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清明节小故事五篇(完整)

时间:2023-01-04 10: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清明节的小故事1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小故事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小故事五篇(完整)

清明节的小故事1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就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就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就是一个节气,不就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就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就是节气,但就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的小故事2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的时候,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到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一个主意说,那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子中。然后把介子推与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的时候,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的时候,晋文公带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与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小故事3

  每年清明节期间,我都会想起家乡已故的亲人,一个人默默地流下眼泪。

  离开家乡22年了,在这22个清明节里,由于种种原因,我只回到家乡祭祀过一次。但我一直没有忘记家乡的亲人,每一个亲人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的梦里出现。我在省城的每一天,都心系着家乡的亲人,他们的劳动一定很累,他们的生活一定很苦,他们生了病一定没有钱去医院。

  1992年的正月,我在父亲和母亲的坟前磕了几个头,就来到了省城谋生,想干出一番事业回报家乡,报答家乡的亲人。可惜的是,至今还是两手空空,无家无妻,孤身一人客居省城,辜负了家乡亲人们的期望。

  在这22年里,家乡的亲人已经离去了十几个,每当一个亲人离去,我都会默默地回忆着他们生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我来省城的第二年,三婶就离世了。三婶生病时,曾经和我大哥说,她想看看我,可又怕我没时间回来,下次回家就看不见三婶了。遗憾的是三婶生病和去世时,家人都没有告诉我,是我回到家乡才知道这个事实。

  我小时候,妈妈奶水少,我曾经无数次吃过三婶的奶。三婶奶水也不是很多,可三婶十分疼爱我,只要我去吃三婶的奶,三婶就会尽量满足我的小嘴巴。妈说我三婶心好,三婶的女儿比我还小一岁,三婶情愿让女儿饿着,也要让我肚子吃饱。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在我健壮的身躯里,曾经流淌过三婶的奶汁。可三婶生病了,想看我一眼都未能遂愿,为此,我心里经常隐隐地疼痛。

  我到省城的第四年,大姑妈病逝了。大姑妈和我家是邻居,我妈和我爸去世后,最关心我的人,就是大姑妈了。我在兄妹五人中排行最小,哥哥姐姐都已成家,就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过着日子。由于父母生病,离世较早,我从小就缺少家庭温暖,性格也变得内向和孤僻。可我是个志向远大的孩子,立誓要好好读书,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为家人争气,为家乡争光。当我废寝忘食读书的时候,大姑妈就会经常出现在我面前,端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或拿两块热乎乎的饼子送到我手中,抑或悄悄地把她家菜园里的菜,摆到我家的锅房里……

  突然那一天,老叔发电报说大姑妈病重想看看我。正当我第二天中午准备回家时,又收到老叔的电报,让我不要回家了,大姑妈病已减轻。那次我没有回家,要是回到家,还能和大姑妈说几句话。因为没隔多天,我又收到电报:大姑妈已病故。最后一眼看见大姑妈的时候,她已经躺在门板上,我揭开她脸上的火纸,在她冰凉的额头轻轻地吻了一下。

  1998年的初秋,老叔去世了。老叔得的是中风,救治后留下了偏瘫和歪嘴的后遗症。我回到家里,看老叔这个样子,泪水一次次止不住地流出来。我坐在老叔身旁,紧紧地握着老叔的手,要老叔坚强起来,战胜疾病,争取早日重返工作岗位。老叔的目光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灵动了,只能看见老叔的目光里,挤满了求生的欲望。老叔问我:南京能不能看好这个病?我说:不……不容易。老叔又说:村里有几个人也是这个病,有一个人好了。我说:打听打听,那个人是怎么好的,老叔你照着他做,你也会渐渐地好起来。

