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6篇

时间:2023-07-13 1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用三角形拼出长方形、正方形、大三角形、梯形。2、在探索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体验活动中的成就感。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6篇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三角形拼出长方形、正方形、大三角形、梯形。

2、在探索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体验活动中的成就感。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磁性三角形12个。

2、学具: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若干(每位幼儿4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师:小兔最喜欢三角形了,它觉得三角形的本领很大,能拼出各种图形来。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三角形,想请小朋友也来摆一摆、拼一拼,看看小兔说的是不是真的。

师: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拼的?(个别幼儿尝试)师:老师有一个要求,每位小朋友拿4块三角形,用这4 块三角形拼一个大的长方形。

2、操作活动。

师:谁来拼?(幼儿介绍自己拼的长方形)师:刚才,小朋友用4块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大的长方形,我们还可以用4块三角形拼什么图形呢?(大的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师:快去试一试,我们来比一比谁拼的快又好?

(幼儿再次尝试)师:你拼的是什么图形?谁来拼给大家看一看?(请三位幼儿分别拼三种不同的图形)师:请小朋友去拼一拼你没拼过的图形。

3、小结。

师: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用三角形拼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大三角形、梯形,下次,老师还要请小朋友用各种图形来玩拼图游戏。

活动反思:

根据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性格,我将三角形的图形特征编成简短的故事,再结合图形拼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做。使幼儿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观察、推理、辨析等手段,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三角形的表示法,理解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内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

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高,会画三角形内的高。

教学难点:

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四边形模型,三角板,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夏天来了,人们傍晚都会去广场散步,你们喜欢去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广场到处看看,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希望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睛仔细找一找画面中的三角形,有信心找得到吗?(播放课件)

生说一说,师动画演示图片中的三角形

2、联系生活:对于三角形同学们并不陌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

3、生活中处处有三角形,看似简单的三角形应用得那么广泛,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出示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同桌之间说一说。

(2)教师演示三条线段是怎样摆的,从而使学生知道一根接着一根连在一起的封闭的图形,随后明确这是围成的.

(3)揭示概念.

教师启发同学互相补充,口述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三条线段端点连端点没有空隙,实际上就是把三条线段围起来,所以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学生齐读。

练习:认一认下面哪些是三角形?说明原因。

(二)三角形的特征:

(1)摸摸手里三角板学具、说一说:

①三角形由什么组成的?

②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教师演示课件,出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边问生边回答同桌讨论: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角形的特征.

(三)演示课件,教学三角形表示法。

(四)教学三角形的高。

(1)情境创设。

这间美丽的木房子房顶是什么形状的?工程师想测量房顶的高度,你们认为应该量哪一条线段最合适?

(2)课件演示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3)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提醒学生注意底和高要对应。

(4)学生练习画高。幻灯展示学生作品,讲评。

(5)提问:三角形中有几条高呢?学生说说,师出示各种三角形的三条高。

(五)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球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做一个游戏:

(1)用三角形木框实验.

学生尝试:让男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三角形,感觉怎么样?

(2)出示平行四边形(用木条钉成的)教具,让女学生试拉一拉它们.感觉如何?

为什么男同学拉不动,女同学一拉就变了?是不是女同学比男同学的力气大呢?换位游戏证明答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木框不易变形.

提问: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加一条边构成两个三角形)

(3)揭示特性.

师小结:房架、自行车架等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4)练习1:哪种方法更加牢固?

练习2:怎样使椅子变得牢固?

2、(出示课件),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运用到了三角形的这种特性,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我们看到的大桥、铁塔、帐篷、人字梯等物体中都用到三角形,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学习数学的时候要多动脑筋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2、判断

四、反思回顾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你觉得自己收获了什么,自己表现怎么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就会有许多发现,收获更多的知识与快乐。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篇3

本单元系统地教学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分成五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

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三角形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第28~29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30~32页教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

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

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

1 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 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然后安排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相互交流;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 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 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各组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里不需要动手围,只要运用已有的规律作出判断。第3题从学校到少年宫的3条路线中,走直的那条路最近,这是生活经验和直观比长度得到的结论。现在还要用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因为在图中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

(3) 对图形量、剪、折,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分三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

另外,“想想做做”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引导学生从“对称轴的两边完全重合”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腰长度相等、两个底角大小相等。

2 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在具体的感性材料里提取本质特征,形成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渠道之一。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清晰地认识特征是建立正确概念的前提。

