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大庆市大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3-05-16 09:20:07 来源:网友投稿

大庆市大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大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大庆市大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大庆市大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大庆市大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大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攻坚阶段。科学制定符合大同区实际的“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区抢抓战略机遇,加速推进“五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是“十二五”期间大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阐明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引导经济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向,是战略性、指导性计划。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谋求新跨越,再造新大同”的奋斗目标,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合力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五年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亿元,年均增长30.5%;实现财政收入7.5亿元,年均增长 20.9%;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2亿元,年均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和8020元,年均增长11.5%和30.8%。这五年来,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一、二、三产业比由2005年的26.4:43.3:30.3发展为2010年的15.9:62:22.1;设施农业迅猛发展,棚室总量突破1.8万栋,龙江果蔬基地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实现突破,2006年以来累计引进到位资金49.1亿元,引进工业项目189个,农副产品加工、风力发电、石油化工、建材加工等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工业经济占GDP比重达59.1%;现代物流业、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档次大幅提升。这五年来,城乡面貌改变巨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1倍;城乡道路、电力、饮水、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功能明显增强,主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3.7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7.8平方公里;三十五中学、六医院住院部、城乡路网配套、污水处理厂、同福广场、商住小区、经济适用住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这五年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教育进入全市前列,三十五中学成功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8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这五年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工业生产能耗和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森林覆盖率达到14.7%,污水处理、草原“三化”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这五年来,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惠民工程,群众关心的上学、看病、就业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奋斗,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大同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大同加快推进“五区”建设,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面临良好机遇。从国内看,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加速推进东北振兴,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金、技术、人才流动加速,大同面临着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诸多政策扶持机遇。从省市看,全省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重点工程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我区争取项目和资金带来了难得机遇;省委提出大庆建设“菜篮子”工程,市委提出建设庆南新城战略,大同将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俄油输入、天然气利用及国家和省市扶持新能源开发等政策,为我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从区内看,大同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资源丰富,具备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省市在小油田开发、新农村建设、“百镇建设试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依托中省直大企业的资产、资金、技术优势,在城乡共建、项目开发上合作空间广泛;大广高速开通、让通线复线建设使大同成为大庆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黑龙江西部地区入关的交通要道等等,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比较优势。

“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全国及省市经济一体化加速融合的大势,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各地围绕项目、市场、资源、资金、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发展势头迅猛,我区将面临区域竞争的巨大压力。大同区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委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将进入攻坚决战阶段,在庆南新城大同组团建设的大框架、大背景下,保持经济增长,提升质量效益,推进产业升级、项目建设、新区开发、拆迁改造、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任务艰巨,我区将面临加快发展的巨大压力。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就业形势严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我区将面临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中,加快发展是主要压力,是缓解其它压力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凝心聚力、全面攻坚,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综观全局,“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具备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发展环境,必须居安思危、居弱图强,在主动中抢抓发展先机,在发展中增强发展实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市综合功能,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全区人民,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跨越。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区建设”为目标,以庆南新城大同组团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城镇宜居化、社会和谐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大同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与环境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真正把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上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三化”统筹。统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用城市化带动市场化,走出一条具有大同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相互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产业主导。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和资源优势,瞄准区内外市场,加大产业筛选和整合,推进主导产业战略升级,培育和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努力融入省市经济一体化大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最大限度地配置资源要素,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全方位、大视角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提升区域竞争力,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民生优先。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探索建立保障民生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三、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与“十一五”末相比,各项指标实现“翻两番”。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5亿元、14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0亿元)和6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7%、28%和35%。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40亿元,累计实现750亿元,年均增长3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亿元,年均增长34%。

——结构调整: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一、二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第三产业占地方经济比重大幅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初步形成大庆南部中心城区所必备的产业基础和条件。“十二五”末,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5.9:62:22.1优化为14.6:58.3:27.1。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实现同步,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20%。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

——城市功能:多元化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对外辐射和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交通便捷度大幅提高;城市水、气、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特色小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

——社会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城镇人口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态建设: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100%;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10%。

第三章 实施现代农业工程 全力建设龙江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突出农业在全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围绕都市农业发展定位,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2015年,实现户均3栋棚、1栋舍,人均3亩林的发展目标。

