是单调,也不可能抓住孩子们的心,更别提让孩子自主参与学习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样从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条线,而文本的语言很大气凝练,我还是相当喜欢的,语言感染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我决定用朗读来吸引学生,但绝不是读文本,而是读我自己创设的过渡性的句子,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读出一条明朗的线索、为学生的思维读出一个坡度,就不怕学生“知难而退”或者“中途掉队”了。

  课堂教学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可以追求更好。只有深入地反思每一节课,才能系统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创造,哪怕是一节相当成功的课,也有令我们引以为戒的地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

  仅仅是高原柳树或唐僧师徒,对每个人都一样,不管命运怎样对你,只要你不放弃任何希望,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有用之人。

  当我读完《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合上书本后,脑海里还不断浮现出青海高原的那一株柳树,高大挺拔,柳絮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景象,令我沉浸在当中。

  青海高原的那一株柳树是一棵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有着广袤无垠的原野和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不但如此,在无数次高原风雪的虐杀下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经历过无数次摧毁,已经生命垂危了,但仍然起死回生,长成了两合抱粗的树根,百十余*方米的树荫,数页绿的苍绿,绿得深沉,这就是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对这棵树的独特锻铸。家乡灞河的柳树名贯古今,那里水分充足,土地肥沃,长出许多婀娜多姿的柳树。反之,青海高原的柳树命运远远不如灞河边的柳树,但它他却成为了高原上一方庄里的风景。

  为什么那么多柳絮飘落到青海高原上,却只有这一棵存活下来呢?因为这可树没有和别的柳苗一样,自暴自弃,坐以待毙,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干旱和寒冷这种恶劣的环境抗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多少次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这靠的是什么?是坚贞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再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雷音寺途中遇到了许多么妖魔鬼怪,但他们团结一致,不畏千难万险,与恶魔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2

  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青海高原一株柳》。在这篇课文中,我知道了在青海高原之上,只有一株柳树。它所面对的 是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和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面对的是持续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但是,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 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

  课文中说“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但是,它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柳树,而是在写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 和命运不可能公*,但是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 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青海高原上的这棵柳树就生活 在一个艰苦的世界里,它经历过无数次的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经历过无数次的雷轰点击却一次又一次的起死回生。

  这真是一棵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

  古今中外,也有许多的科学家也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有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比如:霍金、张海迪、、桑兰、海伦·凯勒……

  尽管命运对我们有些人是不公*的。但是,只要我们不屈服命运的摆布,顽强的与命运抗争,把命运捏在自己的手心里,就能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荫!就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未来是美好的,不要怨天尤人,让我们以百倍的信心、百倍的努力,去创造我们那辉煌的人生吧!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3

  青海高原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冬季十分长,气温也非常低,最冷时达零下二十几度;夏季季节又经常干旱,有时会接连几个月持续干旱。

  在这个地方,你应该想都不用想这一定没有任何植物生长吧!但并不是这样的,那儿生长着一棵柳树。

  那出柳树是多么的顽强!它在高原上该受多少苦难?它到底被冻死我多少次,但又复苏过来……

  这是我们完全无法明白的,因为它真的受过太多的苦了,但它还是以自己坚强的毅力活了下去。比起这株柳树,我真是自叹不如。

  一个星期天,妈妈一大早把我叫起来,说要和我一起去买菜。

  到了菜场,妈妈买了许多肉,还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但妈妈把这些菜给了我拎,我走了一会便没有了力气。这时,妈妈又买了一些菜,准备往我手中放时,我气愤的说:“你凭什么都让我拿,你自己不会拿一些吗?”说着,我就把菜扔在了地上。这是,妈妈还面带微笑地说:“这不是让你减减肥吗?”可我并不领情,说:“我才不要减肥,我又不胖。”这时,妈妈只好拎起那些菜。可又走了一会儿,我又累了,妈妈只好带着我回家了。

  唉,比起这株柳树我真是太弱了,这点菜都拎不动,遇到这一点小困难就抱怨。

  读了这篇短文我知道了:我们面对困难并不应该抱怨,而应该用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克服它。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4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美美吟诵这些古诗词,面前都仿佛竖立起一棵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而这周学习的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却呈现了一棵截然不同的柳树。

