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仅供参考)

时间:2023-05-16 09:15:05 来源:网友投稿

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央、省委全会精神和市委部署要求制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仅供参考)


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


序 言

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央、省委全会精神和市委部署要求制定,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2.6亿元,年均增长1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物流、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3∶27.7∶46调整为2010年的22.3∶39.9∶37.8。财政总收入达到110.5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8.7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97亿元,是2005年的5.1倍,年均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7.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2%,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话剧、马戏等演艺文化硕果累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国内首个“国际老年友好城市”。计划生育国策得到有效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以下。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平安和谐。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77.2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0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9∶1缩小到2.2∶1。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到4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到48.3万人,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际参保人数达到16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达到2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下。

体制改革日益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等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日益壮大。金融改革有所突破,城投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功能得到发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圆满完成。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发展思路,城市功能布局得到调整优化,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滨水城市建设取得良好开端。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泥草房改造、农村公路、劳动湖南扩、城际铁路新站、污水处理、园区建设、热电联产、天然气复线、卜奎大街和永安大街等道路景观改造、新玛特购物商场、沃尔玛大型超市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和魅力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8.9亿美元,年均增长55.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91.9 %。连续举办了观鹤节、绿博会、关东文化节、小商品交易会,积极参加了广交会、哈洽会等一系列经贸活动,全市对外贸易合作伙伴已发展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0.9亿美元,年均增长24%。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草原“三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得到缓解,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下降2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2193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984吨。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国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大于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以中国等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在国际经济博弈中占据较为主动的地位。危机催生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为我市发展“三新”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东北老工业基地将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这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机制保障。随着全省深入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抓大项目、上产业项目的浓厚氛围,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成全省振兴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先行区,为我市加快发展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和机遇。我市农牧、矿产、旅游、文化等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条件便利,城市功能完备,政策环境宽松,指导思想明晰,干群干劲倍增,为全市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不利因素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加,直接影响我市出口增长和利用外资规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增长模式转型面临巨大压力,国家转变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紧土地指标、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提高节能要求,将对我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新的挑战。省内大中型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各地市间竞争加剧,发展压力增大。我市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经济总量小,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匮乏,发展现代农业任务艰巨,工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民生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民间投资不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投资配套能力薄弱,经济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总量翻番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深入落实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强化一个基础(农业),打好两个攻坚战(工业振兴、三产升级),培育六大产业(装备、食品、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着力把齐齐哈尔建设成为产业实力更加雄厚、城市特色更加突出、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的创业宜居城市。

二、基本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更快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充分体现发展是硬道理,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大的发展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全市综合实力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坚持协调发展。把调整优化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巩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升级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坚持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消费投资出口、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

坚持创新发展。把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和谐发展。坚持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和谐稳定作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坚持不懈富民、惠民、安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明显升级,城市环境优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把我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万元(4800美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7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45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5亿元,年均增长15%。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提升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5.3 ∶45.8∶38.9。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以技术、体制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吸引创新型人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达到47%。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82万人以内,耕地保有量保持33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晋升为国家园林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48.8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 万元、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万元、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条件有较大改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政、投资等领域的改革取得新突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进出口总额达到18亿美元,年均增长15%;年均实际利用域外资金200亿元以上。

第三章 发展现代农业

以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为统领,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实现现代农业目标。到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6.5%。

稳步提高粮食产能。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建设一批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上,扩大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实施增产2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在继续完善大豆、马铃薯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以泰来、甘南、讷河、龙江、富裕、市郊为重点,建设200万亩水稻生产基地;以龙江、甘南、泰来、依安、拜泉、富裕为重点,建设300万亩高产玉米基地;以甘南、泰来、龙江、拜泉、依安、讷河为重点,建设100万亩优质杂粮基地。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场县共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全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3350万亩以上;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 2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粮食产量突破200亿斤。

积极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奶牛、肉牛、生猪、肉禽等产业,推广牧业新技术,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实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饲草饲料工程、粪便资源化处理等项目,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和现代化养殖场等养殖示范基地,加快构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5.6%。

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绿色产业带和元葱、西瓜等绿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搞好讷河马铃薯、龙江玉米、泰来水稻、甘南葵花、克山克东讷河大豆、讷河依安拜泉甜菜等绿色食品核心示范区建设,积极培植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加快以肉、乳、薯、豆、米等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逐步提高经济作物和绿色食品作物比重,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区域集散基地。到2015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1600万亩,绿色畜牧业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只)。