一、调优种植业结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出台优惠政策,全区抓棚室、突出抓基地、重点抓品牌,推行砖结构暖棚,半卧式土暖棚、钢架结构冷棚、三层联体棚室、地热暖棚等发展模式,使棚室生产以每年2万栋数量增长,实现棚室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施“56200”工程,即:沿萨大路、大广路、安民路、同昌路、大肇路两侧,高标准建设 5条果蔬产业带,五年内产业带棚室数量突破4万栋,其中,萨大路产业带棚室达1万栋;依托高台子镇、大同镇、八井子乡等乡镇的棚室产业,建设6个观光采摘基地,每个基地棚室数量不低于2000栋,打造大同都市农业示范点;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选择土质肥沃、交通便利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黄瓜、柿子、草莓、樱桃、生姜等200个花园式、庄园式果蔬专业生产示范区,提高果蔬产品竞争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业生产综合保障,突出发展膜下滴灌,扩大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千方百计保证粮食产量。大力推进中药材、无籽西瓜等特色品业基地建设,形成特色产业链,提高种植业比较效益。到2015年,全区耕地面积膜下滴灌、特色品业、棚室生产各占三分之一,粮食产量达到10亿斤,棚室总量突破10万栋,果蔬基地面积达40万亩,果蔬总产量达100万吨以上,冬春淡季为全市“菜篮子”工程提供果蔬总量达到30%以上,果蔬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超过1万元,建成全省最大的棚室生产基地、龙江果蔬第一区,让“大同棚室菜,绿色无公害”叫响龙江。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主辅换位”进程,推行“小区大户”战略,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高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水平。坚持规模和效益并重,依托资源优势和科技进步,扩大肉牛、肉鸡、大鹅、奶牛、生猪等畜禽养殖规模,建设全省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狠抓品种改良、饲料安全、防疫灭病、技术培训、销售渠道等关键环节,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末,发展养殖园区100个,出栏肉牛9.2万头、肉鸡1080万只、大鹅270万只、生猪50万头,生产鲜奶24万吨;畜牧业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达到1.1万元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实现17.5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0%,实现半壁江山的发展目标。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耕地保护、土壤改良、土地整理等综合整治项目。全力抓好旱涝保收田建设,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快速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十二五”末,新打农田机电井1200眼,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92.7万亩,膜下滴灌面积30万亩,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新建农机合作社25个,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6%以上。

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以果蔬产业、畜牧业、膜下滴灌等为重点,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区域性果蔬生产技术,肉鸡、肉牛饲养技术推广中心,搞好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每个生产区都有一支专业队伍,每户都有一个种养明白人;采取八井子乡农业科技主题公园、高台子镇航天育种基地的建设模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生态、绿色农业;推广育苗移栽和基质栽培新技术,试验推广暖棚立体栽培,到2015年,每个乡镇都建立一处实验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一个看得见、学得懂的科技展示平台。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环境监测点、成立农产品质量监控中心。加强对果蔬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全程监控,从根本上保证果蔬产品质量。力争到2015年,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加强市场销售体系建设。大力建设果蔬、中药材、肉牛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以区市场为龙头,以乡镇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的市场体系;组建果蔬、畜产品销售公司和运销联合体,开拓外埠市场,扩大对俄出口量。到2015年,组建24家蔬菜销售公司,使每个品业都有一家专业合作社。

五、推进产业化进程。围绕粮食、中药材、果蔬、谷子、肉乳等优势产业,推行“粮食生产+畜牧业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市场”的农产品加工发展模式,变销售原料为销售产品,建立产地粗加工和精加工基地,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将我区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扶持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到201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家,发展各类合作组织100家、农民经纪人1000人。

