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心得四篇

时间:2022-04-17 16:50:01 来源:网友投稿

坚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ān dìng,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心得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心得4篇

第1篇: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心得

第十讲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一、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贸易低迷,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沿袭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新发展理念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供求平衡。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说都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结果。

二、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发展内涵作了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把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要深入理解、科学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要看到现在推进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当前我国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三、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化拓展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开辟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把握发展大势,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思想。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根据形势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人民新期待,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赋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鲜明的目标指向,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阐明了当前与长远、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对内与对外、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论达到新高度。

新发展理念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新发展理念深刻洞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

新发展理念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原理。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更加鲜明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强调没有水分的发展,强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更加鲜明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鲜明地强调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产业间、城乡间、地区间、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人与人关系的改善,强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更加鲜明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一是要深学笃用,通过加强学习,确立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二是要用好辩证法,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三是要创新手段,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和法治的保障作用,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四是要守住底线,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通过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学笃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努力实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突出发展的创新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创新成果重大突破。更加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加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更加突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更加突出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新发展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发展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调整,必须全面创新发展体制、重塑发展生态,在解决发展动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等方面破难题、建机制,形成推动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新理念转化为新实践、新行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发展理念根植于中华大地,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将深刻改变和重塑我国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篇章。

第2篇: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心得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一、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贸易低迷,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沿袭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新发展理念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供求平衡。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说都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结果。

二、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发展内涵作了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把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要深入理解、科学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要看到现在推进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当前我国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三、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化拓展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开辟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把握发展大势,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思想。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根据形势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人民新期待,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赋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鲜明的目标指向,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阐明了当前与长远、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对内与对外、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论达到新高度。

新发展理念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新发展理念深刻洞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

新发展理念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原理。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更加鲜明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强调没有水分的发展,强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更加鲜明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鲜明地强调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产业间、城乡间、地区间、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人与人关系的改善,强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更加鲜明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一是要深学笃用,通过加强学习,确立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二是要用好辩证法,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三是要创新手段,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和法治的保障作用,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四是要守住底线,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通过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学笃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努力实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突出发展的创新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创新成果重大突破。更加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加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更加突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更加突出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新发展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发展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调整,必须全面创新发展体制、重塑发展生态,在解决发展动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等方面破难题、建机制,形成推动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新理念转化为新实践、新行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发展理念根植于中华大地,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将深刻改变和重塑我国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篇章。(弘利教育)

第3篇: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心得

第十讲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一、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贸易低迷,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沿袭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新发展理念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供求平衡。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说都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结果。

二、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发展内涵作了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把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要深入理解、科学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要看到现在推进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当前我国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三、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化拓展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开辟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把握发展大势,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思想。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根据形势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人民新期待,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赋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鲜明的目标指向,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阐明了当前与长远、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对内与对外、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论达到新高度。

新发展理念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新发展理念深刻洞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

新发展理念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原理。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更加鲜明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强调没有水分的发展,强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更加鲜明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鲜明地强调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产业间、城乡间、地区间、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人与人关系的改善,强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更加鲜明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一是要深学笃用,通过加强学习,确立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二是要用好辩证法,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三是要创新手段,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和法治的保障作用,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四是要守住底线,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通过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学笃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努力实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突出发展的创新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创新成果重大突破。更加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加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更加突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更加突出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新发展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发展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调整,必须全面创新发展体制、重塑发展生态,在解决发展动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等方面破难题、建机制,形成推动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新理念转化为新实践、新行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发展理念根植于中华大地,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将深刻改变和重塑我国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篇章。

第4篇: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心得

.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大家好,是经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部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容,济建设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在这一部分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怎么把握它的重点?如何理解这一新概念的涵,——“现代化经济体系”。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第一,我今天的讲座就围绕此主题展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第二,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本任务);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六个重点,这是今天讲座的重点部分。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标。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战略目标? (一)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我国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变化,更为突出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坚持质量第一、产能过如果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优先”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不提升质量,经济竞争力也有可能剩就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对外贸易优势有可能会慢慢丧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可见,会迅速下降。 量发展阶段的在要求。 (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

页脚..

.

党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十八大以来,要进一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取得更大的进展。也就是说,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攻关期跨 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以上两点,就可以说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何提出。 (三)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化。要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就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近代以来,我国提出“四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现代化。2012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 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新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对于实现现代化,中国成立一百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体现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富强强调经济建设,民主强调政治建设、文明强调文化建设、和谐强调社会建设、美丽强调生要达到这一那么,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2035第二步是从2035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年,我们就要“分两步走”,目标,年。另外,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15年和后年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前15.

页脚..

.

年,我们既要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到2020到2020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即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总之,义现代化新征程, 实现的现代化提出的要求,它源于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就是发一是动力体系,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它由三个部分构成:那么,展要有动力,要有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视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增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新旧动能的投资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二是产业体系,转换、创新驱动力的形成建立现代动力体系。 三是经济体制,就是要有体制支撑。上述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概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二、 按照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容,我们做一个总结和梳理。 (一)动力体系这一要求自“以提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十九大报告提出,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之后更为明确。动效率变革、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力变革”,这又是一个新提法,我称为“三大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意味以“必须坚持质还要让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之,着不但要把质量放在首位,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和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三大变革”,而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进而完成动力转化,科技进步是衡量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标准。创新、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世界各国先进程度、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而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之外的一个.