积极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原有蔬菜生产基地改造,扩大新的生产基地和设施蔬菜基地规模。依托北三区构建环城果菜产业带,拓展南四区设施蔬菜基地,开发各县(市)和碾子山区地膜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沿齐甘、齐查公路建设西瓜、甜瓜、元葱、豆角、白菜产业带;沿碾北、齐嫩公路建设马铃薯、豆角产业带;沿齐泰公路建设大葱、韭菜产业带。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6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肉、蛋、奶、鱼产量年均增长5.1%、2.1%、13.1%、15.9%。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加快推进龙江花园水库、中小型水库消险加固、中北引扩建、泰来抗旱灌溉引水、大型泵站、灌区配套改造、节水灌溉、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搞好水田开发,建设旱涝保收田。实施土地整理、盐碱地改良、中低产田土壤肥力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项目,完善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的格局。到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250万亩,新增水田面积100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5万亩,整理土地面积350万亩,治理盐碱地面积108万亩。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充分利用高科技现代农机装备,实现农业机械化。加快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和应用现代农机技术,重点装备大马力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实施全程标准化生产。继续发展农业机械大户,组建机械作业合作社,完善管理与运行机制,集成配套运用各类农机、农艺措施。加速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生产资料、耕作方式、田间管理相统一。到2015年,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300个,农机总动力达到600万千瓦,农业田间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3%以上,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奶牛养殖全部实现机械化榨乳。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育种产业体系,建设农畜良种大市。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搞好甘南兴十四村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和推广优良品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科学施肥和作物高产攻关等现代农业技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搞好县(市)区农技推广站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村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生产标准化率达到80%。

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换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甜菜、乳制品、畜禽等12条产业链,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强化产业龙头、原料基地、农企联结、市场体系四个关键环节,突出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集群,争创一批知名品牌,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突出龙头企业经济区域农产品生产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实现增值增效,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深度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20户,其中,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到80万户,带动种植业基地达到2500万亩,带动畜牧业基地饲养量达到4000万头(只)。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开展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农产品的运输、加工、贮藏、销售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全面实施“金农”工程,以齐齐哈尔中国农贸交易网为依托,建设“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全方位开展信息服务。推进基层农业推广站、植物保护、旱情监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动物防疫体系等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功能。建立健全各类农村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搞好专业化生产、农产品产销衔接和行业自律。到2015年,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0家。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由解决温饱向稳定脱贫致富迈进。本着同等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到2015年,贫困人口由42.7万人下降到20.7万人。

第四章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全面发展“三优”“三新”产业

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装备、食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生物等新兴产业,打造北方特色工业城,逐步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745亿元、年均增长18.5%,全市新增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力争用5-10年时间,使“三优”、“三新”产业比重占工业经济80%以上。

壮大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产品层次和服务功能,提高专业配套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集团化、集群化和模块化发展,做优“金色”产业,着重建设“五大基地”。建设世界先进的大型铸锻造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依托一重集团和腾翔铸锻造公司,重点发展新一代短流程大型薄板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开发大型乙烯和煤液化热壁加氢反应器,致力于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制造,发展各类冶金轧辊、大型发电设备铸锻件、大型火电配套辅机散料机械和全液压港口起重运输设备,建成世界一流的铸锻钢基地、亚洲第一的铸锻造基地和世界先进的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建设世界重要的重型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依托齐重数控装备公司、齐二机床集团等公司,推进机床工业高效率、大型化、复合化、智能化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建设世界一流的铁路货车生产基地。依托齐轨道交通装备公司,继续保持现有产品国内领先地位和优势,重点发展重载、快捷铁路货车,抢占世界铁路货车技术制高点。建设国内先进的国防军工装备基地。依托建华机器公司、北方机器公司和华安机械公司,增强军品核心研制能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快民品开发,不断提高民品比重。建设国内著名的农机装备生产基地。依托一拖(黑龙江)东方红工业园有限公司,加快现代农业装备基地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和大型农机具,鼓励农机配套项目建设,打造农机产业集群。同时,要大力发展石油机械、通用设备及其他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