第四章 实施项目集聚工程 全力建设大庆南部工业项目集聚区

突出工业在全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项目化”的发展思路,培育大产业、引进大项目、构建大基地,以工业大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一点三线”工业发展格局。“一点”,即:以新河工业区为基点,重点发展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以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板蓝根开发为主的医药产业。“三线”,即:让通铁路线、西干线、大广高速沿线。让通线含庆葡工业区、立志园区,重点发展以石油储运、烃类加工为主的化工产业,以复合肥加工为主的肥料产业、以肉乳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产业。西干线含新华工业区,重点发展以粉煤灰综合利用为主的建材产业,以果蔬保鲜为主的清洗包装产业。大广高速沿线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产业、装备制造业。“十二五”末,把大同建成黑龙江省西部风电产业基地、大庆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和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二、壮大优势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油气化工、风力发电三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把玉米深加工培育成支柱产业,全力抓好玉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依托肉牛、肉鸡、大鹅资源,发展肉制品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扶持乳品产业,实现鲜奶原料加工增值。依托果蔬资源,发展净菜包装、提子加工产业。到2015年,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油气化工产业。研究国家油气资源政策,提高石油、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辟建化工产业园,推进石油储运,清洁燃料油、芳烃油等化工产品开发。到2015年,油气化工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风力发电产业。坚持“资源换产业”,“十二五”期间开发风电200万千瓦。大力开发风能设备零部件配套产业,建成大庆风电产业基地、黑龙江省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风电产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建材产业。重点推进以粉煤灰为原料的新型建材产业,加快民用、商住等高等级建材产品开发,实现建筑材料综合利用。到2015年,建材产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依托板蓝根资源优势,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特色医药产业园。到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装备制造等其它产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

三、培育骨干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力、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靠投资拉动培育,引导大庆博润、大庆庆然公司、华能风力发电、三峡风力发电、大庆老窖、太阳升石化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大投资,开发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靠技改创新培育,加大对筑龙建材、绿永丰肥业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使其实现由生产初级产品向中高级产品转变。鼓励龙根肥业、千秋管桩等成长性好的企业扩能增效,做大做强。靠融资上市培育,竭力协助大庆博润增资扩股,将其建成全省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大对久隆公司、同源水泥、家良食品等有条件上市企业培育力度,实现由生产产品向资本运作的跨越。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1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家。

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在生产标准、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商标注册、市场营销和企业文化等各个关键环节苦练内功。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持,全面提升企业和产品形象,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加大在品牌设计、包装、维护等方面的投入,全面实现品牌兴企兴区。“十二五”末,培育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15个,市级知名品牌30个。

五、加强园区建设。坚持存量引增量,资源换资产,多元化筹资,以新河和立志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绿化、亮化等配套建设,达到“七通一平”,全面提升园区形象。结合小城镇建设,配套完善园区生活、商业服务等设施,打造工业园区与小城镇建设和商贸开发共同发展相结合的省级工业“示范区”,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发展和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

第五章 实施三产升级工程 全力建设特色旅游休闲观光区

坚持以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为牵动,全面搞活商贸流通,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新型业态,把大同打造成全市的商务旅游休闲观光中心。

一、建设精品旅游区。坚持“政府引导、业主投资、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森林、棚室、新华湖、松基三井、民俗园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快旅游景区开发,打造旅游“朝阳产业”。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全面叫响观光采摘、森林度假、冬季雾凇、水上娱乐、红色文化“五游”品牌,提高景区景点规模档次,配套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提升休闲度假功能,打造全省最佳的乡村旅游名区。到2015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1.5亿元。

二、建设物流中心区。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围绕粮食贸易、工业产品销售和农产品批发,加快市场开发建设,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带动全区生产、销售和消费物流快速发展。完善铁路交通和粮食储备库基础功能,做大太阳升粮食流通市场,储运能力突破300万吨,成为全省西部最大的粮食贸易集散地;依托大广高速公路、东干线等交通优势,整合果蔬、中药材、农机、建材、旧物、煤炭等专业市场,建设综合物流园,打造全市最大、东北三省一流的物流交易中心;加快以汽车运输配货为主的运输市场建设,建成大庆南部最大的货物配送流通中心。完善农村生产资料商品配送中心,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镇村有超市,屯屯有便民店的建设目标。“十二五”末,全区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成为连接南北、承接东西,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商品物流集散地。

三、建设特色商贸区。以打造大庆南部商贸中心为目标,强化老城区和新城区商贸功能规划引导,整体集中开发功能载体项目,推动商业设施现代化。以主城区和中心镇为载体,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构建大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综合商场等现代零售业态体系,打造商业核心圈。规划餐饮、服装、文化、娱乐、生资等行业,辟建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专业街。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和服务方式,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在乡镇、社区、农村开设便民连锁经营网点,通过直营、加盟等方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村消费安全,提升农村消费水平。到2015年,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