页脚..

.

要素就是科技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地说,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在达到。这时就可以说,这现代化水平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要超过60%-80%最终是要让全现代动力体系的形成,因此,个建立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 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 (二)产业体系过去,我们将产业分为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如果产业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也就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其特征是质量效益都比较高,技术进步率也比较高,这样的产业体系就叫做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实比如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强,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体经济不被重视,金融领域热衷于泡沫经济。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 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经济体制现代产权制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我们将现代经济制度分为现代产业制度、度、现代财政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微观主体有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革,月,12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2015年经济工作重点围绕实施五大政策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16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宏观调明确提出策要托底。十九大报告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这要求我们探索宏观调控要值得我们研究。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说法,控有度,.

页脚..

.

更不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不是万能的,怎么做才能有效有力, 是什么都要管,而是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开展,而且要精准有效。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应该说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报告细化到了六大主要任务:部分在报告中的份量还是比较重的。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体现了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方面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深化贯彻的。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是什么?一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新动能;完善三是创新体制机制,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动力体系、产业体系、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部分是有很体制。实际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关系的。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在这生产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就是说,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也要有我们主要解决的就是结构性问题。种情况下,促进创改革和创新是培育动力源的两个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化改革、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发展不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新,这样才能有新的动力。 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从改革创新入手,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

页脚..

.

把提高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培育若干世界级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进制造业集群。要瞄准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一是体现在“三农”问我们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题上,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新提法。二是体现在区域性问题上。有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及效率低的情况,有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缺少活力、都是我们这些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他各方面发展也不是特别充分。 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必须始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按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加大力度支持革命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

页脚..

.

创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新格局, 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素自由流实现产权有效激励、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容, 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它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是培养动力的需要。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 也必须要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那么,现在要开始改变这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效益不高。供给侧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种面貌。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年,深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

页脚..

.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 开的。加快发展先进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把另造业。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左右,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 50%。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煤炭产量也接近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体要怎么做?现在,要想变成强国,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人工智能这样的大数据、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所以我们要通过新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十八全面提升产业水平。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之后,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就是未来新的消费热点。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 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加快发展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代服务业,产业这里所说的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仅是指工业,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所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包含制造业、链的概念是包括工业、服务业等在的, 了制造、加工、创新和服务等容。.

页脚..

.

基础设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项工作就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中国为发展中怎么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这样说,是强国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的成功,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现在,中国也是很有优势的,验。水平,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等,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基础设我们也有很当然,施的优势我们要保持,并且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农村比如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基础设施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多不完善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是也就是不充分。的基础设施、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都还存在不足,新兴”——传统的基础设施有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而新兴基础+“传统这也是存在像信息网络、设施更要重视,物流的发展等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投资潜力的原因。“三去一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项工作是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一补”的最终目的是存量和增量并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平衡是动态的、长期的平衡,不能形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企业效益滑坡。成大量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有让市场规律正常地、结构性改革,把长期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基本化解了, 效地起作用。这样一来,经济就有了可持续增长的基础。鼓励更多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五项工作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降低企业创业进行商事制度改革,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几年我们简政放权,1.2万家增加到1成本,使新的企业、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从开始时每天.

页脚..

.

万家,这既体现了市年达到了每天1.6万家,后来又增加到1.5万家,到2017 场的活力,也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新型劳动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六项工作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700大军。我们的劳动者大军不能再是低层次的产业工人。现在,我国每年有如果我们把劳动者大军都这样的人力资源数量简直不得了。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变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经济增长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技能型、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知识型、对创新驱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求精的敬业风气”意味着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人才水平在明显提高。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年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将创早在2007我们都在追求科技上创新要靠科技。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前,新型作为总体目标。“创新我们更要把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那么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的进步,”这是十九大报告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里的原话。那么,我们要做哪些工作呢?第一,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有三个来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新时代,我们原创性的成果要我们的科学家一定要搞原创,前沿性的、要特别重视原始创新。 成批量地出现。在科技领域,现在的中国和十年前、十五年前的差距是很大的。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要发挥经济效益。突出关键共性技拓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

页脚..

.

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从这些提法中也能看出,有些是以前就讲过的,有些是十九大的新提法。提法中,我们的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要在整体上强起来。如何建设一个强才能实现建国?其中一点就是要有过硬的技术,只有应用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 的目标。这是现实的要求。第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战略科技方面,我们要站市场为导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在前面。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创新体系建设上来讲,这个要一贯的。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以前就提过的,如果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它的基础可能是;如果是一般应用型的创新体系, 所以要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这个思想也是一贯的。它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够,以前,保护、第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知识产权保这对我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利的。现在则是主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倡导创新文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护得好,十九大报告提出,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这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还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知识要实现强国目标,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的关键一环。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 产权制度也要不断完善,这是现在非常紧迫的任务。.