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建立企业-基地-协会-农户新机制,瞄准高精深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企业集团,整合做大品牌,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和具有较大经济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提高食品工业比重,实现食品行业跨越发展,做强“绿色”产业,推动齐齐哈尔由农业大市成为食品加工强市。乳品加工业。以飞鹤乳业集团、光明乳业集团、蒙牛乳业公司、伊利乳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积极扩大产能和高附加值品种,通过多种方式建设牧业基地,重点发展配方乳粉、功能性奶粉、脱脂乳粉和超高温灭菌奶,建成全国知名的高档乳粉和液体奶生产加工基地。大豆加工业。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大豆蛋白和精炼油水平,开发生产深加工系列产品,建成全国先进的非转基因大豆深加工基地。玉米加工业。以中粮集团、富华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发展深加工和新型能量饲料玉米系列产品,建成全国著名的玉米深加工基地。马铃薯加工业。以北大荒薯业集团、克山沃华集团、依安奈伦公司、讷河港进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建立健全原料供应体系,改善品种,提高质量,重点发展精淀粉和变性淀粉,建成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基地。甜菜加工业。以讷河博城糖业公司、依安博天糖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完善原料基地建设,改进生产工艺,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重点发展幼糖、单晶冰糖、方糖等品种,有序发展淀粉糖,研发利用废糖蜜生产化工产品和能源替代产品。水稻加工业。引进、扶持、壮大重点企业,重点发展精洁米、有机大米、绿色大米、保健型大米等高品质大米,开发生产深加工水稻系列产品。杂粮加工业。依托我市独有的杂粮种植优势,大力发展加工业,生产精致产品,加以精致包装,打造精致品牌,把小品种做成大产业。肉类加工业。支持雨润集团、宏盛集团、丰源集团、恒阳集团等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跨地区发展,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各类熟肉精制品,建成规模较大的肉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禽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饮料加工业。发展壮大北大仓集团、富裕老窖集团、黑土地公司经济规模,做大做强白酒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优质啤酒生产比重,适度发展保健啤酒、无醇啤酒、鲜啤酒等产品。整合整顿矿泉水生产领域,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格局,重点发展弱碱性天然矿泉水。支持果菜汁、植物蛋白和沙棘等特色饮料发展。休闲功能性食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速冻、保鲜、休闲、调味等方便食品,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定型包装食品、婴儿断奶食品以及特殊人群食用的功能性食品。到2015年,全市绿色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0%左右。

发展煤油化工、冶金、木业等产业。煤油化工产业。依托齐化集团、黑化集团等企业,利用中化集团的规模经济优势、蒙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和大庆及本市的油气资源优势,积极介入俄油气开发利用,加快煤炭和油气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发展,进一步谋划建设煤油化工项目,重点发展离子膜法烧碱、聚氯乙烯、捣固焦、高效低毒安全农药等新产品,努力扩大炼油产量,加快规模经营和产品结构调整,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的煤油化学工业体系,做大“黑色”产业。冶金产业。依托北满特钢公司,坚持“普特”结合,形成500万吨钢、450万吨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能源(传统)产业。加大电网改造力度,提高电网送电输电能力,加快热电联产工程建设,实现中心城区热电联产供热全覆盖,做好蒙东天然气引进和利用工作。木业产业。充分利用木材资源优势,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外企和国内有品牌、有实力的企业,将铁锋木业园区建成全国最有竞争力的木质门窗产业生产基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传统中成药产业,加大北药开发力度,发展特色医药,推进新药开发、生产和销售,振兴医药产业。建材产业。扩大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产品规模,大力发展粉煤灰免烧砖、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门窗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纺织产业。重点发展亚麻时装、高支亚麻轻薄织物、亚麻色织提花系列产品、亚麻针织纱、功能型亚麻保健织物等系列产品。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着力培育“三新”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依托黑龙江龙华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新能源客车、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器,大力发展汽车配套企业,建设10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开发风电资源,研发生产风电设备,建设农村秸秆气化、固化、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新材料产业。开发研制高档汽车钢、高档矿山钢、微合金化新车轴钢、不锈钢复合板材和特种铜合金材料等产品,开发石英微晶材料、涂布级高岭土材料、新型轻质板材、新型发泡墙体材料和高低压电瓷等新型化学建材,发展生产有机硅、增强改性聚酰胺工程塑料和氯化聚醚增强工程塑料,研发高速铁路新型配件产品,研究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和石墨等超微细粉体材料。新生物医药产业。大力促进新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开发一批新医药产品,重点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化、生物制药及兽药开发项目。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制造技术,扩大乳酸链球菌素、免疫球蛋白和多功能骨胶粉等产品生产规模,研发生产纳他霉素、蛋白酶等天然食品添加剂产品。加强玉米、大豆、马铃薯和猪、牛、羊、禽等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大力开发优质、高效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