四、建设现代商务区。加快构建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增强区域影响力、辐射力。以新城区为重点,规划建设商务区,大力发展投资理财、项目策划、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业,推进投资性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管理服务业;扶持发展律师、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等经济签证类服务业;提升发展广告业、装潢业,推动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产业化。到2015年,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亿元。金融、房地产、通信等其它产业实现增加值34.5亿元。

第六章 实施新区开发工程 全力建设生态自然宜居区

坚持以打造大庆卫星城为目标,科学规划城市,从提高城市化水平、速度和质量入手,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使城市功能更加现代化,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化。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着力打造“一体、两翼、五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一体”,以大同主城区为中心,实施“北移南拓中兴”战略,北移,借庆南新城建设机遇,以同城路为界,向北移7.1平方公里,整体推进建设新区;南拓,以同阳路为界,向南拓展1.6平方公里,全面改造现有棚户区;中兴,是指现有老城区功能补位、设施提升。计划用五年时间开发建设,主城区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以上,人口总量超过10万人。带动商务、旅游、文化、市场等功能区开发,初步建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人文气息浓厚、景观大气典雅的的生态自然宜居休闲区。“两翼”,以林源镇和高台子镇为主体,以萨大路和西干线为轴,以产业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打造地企融合、城乡一体、区域同城的发展格局。“五组团”,以老山头乡、双榆树乡、祝三乡、八井子乡、太阳升镇为主体,构建功能分区科学、要素配置合理、产业联动发展、交通网络完善的小城镇群。

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以构建大庆南部中心城区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建设。提升教育功能,以三十五中学为牵动,建设幼教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图书馆等设施。提升休闲功能,利用大同镇内地热资源,开发建设游泳馆、星级宾馆、影剧院。提升宜居功能,消灭主城区平房区,开发城市庄园,建设新区广场,完善生态公园功能;实施引水入同,打造一条总长5公里的生态景观长廊;推进中水回用、自来水厂改造、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实施。提升文体功能,开发建设体育场、会展中心、文化会馆,建设乒乓球、篮球、舞蹈训练基地,具备承办市级以上赛事能力。提升生态功能,坚持以“资源换能源”,利用华能黑龙江分公司开发风电资源契机,引进华能新华电厂余热供热,全面取缔燃煤小锅炉取暖;加大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绿地、居住区绿地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大力整治环境污染。提升商贸流通功能,建设客运枢纽、辟建综合物流园、建设特色批发市场,引进知名商贸连锁企业。通过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

三、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加快高等级骨架公路网、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建设,打造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区域性大交通体系。建设主城区大外环,实施大广高速、萨大路等干路连线改造升级。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完成安民路双向四车道建设,改造城乡主干路、拓宽瓶颈路、打通断头路,构建干路快、路网密、设施齐的道路体系。完善乡村公路网络,重点支持面向学校、中心村、产业化基地的延伸道路建设;全面启动区乡公路黑色化、村村通水泥(油)路、屯屯通红砖路工程,到2015年,初步形成与过省干线衔接、环绕城区、贯通城乡、布局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路网。积极引进通信新技术,拓展业务领域,重点完成宽带传输网,发展宽带信息服务;完善通信外网工程,全面改造无线通信网。办好信息服务平台,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技术支撑平台,进一步提高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各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到2015年,所有自然屯全部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宽带用户1.2万户,基本实现城乡信息网络、广播电视和通讯一体化目标。

四、打造特色小城镇群。从解决土地、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问题入手,充分依托区位、产业、交通、资源等方面优势,规划建设蔬菜产业、特色农业、粮食贸易、工业及旅游名镇(乡)。发挥城镇经济的聚集效益,抓好水、电、路、讯、热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功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小城镇对新增人口的吸纳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大泥草房改造力度,逐步撤并村屯、优化农村人口布局,推动全区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十二五”末,全区城镇吸纳人口达15万人,自然屯由315个减少到215个,“大城市→小城市”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