  我回到省城,一直留意中风的相关资料,想把老叔的病治好。老叔干了几十年的小组长了,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让村民们戳脊梁骨。我没来省城之前,一次去北京参加笔会,路费是老叔找村委会争取的,可村里没有直接给,是老叔用那点可怜的工资,一个月一个月地为我抵债。老叔曾经对我说:我们朱家有出息的人,第一个肯定是你,老叔等着你开辆小轿车回家,在我们村里风光风光。老叔!你的话我记住了,如今我可以开一辆小轿车回家,但老叔已经看不见了。

  最让我想想就流泪的是,老叔去世那几天,我没有回家为老叔披麻戴孝。接到家里电话说老叔去世了,正碰上我自学考试。我经过一夜考虑,狠狠心抹掉眼泪,不回家见老叔最后一面了。因为我已经自学多年,就等这两门课程毕业,如果这次不参加考试还要再等一年。老叔的在天之灵不但没有怪罪我,还保佑我顺利通过了两门考试。考完试不几天,我回家跪在老叔坟前哭诉着,烧了一大堆火纸后,给老叔又磕了几个响头。

  要说家乡离去的亲人还有许多,如,四叔、三姑父、老舅、老舅妈、大姨妈、侠嫂、三表姐……他们都去见祖先了,都去见我的父亲母亲了,这么多的亲人在那边,也算是团聚了。

  20xx年的清明节,我回到家乡,跟哥哥姐姐一起为父亲的坟墓加了新土,为父亲的坟头戴上帽子。我跪在父亲的坟前,既悲伤又气恼,为母亲的坟墓被推*了找不到而落泪。我称呼着每个死去的亲人,为他们点香焚纸,祝他们在那边安康幸福!

  我在父亲的坟墓上插了几枝新柳,让父亲也感受到清明节的气氛。假如几枝新柳能和着春天长起来,那一定是父亲的力量,在家乡温润的土地上,焕发着青春的光芒。

清明节的小故事4

  扫墓的故事

  相传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想回老家祭拜父母,但由于连年战争,使祠堂周围长满杂草,破损不堪。虽然部下翻了个遍,可直到黄昏也没有找到刘邦父母的碑牌。

  最后,刘邦没办法,开始请求神明。他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捏在手中。刘邦向上苍祷告说:“希望爹娘在天有灵,如果有纸片落在哪一块碑上连风都吹不动,那就是爹娘的。”说完,刘邦把纸片抛向空中。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块断掉的碑牌上,无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一瞧,上面真的刻有一个刘字。

  刘邦高兴的不得了,马上让人重新整修,而且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都会返乡祭拜父母。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并且用小石块压几张纸片在上面,表示是有人祭扫的。

  吃青团的故事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天国的大将陈太*被清兵追捕至一片农地。这时,一位农民将陈太*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没有抓到人,便在附近的村庄设岗哨,检查每一个进出村的人,防止有人给陈太*带食物吃。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吃时不小心在艾草上摔了一跤。顿时,他计上心头。农民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干净并煮烂,然后将青色的艾草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个个青色的米团子。最后,把青色的米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了村口检查的哨兵。

  陈太*吃了青色的米团后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很好吃。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返回军营。后来,陈太*将这种吃法教给所有将士,随之,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编柳枝的故事

  据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早年因为皇位之争被迫放逐在外。在流亡期间,许多追随者忍受不住艰苦纷纷离去。有一次,晋文公饿晕了过去,有一名叫介子推的追随者为了救晋文公,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晋文公吃。

  后来,晋文公成功登上皇位。但介子推不屑与小人为伍,便带着母亲上了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有一次,晋文公想到介子推觉得心中有愧,想请介子推出山,但是奈何怎么请介子推都没有答应。最后,晋文公听信小人之言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没有出来,与母亲一起死在了山顶上的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对着介子推的尸体嚎啕大哭,第二年,他领着群臣登山祭奠时,只见那棵柳树死而复活。于是,晋文公掐下一节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表示对介子推的悼念。后来,世人们也纷纷效仿,寓意对逝者的怀念。

清明节的小故事5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介子推像。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推荐访问:清明节 小故事 清明节小故事五篇 清明节的小故事1 清明节的小故事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