二、全力搞好园区建设

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项目,项目建设的关键是园区。我市园区基础薄弱,恰给“十二五”时期大建设、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举全市之力建设齐齐哈尔国家级高新区。借助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的大好形势,依托现有产业、资源、政策基础,建立完善新机制,采取市场、政府调控等措施,将全市相应的项目、资金、人才优先投放到高新区,使其快发展、大发展,建成全国装备制造技术和绿色食品研发生产基地,高新技术应用和“三新”产业聚集区,成为国家队的新生力量,全市乃至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一重、齐重数控、齐二机床、齐轨道交通等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为引领,以绿色制造、信息技术、极端制造为目标,围绕大重型铸锻件关键技术、大重型机床关键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等方面创新突破,成为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试验基地。同时,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主体和配套企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发展绿色食品研发和精深加工业。重点植入绿色食品科研院所,在干制技术、分离技术、辐射杀菌、生物技术、包装技术和储运技术等方面创新突破。发展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水稻、肉禽等深度开发、精深加工产业链。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创新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平台、公寓式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信息服务、技术产权交易、常设技术市场、科技学术交流、科技人才培训和科技风险投资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发展“三新”产业。以联孚新能源汽车项目为带动,大力拓展新能源产业,建成全省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成为我市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的突击队。同时,以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为依托,着重发展以节能墙体、金属表面防腐处理漆、新型材料家具等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资源等为重点的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新生物产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发展城市建设。以高新区建设为中心,以哈齐城铁新站为牵引,以劳动湖南扩为脉络,全面加快高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商服设施、人居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在产业聚集的同时,尽快聚集人气,达到30-40万人口,形成城市副中心,拉动中心城区向南拓展。

全面推进其他园区建设。借助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发展优势,大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搞好配套服务,为项目建设和产业聚集提供载体。富拉尔基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钢铁化工产业、建材和能源产业,北苑开发区重点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产业、铸锻造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铁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物流业、木质门窗产业和旅游产业,昂昂溪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富裕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依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陶瓷产业。

实施“15211”工程,到2015年,富拉尔基工业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齐齐哈尔高新区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北苑开发区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铁锋工业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昂昂溪工业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同时,其他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个以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为主,兼顾新生物医药、建材等产业,销售收入达到十亿元、几十亿元或百亿元的园区。

第五章 壮大现代服务业

把握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和国内服务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推动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62亿元,年均增长15.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引进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物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能力建设。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铁锋开发区重点建设占地4.4平方公里,营业额近百亿元的齐齐哈尔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一重、北钢等重点企业物流资源,借助富区嫩江货运码头建设契机,建立以服务重型装备为主的富拉尔基重型装备物流园区。以小商品和家具物流市场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物流市场。推进肉类、成品粮油、果菜、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发展以仓储、加工、配送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业。完善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的控制。到2015年,把我市建设成为连接黑河、满洲里两大口岸,辐射我省中西部、内蒙东北部和吉林西北部的物流枢纽基地。

突出发展旅游业。按照全省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战略部署,以实施重点项目为牵动,以文化与旅游紧密融合为方向,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冰雪、湿地和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打造“绿色食品之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品牌,建设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积极引进国内知名旅游企业来我市投资,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扎龙、尼尔基斯湖、明月岛等重点景区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游览内容和文化内涵,重点突出四季观鹤、冬季冰雪、夏季避暑度假旅游项目,形成生态游、冰雪游、休闲度假游、工业游、农业游、红色游、文化古迹游、民俗风情游、宗教特色游、都市观光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全力打造齐-扎(龙)旅游精品线路,精心搞好各旅游节点建设。大力推广地方特色风味饮食、特色民居风格旅店、特色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以及地方特色文化娱乐节目,构建食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依托“情系黑土地”全国十佳旅游线路,推动与哈尔滨、大庆、黑河、呼伦贝尔等区域联盟合作,实现集约发展,达到共赢。到2015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44亿元,年均增长17%。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壮大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优势产业。加大政府对棚户区和旧城区的改造力度,调整住房供给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比重。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进一步放宽外地人购房落户条件,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房产开发商,扩大商品房建设规模,提升房地产建设档次。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和整理力度,把握供地节奏,规范住房消费信贷,支持居民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抑制投机购房,稳定房地产价格。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市场化程度。到2015年,市区累计住宅竣工面积达到91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比重达到40%左右,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9.5平方米。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诚信导向机制,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信用评级平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鼓励现有金融企业拓宽服务领域,开办项目融资、消费信贷、基金理财、债券发行等业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积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等各种新型金融机构,力争达到50家。加强与省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力争引进外地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10家。推进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加快发展,形成以信贷市场为基础,以资本市场为重点,以保险市场为突破,全面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利用证券交易平台,加强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工作,确立以推进境内上市为主,兼顾境外上市的思路,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力争5-10户企业成功上市,利用证券市场融资100亿元以上。建立融资便利、功能齐全、服务配套、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把齐齐哈尔打造成黑龙江省西部金融中心。到2015年,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5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000亿元。