  这株柳树在寸草不生的高原里竟然枝繁叶茂,它身处逆境却用蓬勃的生命力造就了生命的奇迹,让人叹为观止,望而生畏。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颤与感召。

  张海迪是我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5岁时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她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提到80年代没有一个名字比张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响了*几代人。

  再联想到我自己,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学跳绳经常怕被绳子抽到而不敢跳,在父母的鼓励下,经历了屡次失败,但我没有灰心丧气。在家中让爸爸妈妈来陪我练习,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失败……我彻底失去了信心,每次体育课跳绳我总是充满了恐惧感。

  但是张海迪阿姨给予了我鼓励。于是,我又开始练习,“一、二、三”我跑到中间的地方轻轻一跳,“成功了,我终于成功了!”那次成功给了我自信和信心,此后,我一点一点地掌握跳长绳的技巧。最终成为班级里跳绳跳的最好的一员!

  这虽然仅仅一株柳树,但是它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这株株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5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株柳树这株柳树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令我感动。

  它主要讲了在青海高原上有一株神奇的柳树,这株柳树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枝干粗实坚硬,可以想象出这株柳树,生长到这么大有多么艰难,当它还是一株幼柳的时候,就要承受漫长的严寒酷暑,遭受一次又一次风沙雪暴,雷轰电击,不仅能在其他柳树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也没有抱怨与畏怯,并且长得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年复一年地用绿色装扮高原,向高原展现生命的光彩,给荒芜、苍茫 的青海高原带来了一方独特的风景。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记得今年暑假,爸爸让我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我刚骑自行车时,手脚不协调,而且总是掌握不了*衡,老是跌倒在地,并且衣服划破了,腿上擦破了皮流出了血,但我毫不气馁,爬起来又跌倒,跌倒了又爬起来,几十次过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当时我可高兴了,凭着不放弃任何希望,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我又学会了轮滑,滑板……从中我明白了,只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顽强地毅力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满意的收获。

  每当我们遭到困难的时候,就想想这这株柳树吧,相信你一定会振作起来的。人生中的挫折是自然会有的,只要你与它抗争,就有机会克服它,形成一片绿阴。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6

  青海高原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冬季十分长,气温也非常低,最冷时达零下二十几度;夏季季节又经常干旱,有时会接连几个月持续干旱。

  在这个地方,你应该想都不用想这一定没有任何植物生长吧!但并不是这样的,那儿生长着一棵柳树。

  那出柳树是多么的顽强!它在高原上该受多少苦难?它到底被冻死我多少次,但又复苏过来……

  这是我们完全无法明白的,因为它真的受过太多的苦了,但它还是以自己坚强的毅力活了下去。比起这株柳树,我真是自叹不如。

  一个星期天,妈妈一大早把我叫起来,说要和我一起去买菜。

  到了菜场,妈妈买了许多肉,还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但妈妈把这些菜给了我拎,我走了一会便没有了力气。这时,妈妈又买了一些菜,准备往我手中放时,我气愤的说:“你凭什么都让我拿,你自己不会拿一些吗?”说着,我就把菜扔在了地上。这是,妈妈还面带微笑地说:“这不是让你减减肥吗?”可我并不领情,说:“我才不要减肥,我又不胖。”这时,妈妈只好拎起那些菜。可又走了一会儿,我又累了,妈妈只好带着我回家了。

  唉,比起这株柳树我真是太弱了,这点菜都拎不动,遇到这一点小困难就抱怨。

  读了这篇短文我知道了:我们面对困难并不应该抱怨,而应该用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克服它。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7

  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柳树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树了。而且它很脆弱,同大多数植物一样,一有个干旱或寒冷,它们便经受不住苦难而倒下。直到我学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才改变了这个看法。

  世上竟有这般“傲雪凌霜”韵味儿的柳树!它是一株在青海高原上独一无二的柳树。它很高大,俯视着荒凉的高原。与它一起生长的柳树苗子全被击倒了,只有它仍屹立在这儿。而在*原,柳树却极易生长。这是两种命运,高原柳选择了它直面困难顽强生长的命运。