页脚..

.

最终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要任务,第五,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落在人才上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认为,科技领军人才、就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我们要实现强国目标,推动创新驱动,才是非常关键的。 养。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认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要特别注意“振兴”两个字。为这是具有特别的意味的。提到乡村振兴,这也是我们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国一些乡村地区还是非常明显的。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从实际上看,我国乡村是有文化、有发展基础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提法就在乡村振兴方也是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亮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并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面,发展重点也越来越突出和全面。这是非常重要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振兴乡村,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发展乡村, 的。农业农村农民问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一,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重中之重。现在提出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我们强调农业现代化,第二,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化,这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了。当然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比农业现代化更加宽广,我认为,也就是“双现代化”。.

页脚..

.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什么?就是农业作为产业也有它的重点。那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 农村现代化,以上这些方面都要达标。完善承包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保持土报告还提出,“三权”分置制度。这些也是我们以前一直在做的事情。 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第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那么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通民的财产保护和权益保护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过改革给予解决的。第五,确保粮食安全。不管经济怎样发达,如果粮食安全有问题,社会的发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展和稳定就会出现问题。要保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我认为,第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实施耕地“休养生息”的同要保持耕地的能力,粮食自给率要非常高。第二, 时,耕地能力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粮食安全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方面。第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在看来,在农业方面,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在不断地向现代 化水平迈进。拓宽增收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第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过去十多年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非常渠道。发展机会和财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重视的一项工作。.

页脚..

.

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当然,富增长的机会。 方向。第八,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 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上这些容。我认为,这些容已经非常丰富了, 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农村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是按照十八大或者是更早一些说法。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的大结构而十九大我们过去把城镇化单列出来或者把城镇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 则是把城市化作为一个区域问题纳入这个部分,在结构上稍微做了一个调整。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区域发展上第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反映比较突出,也是中国结构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过去在表述上也有新变化,个长期发展战略,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系统化。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以及老少东北振兴、是讲“西部大开发、边穷地区,现在在顺序上作出了调整——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东部,重心更偏向于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的顺序靠后,因为它们发展相 对比较好一些。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我们要在平衡充分上作文章。加快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第二,现在放在区域发展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去这个部分也是放在城镇化部分, 分,我觉得合情合理。因为城市也是一个区域问题。.

页脚..

.

第三,三大区域发展的重点,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长江经济带过去,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型地区经济转型。所以十九大在国“一带一路”建设。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国倡议,建设、这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地区域发展补充了“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三大区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在区域上的一个反映。位又一次变得比较突出。高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域的发展重点是,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以共抓大保护、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第四,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第五,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被再次提出来。我们的“一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建设海洋强国,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强国之路来展开。 带一路”是重点。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部分的容很丰富,我列了八条,其中蕴含着新意。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即:第一,提出总体要求,竞争公平有序、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我的理解是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企业优胜劣汰。这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 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一致的。.

页脚..

.

加快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第二,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企改革,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十九大还对国企尤其是央企提出了具体要求: 业。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第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八大期间,现在已经见简政放权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等,效了。同时,十九大还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这两句话是很有新意的,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简政放权,实际上就加快要素价格市场这恐怕是下一步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这是对过去工作作的总结, 我们要继续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第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以宏观调控、发展规划作为战略导向,分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产业和区结构性调控是中国当然,财政政策也可以是结构性政策。域政策是结构性政策。经济的一个特色。从经济理论或世界发达的实践来看,总量调控和一般性调控,所以要实行结构性由于中国还面临许多结构性难题,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面。改革和结构性调控。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十九大体现出结构性特点,主要是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页脚..

.

第五,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第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财政制度提这里与三中全会不同的是:和地方财政关系。出了基本要求;十九大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权事权对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全面规透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这也是报告的一个新意之处。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第八,关于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个部分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空间。货币政策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 架。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特别是围绕“一带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过去五年中,中国要想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一路”建设的推进,这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系的重点容。这是让世界吃“定心丸”,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第一,只会越开越大。 我们对国际社会做了一个进一步的承诺。.

页脚..

.

第二,形成陆海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是一个新的说法。我加强创新能力开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充分,们的西面开放不平衡、 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陆海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三,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我们长这又是一个我们要推进贸易强国而不是贸易大国。期保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这是我们对全球化的追求,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高目标。协定坚定的支持者,我们在这个方面有WTO也是对全球化的重要支持。中国是符合世界同时也有重大的义务。巨大的利益,我们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的共同利益。我们要优化区域开放格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全球化中有区域化问题,第四, 局,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我们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第五,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一个全新的说法。在放权上加码。这是一个新的动向。第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新时代新的开放开放格局是中国国际化战略的形成全球竞争的新优势,格局下我们要面向全球, 重要部分。 谢谢大家。

.

页脚..

推荐访问:坚定不移 新发展 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