积极发展会展业。整合我市会展资源,培育专业会展企业。进一步完善会展中心配套设施建设,为各类商品展销活动提供现代化场所,吸引国际、国内会展商来齐齐哈尔举办会展。高质量办好观鹤节、绿博会、关东文化旅游节、和平节、小商品交易会和冰雪游览会等重要会节。丰富展会内容,突出展会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展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将会展经济打造成我市服务业发展新亮点。

拓展服务外包业。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与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装备和食品技术服务、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等境内外包业务。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联合组建外包企业,共同承接世界装备制造业转移,发展离岸外包。通过政府投入和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加强服务外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培育发展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种养殖技术咨询、会计、审计、法律、人力资源、评估及产权交易、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外包产业,打造具有齐齐哈尔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品牌,努力把我市建设成区域服务外包基地。

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贯彻落实国家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区服务领域,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组建社区服务中心及全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站,大力改造发展传统生活服务业,培育家庭服务业,重点推进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幼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发展社区服务业与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服务功能健全、服务设施完备、工作运行自如、管理服务到位、居民社会满意的新型社区。

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以推进东北亚经济贸易区建设为契机,将我市打造成东北地区西北部核心增长极和商贸流通中心。鼓励和支持经营业态创新,加快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总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传统商业,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引进大型商贸企业,打造精品企业、精品街区和精品服务品牌。鼓励餐饮、住宿服务企业连锁化、集团化经营。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强化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切实改善消费环境。

第六章 突出发展社会事业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优先发展教育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落实提高教育质量行动计划,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教育资源整合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学校安全隐患台账制工程。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民族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高尚师德师风。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教育质量。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就学难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学前一年和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8.5%和7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高考录取率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65%。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保证职业教育生源,普职招生比例实现大体相当,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整合职教资源,创建齐齐哈尔职业教育园区,重点建设和完善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六大类综合实训中心基地,培养创新型、实践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加强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工程研发中心建设,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深入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计划,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繁荣文化事业

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加强对“鹤文化”的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积极打造“鹤城精神”,丰富和完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以昂昂溪新石器遗址和黑龙江将军治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马戏杂技和话剧为代表的演艺文化等特色品牌文化。着力培养本土文艺人才,提高文艺创作水平,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扶持民俗艺术事业和产业。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和街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组建文化产业研发孵化中心,集聚原创作品研发机构和新兴文化服务企业,生产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等事业。

三、健全医疗卫生体系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整合卫生资源,使我市卫生资源配置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和政府补偿政策,加强药物监管,规范药品价格市场。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行业经营。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强化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建立健全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健全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扶持中医药发展,大力推广中医药适用技术。

四、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搞好群众体育活动,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着力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体育工作和农民体育活动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场馆功能,积极发展以冰上项目为主的竞技体育,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步伐。推进体育社会化,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兴办体育服务和体育经营活动,发展和壮大体育产业,打造特色体育品牌。

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覆盖面,改善生育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孝亲敬老之城”。

第七章 加快科技人才兴市强市步伐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把科技兴市与人才强市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技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

一、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尤其是主导企业和“三新”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建设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努力构建创新领域的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建设,突出研究开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急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争取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工程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吸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替代进口产品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落户我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新区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市科技综合孵化大楼各项设施,支持建立大学科技园和专业技术孵化器,积极培育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20%,取得科技成果50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5%,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 户。

二、搞好人才资源开发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千方百计加以引进、培育和开发利用,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强党政、企业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稳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创新型人才队伍档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设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实行产学研结合,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和兼职聘用等方式吸引海内外科技创新型人才参与企业研发活动。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采取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搭建创新型人才实践平台、委托高校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共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训、个人实践提高等途径,积极开展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的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结合装备、食品、化工、现代服务业和“三新”产业发展,着力培养和引进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有带头作用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重点领域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加快人才公共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拓展就业指导、人事代理、人才测评、职业设计、人才派遣、人才选聘等服务项目,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对在科技、研发、金融、文化、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给予专项资助,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给予补助。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达到3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5.6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3.1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6.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4万人。