  同高原柳一样,芦苇也是一种面对困难不折不弯,不畏风沙,从容生长的植物。它从不单独存在,总是成群而生。它虽弱小,却不会绝迹。它甘心化为纸浆,它甘心做成家具,为人类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人类从植物身上能学习到如此多的品格。

  我很喜欢《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由此,我联想到这样一句话:“管它熙熙攘攘的阳关道,我偏要一条独木桥走到黑。”但是走在独木桥上的路程真的是黑暗吗?高原柳告诉我们,不黑,一点儿也不黑!这路程是光明的,总有希望在尽头处等待。只有经过又窄又陡又险的独木桥,如高原柳一样,你才能成为绿阴,见到光明,取得成功。独木桥上也有不一样的风景。如果你不够坚强,便无法走过这条独木桥,领略这不一样的风景。

  希望在今后,我也可以从容地走过独木桥,获得属于我的光明。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8

  “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出自贺知章笔下的一株婀娜多姿的柳树。然而,今天我却在《青海高原一株柳》里看到了一株与她截然不同的柳树。

  课文讲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青海高原上看见了唯一的一棵柳树,因为高原上气候环境恶劣,柳树很难成活。干旱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它经历过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挣,以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读完以后,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不,也许他只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智慧大脑或者是一个神话。命运对他却非常残酷,才二十一岁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瘫痪地轮椅上。不久,他又患肺炎,被彻底地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头只能偏在左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嘴歪成S型,手紧紧地并在当中,握着拟声器。他不能写字,读书时,必须把纸*摊在一大张桌子上,然后慢慢地像蚕吃桑叶般地看。他的身体一刻没有离开过轮椅,思维却飞上了太阳系,测到黑洞的大爆炸……他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了只有像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而出的教授。他还有一颗乐观的心,他不会因为自已身体上的缺陷而悲观退缩,只想自已拥有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霍金。

  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是不可能公*的,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用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去拼搏,去努力,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这样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

  是呀,只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会战胜困难。我要青海高原一棵柳一样,迎难而上做一个坚强的人。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9

  今天,我们学了《青海高原一株柳》。

  这往篇课文介绍了这棵神奇的柳树竟然奇迹般的在青海高原上活了下来。大家也都知道,青海高原的地势凶险,有嶙峋的山峰,但这一株柳树与这些的东西作抗争,如:雷电,鹅毛大雪和暴雨风沙等,可是它并不向命运屈服。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的故事——霍金。

  霍金21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卢伽雷氏症,但有着重病的他并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好好读书、研究……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霍金在科学界成了名人,成了科学巨匠。他还用语音合成器完成了一本科学巨著《时间简史》。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坚强和毅力。我们做事总是很难才能支持下来。

  青海高原的树虽然很难活下来,但这一株柳成了青海高原上的一个亮点。这株柳树不仅存活了下来,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棵树大约有两合抱粗,粗实而坚硬。它还非常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请大家想一想,一株柳树竟然可以如此顽强的活下来,要是你,你可以吗?

  这棵柳树的生命是复苏了又被冻死,冻死了又复苏。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打击,一旦有了一点挫折,自信心就会被打击,削弱。如果无法承受惊心动魄地打击,无法完成困难的事情,就很难像柳树一样重新振作起来。

  这棵树需要艰苦卓绝的忍耐力之后才长得如此挺拔、结实。而我们却远远不如它,是因为我们付出的太少了,太微弱了,我们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像柳树一样的人,不要做一个远不如一棵树的人。

  虽然这是一棵树,但是它能教给我们知识,启迪我们的才华,它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笑对生死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0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本册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虽然面对许多困难,但它生命力顽强,意志力坚定,挺过了一切,长成了参天大树,让我和作者一样,对它望而生畏。

  文章主要写了这株生活在青海高原的柳树为了生存,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与雷轰电击、风雪、干旱做抗争,最终生存下来,成为高原上一方独特的风景,让作者惊叹不已。

  这株柳树生命力极强,作者对它的生存进行了大胆的对比和想象:风把柳絮吹上高原,在躲过了持久的干旱和更残酷的寒冷之后,才长成了现在这么高大的样子。它经历过许多他人无法想象的危险和艰难,但它没有抱怨命运,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活下来。