五、加强城乡环境管理。围绕“三优”城市创建,健全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把居住小区、主干街路、次干街路区域作为严管严控网格,把巷路、庭院、城乡结合部作为规范达标网格,确保城市管理全到位。探索实施城区道路维护、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冬季清雪等市场化运作。全面落实三级监管机制,实行“条块结合、以区为主、重心下移”,强化(乡镇)街道、社区(村)建设,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城管、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探索建立全民管理城市的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动员百姓广泛参与,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屯的环卫保洁,提高保洁质量,创建优美洁净的生活环境。

六、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实施造林、治水、复草三项工程。造林。加强农田草原防护林的建设,完成人工造林7.5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以上,全面实施建城区绿化工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9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治水。通过采取对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城市污水节流处理及回注、泡沼综合整治、连通水系改造和清洁水引入等手段,消除水域污染,实现“水清、岸绿、流动、通畅”的目标,满足城市和景观用水的需要,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复草。深入开展治沙、治碱和天然草场保护工作,大规模恢复油田草原植被,有效遏制草原破坏与退化。

第七章 实施统筹发展工程 全力建设全市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城乡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政策措施六项统筹,让全区广大群众共享现代文明和发展成果。

一、推进城乡布局一体化。按照全市卫星城的目标定位,加强区域整体规划布局,抓好主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构建起三级联动的组团式、低密度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形成以中心区辐射中心镇,以中心镇带动中心村,以中心村吸纳基层屯,梯次衔接,一体化发展的大城市框架。围绕这一主体框架,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建设布局、设施布局和生态布局,使城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错位发展的理念,建立城乡上下游产业间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发挥城市技术、人才、资金优势,加速要素资源向农村配置,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特色园区、批发市场。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业基地”新型联结方式,打造产业联盟。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发展“城市+乡镇+村屯”连锁经营,加快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服务业共同发展。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加强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乡通村通屯公路等级,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交通体系;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排水工程建设,探索推进城乡供水、污水设施一体规划建设、统一管理;加快农村双回路电网改造,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满足农村快速发展用电需求;加快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探索推进中心乡镇集中使用天然气,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加快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健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文化站、图书室、运动场所等文体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共同发展。

五、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向一体化转变。加强农村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强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支持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加强政策扶持,简化医疗登记和报销程序,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与城镇基本医疗制度有效链接。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综合救助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

六、推进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探索推行居住地登记制度,有计划地将主城区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或中心镇纳入拆迁改造范围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户口。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中心镇(村)建设用地不足问题,促进农民向中心镇(村)集中。逐步建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成立街道办事处,实现工作机构与乡镇分离。抓好村委会变社区试点,推行社区化管理模式,设立文化站、司法站、计生站、医务室等服务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投资开发组织,进一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第八章 实施科教文卫提升工程 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宗旨,推进高中领办初中、初中领办小学、小学领办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基础教育。推进学前教育规范化,坚持以政府建设的公办幼儿园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幼儿园为补充,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到“十二五”末,实现城乡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每个乡都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认真处理好普及、巩固和提高的关系,加快农村中心校和中学教育资源整合,基本普及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确保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8%以上。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以高中教育为牵动,实现义务教育由九年向十二年转变,三十五中学继续弘扬“三苦”精神,把高中办出特色、办出品牌,跻身市内一流、省内知名行列;五十六中学“十二五”期间晋升省级示范性高中,到2015年,全区高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将中小学布局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统筹考虑,全区中小学由91所减少到21所,完成一乡一所寄宿制初中和小学建设任务,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职教中心培训基地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大同发展的实用技术人才基地。突出焊接、园艺、汽修等特色专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把大同职教中心办成国家级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贯穿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推进继续教育。通过城乡交流、挂职锻炼、脱岗培训、高薪引进特级教师指导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有30名校长成为在全市、全省有影响的专业型校长;培养100名在全市、全省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全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完善中心信息资源库,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城乡中小学全部建立校园局域网,实现多媒体教学。

二、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大力改善医疗条件,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按照集团化、特色化、专科化的发展方向,以大庆市第六医院为龙头,加快特色专科建设,辐射安达、肇州、肇源等地,建成大庆南部医疗卫生中心;完善集团化管理机制,推进区、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医疗卫生覆盖率达100%,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到2015年,大庆市第六医院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标准,中心镇卫生院达到省级一流示范卫生院标准,每个中心村建成一处农村规范化卫生服务站,全区基本形成以第六医院为龙头、中心镇卫生院为补充、中心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城乡居民就医更加方便快捷。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向社区转移步伐,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到“十二五”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6个。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100%,争取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城乡居民生命健康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到2015年,创建省级卫生先进乡镇1个,省级卫生先进村25个。全力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强化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执法检查和市场监管。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稳妥抓好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安全。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多样化需求。