第八章 加强城乡建设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着眼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坚持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突出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优化网络布局,提高总量规模,增强运输能力。

公路。以市区为中心,完善“一旅(齐扎线)、二环、四横、五射、七纵”主骨架和干线公路网络,建设碾北高等级公路,实现与相邻县(旗)市高速连通。加快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现代化公路运输体系。到2015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8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2500公里。

铁路。加快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和齐齐哈尔新站建设。增建齐齐哈尔-富裕-讷河-嫩江段复线,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动境内铁路线路扩能提速。到2015年,全市铁路货运量达到2500万吨,客运量达到2500万人次。

民航。加快完成机场总体改造工程,改扩建候机楼、新建廊桥和跑道加厚工程。新增航线10条,新增航班20次。到2015年,客运量达到32万人次,货运量达到1348吨。

水运。加强航道疏浚整治工程,推进码头和航标工程建设,提高嫩江综合通航能力。到2015年,四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353公里,拥有1个大件港口、8个码头。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洪水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加快实施城市防洪、嫩江干流和中小河流堤防达标工程,形成以堤防工程为基础,干支流水库为骨干,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到2015年,中心城区西堤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南堤、富拉尔基堤、昂昂溪堤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市域内雅鲁河、绰尔河、双阳河、诺敏河、讷谟尔河堤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

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加强城乡生产生活用水的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制定合理水价,鼓励开源节流和污水处理回用,实行计划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监督管理,形成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15年,全市年新增供水能力达到3.14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繁荣、铸造特色文化、突出滨水园林、改造新建并举、建设宜居鹤城”的城市建设方针,坚持八项“铁规”,科学规划城市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建管结合,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创建“三优”文明城市。推进“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加快劳动湖南扩工程建设,规划建设沿江景观带,形成“湖在城中绕、人在水边居”的亲水格局。实施黑龙江将军府复建、中华路总体风貌和重点地段“穿衣戴帽”、百年老街改造、五星级宾馆建设和城市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等项目,适时建设城市规划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区主次干道升级改造,加快城市立体公交建设,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城市,推行中心城区和郊区公共交通新能源客车试点,带动发展清洁能源交通,适时规划建设轻轨等轨道交通。到2015年,城市天然气年用气量达到5.5亿立方米,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8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9平方米,高级和次高级道路铺装率达到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分别新增10万吨和400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

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新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加速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拓展城市空间。近期沿江抱湖向南拓展,将高新区建成城市副中心区;中远期跨江向西发展,建设江西新城区。适时实施撤县设区和县辖乡(镇)、村划归邻近市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初步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以富拉尔基、昂昂溪、梅里斯、碾子山、龙江、富裕为外围节点的齐齐哈尔城市经济圈,为空间扩张、人口增长、产业集聚、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加快建设小城镇。围绕为农业、农村和大中型企业配套服务,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全省百镇试点契机,深入实施“撤自然屯、并行政村、建新型城市化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发挥昂昂溪、铁锋扎龙、依安依龙、克东宝泉、泰来江桥、梅里斯雅尔塞等小城镇和依安丰林、甘南兴十四、铁锋查罕诺等中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培育40个中心镇和211个区域中心村,提高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服务功能健全的村镇格局。盘活宅基地,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本和用地保障。到2015年,重点发展5万人口以上规模小城镇 1个,3-5万人口规模小城镇9个,容纳人口30万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农民工进城务工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健全农民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开拓外埠劳务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域外转移;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加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民非农就业空间。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进一步搞好农民工管理服务,推动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1%和10.8%。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农村公路和客运站建设,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2015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5万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泥草房改造面积达到1400万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平方米。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等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第九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帮扶救助力度,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优抚、救孤、济困、法律援助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二、提高就业水平

把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作用,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吸引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和就业再就业培训,大力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全面推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复转军人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提高就业质量。整合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组建规模化的人才储备库,建立公共实习基地,形成集约化实习模式。

三、改善人民生活

切实提高全市综合实力,努力扩大就业,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直接受益,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坚持增加收入和“减少农民”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务工收入;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完善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居民及部分特殊群体的待遇标准。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汽车、住房、电子信息产品、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逐步扩大消费信贷品种,引导消费者适度量力提前消费。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认真贯彻实施家电、农机、汽车等下乡补贴政策,扩大补贴品种和数量,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有效稳控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四、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鹤城”活动,健全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加强城乡打防控一体化、技防、监管和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完善信访接待制度,强化“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依法及时合理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建设生产标准化、流通诚信化、使用规范化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交通监管和火灾预防,减少交通火灾事故。全面推进全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各种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提高极端灾害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责任体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切实增强安全生产水平和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努力建设一个就业更加充分,保障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安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和谐城市。