  读了全文,我心中蓦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这是一棵不可思议的树,这是一棵意志坚强的树,这是一棵让人望而生畏的树。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双目失明却创作出《二泉映月》的阿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却写出多部小说的海伦·凯勒;身患绝症却发现了黑洞特性,写出《时间简史》等书的霍金。在逆境中,只要一想到这些人,我都会焕发无穷的勇气。

  再看看《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作者。他叫陈忠实,*作家协会副*。写出76篇作品,部分作品进入中小学教材,作品《白鹿原》更被拍成了电影。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家,怪不得能写出《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么好看的作品。他写的其它作品,都是很抒情的,而《青海高原一株柳》则震撼人心,和以往作品都是不一样的。

  《青海高原一株柳》写的真叫一个“绝”,不愧为文学大家写的。我也一定要学习这株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10篇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1

  很早就听同事上过《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一直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让人过目不忘。

  课前,我对着自己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能感觉它的美。“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踮起脚尖儿”“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满树盛开的花儿,是我们的笑脸”“休息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字字句句无不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让人不禁觉得心里是那么的暖,那么的甜!

  要想打动学生,首先得打动自己。在我饱含深情的朗读中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孩子们被深深地感染。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我紧紧扣住打动了我的这些字词让孩子们反复品读,并围绕字词让学生想象情境,如:什么是“踮起脚尖儿”?孩子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孩子们纷纷发言:“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们怕打扰了老师!”“孩子们想给老师惊喜,不想被老师发现。”“院子里太安静了,已经很晚了,他们怕惊动了老师。”……孩子们在自己的理解中很自然地改用很轻缓的语气朗读第一小节,情感蕴涵其中。又如:有学生问道“什么是挂牵?”我首先回答“你呀,经常上课因为玩橡皮耽误了听课,让老师怎么能不挂牵?”顺势再问孩子们“老师还会挂牵你们什么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互相笑笑,不少孩子不好意思的举起了手,“我下课总爱追跑打闹,还受了不少伤,李老师总是挂牵着我提醒着我。”“现在正流行红眼病,我们总不记得及时洗手,老师时刻挂牵着我们,一下课就催我们去洗手。”“我写作业总是三心二意、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总是挂牵我,一到写作业就会站在我的旁边提醒我。”“上回我生病了,请了一个星期的假,老师很挂牵我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 想说的孩子越来越多,通过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孩子们的情感一下子受到了触动,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再如: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非常的轻松,不需要过多的指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已深深体会到了浓厚的师生情,真正做到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再一次有了深刻的感悟:只有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只有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以情激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只有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时,才可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2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诗歌。在教学中,我用创新的方法,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行为上,既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能力,又有自主设计学习方式的能力。为了上好这节课,并较好地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第一是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教学中,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赛读、诵读等学习环节,同时我还作了范读。为提高朗读水*,对学生读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是重视学生提问题。学生读了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自读课文后,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改变了以往大量提问的做法。

  第三是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如“疲倦”和“牵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爱。

  第四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内容3、4、5小节。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读读,讨论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习,从而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总之,利用各种形式,以朗读为主,让学生用心体验,用情表达。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熟读成诵到会背诵。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体会“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形象和“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3

  【案例】

  小语第三册课文《一株紫丁香》的第三小节:

  老师──

  绿叶在风里沙沙,

  那是我们给您唱歌,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一句,同时激活孩子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举例正在后排听课的生活老师钱老师。因为在*时的生活中,孩子们的得到更多的是钱老师的关心和照顾,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地让钱老师成为孩子们交流的焦点。

  师:我们当中,谁最有心,来说说钱老师一天的工作呢?

  (我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刻被激活了,三四只小手举起来了。)

  生1:我记得最深的是:“每天晚自修,钱老师在我们做作业的时候总是悄悄地关上窗户,点好蚊香,这样窗外的飞虫和那些该死的蚊子就不会来影响我们了!”