三、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挖掘石油、创业、历史等文化元素,加快发展创业文化、红色文化、休闲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日常生活。统筹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场所功能,争取通过5年努力,使所有社区、乡村全部拥有文化活动和健身场所。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速现代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辐射和延伸。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规范净化文化市场,建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兴办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认真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机制,推进计生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扎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优质服务进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等服务,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现存人口结构。“十二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

五、加快科技普及推广。加强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搞好石化产品、农产品加工、风力发电等领域的应用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着力推广栽培、施肥、养殖、防治、加工、储存和保鲜等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致富水平。加强农业新品种引进和培育、引导农民靠科技致富增收。“十二五”末,全区累计开发工业新产品25个,发展种养殖科技示范基地20个,培养各类技术能手、土专家3000人。

第九章  实施民生改善工程 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十位一体”救助政策,提高城乡“三无”对象、优抚对象供养标准,健全社会救助、助残工作体系,弱势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五保户全部实现集中供养。主城区、中心镇新增加的农转非居民,在上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给予资金补助,解决养老就医难题。推进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统一管理。扩大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劳动者均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工作,巩固提高参合率,拓宽病种报销覆盖面,加强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因病致贫问题。“十二五”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5%和90%,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8%和100%。

二、完善劳动就业体系。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税收减免、保险补助等促进就业政策。搞好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重点解决进城务工、土地征占和流转农民的就业问题。对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的农民,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给予贷款贴息、税费减免政策支持。结合新区开发、中心镇建设,参照城镇失业保险,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失业保险制度。“十二五”期间,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2.5万个。

三、积极发展福利事业。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扶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民办公助、法人管理、成本核算的新体制,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继续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实施主城区自来水厂改造、小城镇集中供水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改善水质和降低成本上取得实效,力争到2015年,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和规划内自然屯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安全饮水受益率达到100%,让居民吃上“放心水”。专项列支贫困学生上学救助基金,让所有贫困家庭孩子上好学。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让城市低收入家庭有房住。加大人防、技防投入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坚持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是最大限度地释放经济增长潜能。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农业生产项目,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小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30%以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减少审批环节,推进“一站式”办公。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调查研究制度、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上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由政府办事业向管事业转变,改革人事制度、内设机构、工资制度,逐步把部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建立起一套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责任追究制度。深挖财力资源,广辟增收渠道,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支柱产业、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运行监督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深化企业改革,鼓励扶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二、推进招商引资。“十二五”期间,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方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着力引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关联度的大项目,特别是促成与世界500强大企业的合作,实现招商引资的提档升级。围绕一、二、三产业发展,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广泛推行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定点招商等有效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招商引资上台阶。到2015年,全区引进各类招商项目240个,实现引资额200亿元。

三、密切地企合作。坚持“责任共担、发展共促、稳定共抓、城乡共建”的方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抓重点、解难题、办实事、求双赢”上。全力支持和配合企业可持续发展,切实搞好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治安服务等配套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依托大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细化合作内容,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寻求地企合作,通过买、租、借等多种方式,合作招商,在油气资源、石化产品开发等方面寻求合作上项目。坚持政府规划主导,积极鼓励大企业参与新农村、城市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逐步改善城乡面貌,努力实现地企双赢。

四、优化发展环境。良好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力。加强“六五”普法教育,坚持公正司法,强化依法监督,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加强依法行政,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构建稳定的政治环境,“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实施严打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大要案多发势头。打击盗抢原油和油田生产物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信访工作,认真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十二五”计划的实施,必须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政府要面向全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纲要》,利用多种方式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计划的实施,共同努力完成《纲要》的目标和任务。政府要分年度落实《纲要》提出的建设任务,根据计划落实责任,制定政策、安排投资、核准项目,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手段,推进计划实施。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计划实施期间,遇到重大特殊事件和不可抗拒的原因,使实际情况严重偏离,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推荐访问:大庆市 大同 五年 【发改规划】大庆市大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