第十章 推进改革开放

一、深化改革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和落实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推进遗留难点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厂办大集体及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工作。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强强联手、战略重组,力争每年新组建1-2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投资监管体系,规范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推进财政监督检查、投资评审、绩效评价管理改革。四是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和私有财产,着力营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为其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司法公证等中介服务。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规范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扩大财政专项资金份额,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协议、加盟、战略伙伴等形式,与大企业建立互利的协作关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向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发展。同时,要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涵养就业,促进发展和稳定。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行政执法和部门内部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快政府职能立法进程,实现依法行政。探索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重点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和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改革。

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加快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落实农村土地延包政策,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同时,搞好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体制改革。

二、扩大开放

立足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实施大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借船出海、借力发展的路子,充分依托我市资源、产业、市场、地缘、人文等优势,把握发达地区生产要素转移的新趋势,研究招商规律,突出招商重点,提高招商质量,精心做好招商项目的谋划、储备、推介和落实工作。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面向国际国内大企业、大商社、大财团,着力引进一批牵动能力强、支撑能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大企业、大项目。创新招商方式,采取对外派驻招商员、招商组的办法,推动招商引资由集中推介向定向定位、专业对口、登门接洽转变。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模式。出台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努力改善服务质量,营造最佳的诚信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切实发挥政务中心服务功能,搭建“一条龙”服务平台,做到“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现代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三新”等产业。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继续引进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重点用于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对外经贸水平。加快昂昂溪陆路口岸建设,使之成为我市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和保税区。加大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绿色食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引导出口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扩大钢铁棒材、货车车辆、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农副产品、亚麻制品等出口商品份额。进一步加强与知名企业、商会、财团和友好城市的联系,扩大实质性合作。大力开展以对俄为重点的经贸合作,继续推进对日、对韩经贸科技合作升级,加强与蒙东地区特别是呼伦贝尔市煤化工产业联动发展。巩固提升加工贸易,加快对国外生产技术的吸引和二次自主创新,重点引进生物工程、新型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型产业的加工贸易,促进我市成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和对外工程承包,重点推进对俄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建材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组装电梯合作项目。加强各类外派劳务基地建设,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第十一章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加快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电力、化工、造纸等行业为重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循环经济龙头企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园区、企业和产业链三个层面互动促进的格局。搞好富拉尔基区循环经济试点。重点实施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木材深加工工程和生活垃圾再生回收生物工程等建设项目。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抓好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物以及建筑渣土和建筑工程废物的管理和综合利用,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利废建材产业化生产。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填埋气体发电,支持废旧家电及电子废物处置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强化节能工程建设。把节能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控制增量,调整存量,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强力推进,确保实现节能约束性指标。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节约能源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突出抓好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一重、北钢、黑化、阳光热力集团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推动燃煤锅炉(窑炉)改造、建筑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建设。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围绕重点行业的污染特征、产污强度和排污强度等指标,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业企业防控体系,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以松花江流域嫩江干流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水源地保护、工业点源治理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实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提高污水、污泥、垃圾、危险废物、大气污染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到2015年,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

搞好生态恢复与保护。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加大湿地保护建设力度,构建嫩江、乌裕尔河、讷谟尔河两岸沿江沿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沿江沿河生态防护带,实施扎龙湿地补水和核心区居民搬迁等工程。加强讷河、克山、克东、依安、拜泉等水土流失和龙、甘、泰、梅里斯等沙化治理工程建设,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步伐,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强化草原保护与建设,搞好围栏封育,落实休牧禁牧和划区轮牧制度,加快草原“三化”治理步伐,发展优质高效人工草地,重点建设嫩江沙地综合治理、草原生态建设与水资源保障等工程。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乡镇创建力度,各县(市)全部达到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标准。强化对区域内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监管,确保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十二章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实施项目牵动战略