  生2:“我感冒的时候,钱老师每次饭后就提醒我吃药。”

  生3:“钱老师有时候会帮我们一起拖地。”

  为了帮助孩子有序地回忆钱老师一天的工作,我点了点头:他们说得多好啊!其他同学可以想一想:从早晨起床开始到晚上就寝,钱老师都为我们做了什么?这时,我发现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是想先说的表情。

  生4:“每次起床铃声响过,钱老师还是再到每个寝室来提醒我们起床。”

  一个小女孩立刻来补充:我们现在的寝室有楼上,楼下,钱老师走上走下可累了啦!

  (听了这话,我的体内的某一个地方明显的有些温暖。)

  生6:“钱老师每天都要带我们去晨练,这样我们的身体就更健康。”

  生7:“到了中午,等我们到食堂,钱老师早就帮我们打好了饭。”

  没等他说完,另一个男生很不服气地说:“跟我想的一样。”我开心地说:“看来你们俩都很有心。”

  生8:“有一段日子我有点发烧,钱老师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陪我去医务室量温度。”

  生9:(一个*时不爱说话的孩子也着急地举着手。)“在我们寝室,总是钱老师帮我们开空调,关门。”

  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孩子插嘴了:“半夜的时候,钱老师来帮我们关空调。”

  生10:另一个女生又高声地叫“我”、“我”,生怕我不让她回答。她说:“钱老师半夜的时候来叫xx上厕所。”

  我点了点头,说:“嗯,看来钱老师为了我们,自己肯定没睡好。”

  这时,班长举手说了:“每天下午,生活老师都要睡午觉,我们有时候去寝室拿彩色彩笔的时候都是很吵的。

  “那以后我们要怎么样做呢?”我说。

  孩子们立即接上来,我们要轻轻的走,不能跑,更不能大声说话。

  ……

  这一堂课上,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而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很多地指导大家朗读其他几节课文,可是在课的最后,我提议集体朗读课文以献给关爱我们的钱老师时,我分明感觉到,每个孩子是那么投入,那么认真。朗朗的书声中,分明是充满了爱,充满了感恩;我分明感觉到对课文的内容,已无需更多的解释。下课时,钱老师激动地说:“大家读得太好了,老师收到了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

  【反思】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需要我们用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而感激,也就是感恩,是最基本的一种,更需要我们教育者用心灵去滋养,用真情去沐浴。所以,培养孩子从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生而为人,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今日年轻人,自从来到尘世间,都是受父母的呵护,受师长的指导。他们对世界未有一丝贡献,却牢骚满怀,抱怨不已,看这不对,看那不好,视恩义如草芥,只知仰承天地的甘露之恩,不知道回馈,足见其内心的贫乏。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说明动物尚且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我们教导孩子,从小就要他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目的就是要他懂得感恩。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然而,人们可以为一个陌路人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父母给予的种种恩惠,将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真正的感恩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现出的虚情假意。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

  “谢谢你”,“我很感激你”,这些话应该经常挂在嘴边。以特别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谢之意,付出你的时间和心力,比物质的礼物更可贵。

  这堂课,明是语文课,实为一堂深入学生心灵深处的思品课。它激活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稚嫩的感恩之心。我庆幸,孩子们*时虽打打闹闹,学习中也错误百出,但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我更庆幸,在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里,孩子们自由的吸收阳光雨露,渐渐长出感恩的花苞,绽放出感恩的笑容。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4

  今天,我给孩子们上《一株紫丁香》,感觉十分吃力。孩子们似乎不会觉得老师夜里挑灯批作业备课是件辛苦的事,他们并不意识到一天工作完后,回家后还要继续工作是一种苦差。因此,看到书中的图片,他们大部分是无动于衷,只有小部分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同学能表达到,老师工作很辛苦。当我提问道,你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他们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后来,萌萌说要感谢老师。哎。。。辛苦备了一晚的课,最后上成这样的效果,实在惨不忍睹啊!教学目标要求孩子们要从读中感悟,但我想,老师应该是他们接触得最多,最亲近的人了,按理不陌生。但亲身接触到,却无法感受到,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可以用短短几十分钟的朗读就能让他们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吗?读得再好,也只是朗读水*提高了,或说模仿得好,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的朗读。