项目建设是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依托。对相对落后的我市而言,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是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战略性措施。围绕传统产业上项目。努力使装备制造、食品、化工、冶金等传统优势企业裂变、扩展项目,壮大实力和竞争力。围绕新兴产业上项目。趁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模块式和垄断格局之时,结合我市实际,大力谋划建设“三新”产业项目,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开发经济发展新源泉。围绕宏观政策上项目。及时掌握和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有针对性地谋划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围绕资源上项目。我市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高岭土、麦饭石、铜等矿产资源,有毗邻俄罗斯、蒙东、大庆等资源密集区及四通八达的地缘资源,又有建设用地充分、水电充足、劳动力充裕等生产资源,为我们相应谋划建设项目提供了雄厚基础和广阔空间。围绕招商引资上项目。盯住国内外500强企业,尤其是与我市有联系的众多央企,谋划项目,定向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项目;针对民间投资者谋划项目,全面引进民间投资建设项目。围绕“高、大、精、深”上项目。建立企业、专家、咨询机构、各级部门共同谋划项目机制,重点建设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项目,建设规模、投资大的项目,建设精品项目,建设加工链条深长的项目。围绕项目搞好服务。实行项目包保责任制,帮助企业办理项目手续,对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项目成立专题服务组,提供“保姆式”服务,为企业代办一切手续。建立项目绩效考评机制,把重点项目推进、资金争取情况与责任单位和个人奖惩挂钩,年初部署,年末“走、比、看”,调动全员抓项目、争资金的积极性,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谋划32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206亿元,“十二五”时期计划投资300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94个,总投资1408亿元;农业项目89个,总投资363亿元;能源项目23个,总投资538亿元;交通项目8个,总投资76亿元;经贸流通项目27个,总投资191亿元;城镇基础设施项目57个,总投资495亿元;社会事业项目25个,总投资135亿元。“十二五”前两年,每年重点推进5000万元投资以上项目200个,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后三年每年实施超亿元项目200个,完成投资200-300亿元。

二、实施装备制造业集群化战略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尤为突出。要以一重、齐重数控、二机床、齐车等企业为核心,以富拉尔基工业园区、齐齐哈尔高新区和北苑开发区为承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要以市场规律为导向,以政府适当调控和全面服务为手段,围绕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积极改造提升核心企业,加快培育主体产业,逐步建立核心企业、配套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有机结合的协作制造体系,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协作和社会化配套的产业格局。以资产为纽带,进一步开展核心企业专业化裂变和重组,把那些边缘、辅助、劳动密集型的机加、锻造等非核心车间和分厂剥离裂变出去,成为独立经营的配套企业。鼓励引导地处城市中心区的协作配套企业整体搬迁进入园区发展。广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园区发展装备制造及其配套企业。借助核心企业的技术、市场、资金及信息优势,不断提高配套企业的产品质量和配套协作能力,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梯次结构的“专、精、特、活”配套企业集群。到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体系快速壮大,地方配套率由目前的25%达到70%以上,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实施品牌战略

以市政府为主导,强力推进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品牌打造、整合、推进联动机制,按照培育一批、整合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做好品牌战略的推进工作。优先培育城市品牌、集体商标、农产品商标和地理商标,提高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形成商标群和行业优势。努力打造“鹤”品牌,形成众多高质量、高品位的“鹤”景点、“鹤”街区、“鹤”雕塑、“鹤”商品、“鹤”作品,弘扬鹤乡,美化鹤城。整合品牌资源,把技术水平相当、产业相近或能形成产业链的企业组建成紧密型或松散型企业集团,打造统一品牌,提升产品层次,构筑品牌群体优势;把同类、同品质农产品整合为一个或几个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效应,并用品牌的质量标准反作用于农产品生产过程,达到良性互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培育创新品牌,从理念、名称、功能、视觉、质量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打造品牌。要通过人才培养打造品牌,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品牌,通过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打造品牌。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服务支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积极推荐和抢注商标,运用法律保护品牌。加大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度,通过包装造型、图案色彩、规格、包装材料的设计和选用,突出产品个性,提高品牌魅力。出台品牌扶持政策,在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对获得品牌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到2015年,全市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7件、省级著名商标110件、市知名商标330件;中国名牌产品达到8种、省级名牌产品达到55种;绿色(有机)食品标识产品达到260个。

四、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和重大事项决定权。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推进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民主渠道,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强化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村民自治,扩大社区民主,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搞好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创建全国法治城市。抓好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风气。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弘扬马恒昌精神和“兴十四”创业精神,培育城市精神。加强“诚信鹤城”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五、确立规划实施机制

确立规划作用。确立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依据规划制定政策、安排投资、确定项目。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年度计划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形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经过专家评审的重点专项和区域规划,报规划主管部门,与总体规划衔接后下发实施。

监督规划实施。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市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就业水平的监督预警,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

建立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发展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过远时,市政府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推荐访问:齐齐哈尔市 五年 二个 【发改规划】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