  课后,我便思考这种充满诗意且必须用心体会的情感课文,是否适合放在二年级上册中,因为孩子们都是刚从一年级上来的,他们更多喜欢大自然,动物、科学技术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他们爱思考,能否让他们通过一件事的思考,从理解到体会,明白到在他们身边有好多熟知的东西,是他们一直忽略,从而懂得珍惜。

  由于学生的不理解,讲课变得吃力,本来的计划被打破了,我的心情顿时从晴空万里变成愁云密布。也许我也太刻意要把文中的一些难点词句让他们理解,变得讲得太多,显累赘了。

  以后教学这样的课文,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切身体会感受才行,并且一定要稳住自己的情绪,抒情文切忌讲太多,不如多读多练。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5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那绿色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这样的情意真让人感动。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积累。学生对于紫丁香应有所了解,公园、路边很容易见到。可文中的紫丁香代表了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礼物,是尊敬和热爱老师的一种真实表现。这一点教学时要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识好字,读好诗的基础上,加强积累,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尊师的意识,加深师生情意。

  一、创设情境,演一演,让语言文字活起来。语言文字传递着读者、文中角色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创设情境,披文入境,让学生演一演,再现生活场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踮起脚尖儿”寥寥数字,却满含着浓浓的师生情意。 学生真情演绎,把自己融入到了文中的角色里,身临其境,心为情动,体会到了孩子们不忍心打扰老师,要给老师一个惊喜这样一份纯朴纯真的情感。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紧扣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情感演一演,既能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想一想,让学习价值最大化。情感的体验有多种形式,如果说演一演是语言文字的一种外化行为,那么说一说则是从外化走向内化的一个过程。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既丰富了语言文字的描述,也让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渗入心灵。文章的第一段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也“踮起脚尖儿”做过什么?学生在脑子里搜索生活的画面,然后再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有的是“踮起脚尖儿”不忍心吵醒妈妈的乖巧;有的是吓唬一下父亲的调皮。此时“踮起脚尖儿”已经不再是一句话,不再是孩子敬爱老师这样一种单一的情感了,它包含着更多更深的感情成分,那是一种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嬉闹的人间真情了。

  三、分享感悟,说一说,让学习变得更快乐。说一说,这样的拓展练习,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抓住语言文字中的空白处,让学生说一说,从周围生活中取材,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将学习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语言文字的空间无限扩大,也让无声的文字内化为一种动人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所在。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把自己的感悟及时与学生一起分享,撞击学生的心灵,扣响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学生感悟语文的魅力。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读后大家一定觉得心里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们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文章以儿童的口吻,浅显的文字,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章虽然是从儿童的角度写,但教师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工作而疲倦,时时把学生挂牵,夜深了,还在写教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本课中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互融的情感,不知我们班的孩子们能否体会呢

  上课了,我深情的范读了课文,让孩子们说说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种美好的情感。现在不能体会,等到课文学好后,你们一定能体会。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细读课文。第一节,我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踮",为什么要踮脚走路感受孩子的细心。第2,3,4节我先请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深入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学生对老师的感恩。第5节,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师会做一个怎样又香又甜的梦学生回答"老师的梦里会有一大片紫丁香。老师会梦见自己班的学生个个考100分。老师会梦见学生个个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这是我连忙反问:这些美梦会实现吗?孩子们大声回答,会的!小宇的回答更让我激动。老师会梦见学生一起送一首歌给她,每个学生会送一束紫丁香给她。这时,我猛然想起教师节,那个甜蜜的早晨,我们班的孩子唱了一首歌送给我,那么,就让我成为课文中这个幸福的老师,于是,在孩子们认真的有感情的朗读中,我又一次被深深感动了。

  最后,我再问:现在,你们体会到课前老师的提问,这种美好的感情了吗?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吗?全班学生都大声说:“不是。”这是一种美好的师生情,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并且拓展到*时的生活中,让学生理解在生活中也应该时时带着这种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师生情谊的颂歌。这首小诗恬静、深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

  这篇课文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8个生字,会写“休”、“伸”、“院”、“除”四个字。2.初步感知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2、3、4自然段。3.能初步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爱。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直接出示课题,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花名来猜猜紫丁香的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能根据花的名字猜出它的颜色是紫色的,非常香。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紫丁香的美。初读课文,在学生解决了生字、朗读正确的基础上,用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小朋友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把课文串起来,进行2、3、4自然段的教学。理解这三段的文字,并能用“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练习说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三段的朗读指导。最后是生字的复习和写字指导。回顾一节课,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流程比较清楚,生字教学、说话、朗读、练习等环节也都具备,时间上把握也比较好。在课文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图片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互换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老师对小朋友的爱,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这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又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发展能力。另外我在练习说话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依照“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练习说话,这个方式我安排的用意是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写话的句式,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是啊,经验加反思就是成功!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8

  这首诗是一首儿童诗,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赞美了老师的辛勤劳动。开始,我担心,这么一首富有诗意的小诗,恐怕学生很难理解。可是用了《紫丁香》这首歌导入,孩子很快进入了角色,了解了“紫丁香”的用意后,孩子一读课文,也了解了课文中“紫丁香”的用意,学习起课文来就烂熟于心了。学习第5小节时,我问:“老师做了一个又香又甜的梦,你知道是什么梦吗?”孩子纷纷说起来,“老师肯定梦到了我们上课时的样子。”“老师肯定表扬了种紫丁香的学生。”“老师希望我们上课认真听讲,考出好成绩。”……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是纯真的。不知不觉中,我和孩子又走进了一步,彼此心灵又拉近了距离,以后,孩子对老师的工作更理解了,也更尊重了,也会更懂事的。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9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诗中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更是一首师生情谊的颂歌,整首小诗恬静、深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

  这首小诗恬静、深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这便决定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在阅读课文时,让孩子选择喜欢的一段为大家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他喜欢的理由,在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枝叶,有时让孩子成为课文中的小朋友,走入课文,有时又让他们走出课文,说说他们自己对老师想说的话。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10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那绿叶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

  初读课文,第一节中一个“踮”字,把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下面几节:“让那绿色的枝叶,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休息吧”,无不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浓浓的爱。课堂教学上要使得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感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所感悟;通过课堂的互动交流,师生彼此走入了对方的心灵,这样,孩子们对老师的工作更理解了,对老师也更尊重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较好地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配乐诵读等学习环节,还作了范读。为提高朗读水*,我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重视学生提问题:

  学生读了二、三、四、五节诗后,让学生针对诗句、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改变了以往教师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提问的做法。

  第三、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

  字词的.教学扎实有效。能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

  如:在理解“踮”字的意思时,我化静为动,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踮起脚尖来理解文字的内涵。

  又如:“疲倦”和“牵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扩展7)

——《一株紫丁香》名家教学设计3篇

《一株紫丁香》名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童真、童心、童味,想象丰富、美好,是教育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歌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设计重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尊师爱师的感情。

  3、在欣赏诗歌中,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教学难点: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课前准备:《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乐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启动情感

  教师模仿儿童语气导入: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的窗前,明亮的灯光就照耀我心房。

  (教师模仿儿童语气导入,以学习伙伴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尽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让我们一块儿欣赏诗歌《一株紫丁香》。

  二、诗文鉴赏,读中悟情

  1、教师再次模仿儿童语气: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让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为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并画出相应的句子。

  (采用充满童真、童心、童味的文中诗句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鉴赏诗文奠定了情感基础,为朗读诗文提供了一个范例。)

  2、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填空:“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您——;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您——;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

  (这一环节的朗读重在引导学生大致读懂文本、了解文本,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这些都是孩子们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送给老师啊!请用你的朗读表达出他们的心愿。

  4、小组互表心愿,互相评议,比比谁读得好,选出朗读能手。

  (此次赛读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为的是让学生把“心愿”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朗读的要求有所提高,赛读的形式调动着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5、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一名学生,选择其中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互评互议,以读代评,读评结合,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随机点拨、指导:

  第一节:请学生做踮起脚尖的动作,用轻轻的语气读,体会不打扰老师工作,给老师送一份惊喜的情感。

  第二节:读出亲切的语气、美好的祝愿。

  第三节:抓住“沙沙”“唱歌”“消除”等词语,读出轻柔、亲切的语气。

  第四节:抓住“盛开”“感谢”“挂牵”等词语,读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挂牵”:教师先叙说老师*时挂牵学生或家长挂牵孩子的"事例,再让学生举例说,从而理解“挂牵”的意思,体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关爱。

  小结:老师的一点一滴洒向学生都是爱,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用朗读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吗?

  第五节:教师导语引导读文:辛勤的园丁培养新一代。今夜灯光仍在亮,呕心沥血的您在改作业,高大的身影印在您窗前。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用怎样的语气去劝老师休息?

  6、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配上动作朗读全诗。

  7、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指名上讲台朗读全诗。

  8、师生一起总结:窗前的紫丁香消除了老师的寂寞和疲倦,捎去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谢和关怀,寄托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关心、热爱和尊敬。

  三、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让学生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地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两项作业。

  1、课内作业(必做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作业(选做题):

  (1)读有关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诗歌。

  (21写一段赞美老师、感谢老师的话。

  (3)把本首诗编成歌曲唱一唱。

  资料:

  紫丁香也叫丁香花,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季开花,花小,有白、深紫、淡紫、蓝等颜色,有香味。

  宜种植于房前屋后、草坪、树林边缘,也可植于道路两旁,也可盆栽或切枝瓶插。

《一株紫丁香》名家教学设计2

  【课前透视】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那绿色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这样的情意真让人感动。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积累。

  学生对于紫丁香应有所了解,公园、路边很容易见到。可文中的紫丁香代表了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礼物,是尊敬和热爱老师的一种真实表现。这一点教学时要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识好字,读好诗的基础上,加强积累,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尊师的意识,加深师生情意。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信息资料】

  1、课文范读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及图片)。

  2、收集赞美老师的诗句,抄写下来。

  3、回忆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小朋友们,当春天来临,百花齐放时,你最喜欢什么花?(出示紫丁香图片)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吗?有一群小朋友非常喜欢它,用它作为了礼物送给了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课件演示:出示多媒体课件(或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知道老师窗前的紫丁香是谁送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株紫丁香》。

  〖对话*台〗

  一、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共同研究。

  3、交流。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二、识字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

  5、出示一段顺口溜检查识记效果。

  三、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赛读。通读全诗,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读或交流读,达到读得正确、流利的效果,为下节课朗读感悟作铺垫。)

  四、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休、伸、甜、院、除、息、困”。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于*时的培养,写字的环节要切实做到扎实。)

  第二课时

  〖对话*台〗

  一、导入

  “开汽车”游戏。(教师手拿生字卡片随机抽出一张指给学生)师:汽车汽车开起来。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给教师出示的生字组词,造句。)

  二、精读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学生练读,指导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在于为学生奠定感情基调,更好体会师生间的真势感情。)

  4、学生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现出来。

  (这是在学生体会出师生情感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朗读的环节。)

  三、品读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学生:“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如果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让学生充分回答)。

  (实现课内外的结合,由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尊师情感。)

  四、背诵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观看课件画面自己练习背诵。

  3、小组表演背诵。

  4、全班汇报。

  (背诵是学生积累的好方式,采用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学生乐于参与。)

  五、练习

  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1、同桌互相读一读,要读正确。

  2、全班开火车读。

  3、学习伙伴说这些词语会写的她都要写一写,你们会写哪些也写一写吧。写后同桌展示一下。

  (利用“我会读”将文中的词语进行复现,让学生进行记忆与巩固。注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

  六、写字

  1、出示“甜、歌、牵、困”四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学生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展示成果,互相评价,体验快乐,发现不足,又能互相促进。)

  七、拓展

  交流自己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

  (促进学生积累,感受教师的伟大与辛苦,树立爱师情怀,加深与教师的情感。)

  【伴教锦囊】

  〖切入举偶〗

  丁香

  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别名紫丁香。丁香的叶对生,卵圆形。花小,白色、紫色,有浓香。丁香花春季盛开,芳香四溢,现已成为庭园中著名的花木。

推荐访问:青海 教学设计 高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