(1) 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第24页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里的部分习题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第四步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的画高练习,进一步感受描述式定义,巩固对高的理解。其中最右边的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学生在画高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2) 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4~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3 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里讲的“了解”不是接受和知道,而是发现并简单应用。

(1) 第28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采用了“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实验是策略的核心,是解疑的手段。

首先计算同一块三角尺上的3个角的度数和。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并由此产生疑问: 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解疑,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教材要求小组合作,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

(2)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想想做做”巧妙地设计了两道辨析题。一道是第2题: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另一道是第3题: 正方形内角和360°,对折出的三角形内角和180°,再对折成的小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解答这两道题时,学生的思考会在180°和360°以及180°和90°不同答案上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解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钝角。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篇4

三角形分类

内容:三角形分类

课时:1

教学准备: 剪刀

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情境

1、笑笑和淘气来到一个神秘的王国,他们很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王国,你们想一起去吗?那就帮他们打开这个神秘王国的大门吧,密码是——一个谜语:提示语:红领巾、图形、杨辉、稳固性。

2、谜底:三角形。能解释一下吗?知道杨辉与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等会可以为大家提供资料。就让我们先进入三角形的王国吧。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笑笑和淘气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教学反思:学生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悟,效果比较好。

6、交流成功经验。

三、巩固与应用

1、第28页第1题。

2、猜三角形。

3、画三角形。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2)画一个钝角三角形;

(3)画一个锐角三角形;

(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5)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3厘米,一条直角边是4厘米;

(6)一个钝角三角形,但又是等腰三角形;

(7)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拓展:维恩图。

三角形内角和

课时:1

教学准备: 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做一回裁判。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分小组测量,比较。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2、你发现了什么?

3、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

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记得了吗?

三、巩固与应用

1、那如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两个角,就应该可以知道另一个角的大小了。第31页试一试。

2、第32页练一练1。

3、第2题。

4、实践活动。

四、总结与拓展。

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

教学反思:一开始上课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测量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接近180度。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时有误差。接下来通过撕拼、折叠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学生记忆深刻。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案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3页“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本课是在对三角形直观和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归纳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两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并能用这一特性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探索三角形图形特征和相关结论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流程:

流程1:由路线图抽象出三角形,揭示课题

流程2:组织小组活动

流程3:研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流程4: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流程5:揭示结论

流程6: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流程7:挑战三星级题

流程8:挑战五星级题

流程9: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流程10:全课总结

第一段:呈现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流程1:由路线图抽象出三角形,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张地形图。看: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一个什么图形?对,有两条路线,这几个地点和路线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

师:三角形是同学们以前初步认识过的一种图形,它里面还藏着很多学问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块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第二段: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流程2:组织小组活动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小棒,如果从中任意选三根,一定能首尾相连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先动手围一围,再在小组里交流。请注意小组活动的要求:(1)从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2)记录每次使用的小棒的长度。(3)摆一摆,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中。(学生活动)

流程3: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同学们,实验是不是出现了两种结果: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有的能够围成三角形。先来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选10cm、5cm、4cm这三根小棒,其中5cm、4cm的两根小棒无论怎样摆总有缺口,不能围成三角形;选10cm、6cm、4cm的三根小棒,其中的两根小棒都摆成一条线段了,就是围不成三角形。

流程4: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三条边每次分别选用了哪三根小棒?用10cm、6cm、5cm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用6cm、5cm、4cm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流程5:揭示结论

师:比较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观察,交流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长度分别用字母a、b、c表示,那么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b﹥c   ;   a+c﹥b  ;   b+c﹥a。大家想想,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对啊,这也就是说:“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第三边”,是相对于已经确定的任意两条边而言所余下的一条边;“任意”是指三边可以随便组合,结果都是如此。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交流一下,能用上述的结论说明,为什么这两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活动)

师:这组中5cm+4cm<10cm,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第二组中6cm+4cm=10cm,两根小棒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所以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就是说,“大于”是排除了小于和等于的;在三根小棒中,如果有两根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三段: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流程6: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知道了“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个结论,判断几组线段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学生活动)

师:第一组中上面两条线段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后面两组,任意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都能围成三角形。

师:三条线段要能围成三角形,必须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刚才我们格外小心,后面两组线段都列出了三个式子才下结论。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的长度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请大家思考。(学生活动)

师:其实只要比较较短的两条线段长度的和,与第三条最长的线段的大小关系,就可以了:如果较短的两条线段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最长的线段,那么就能围成三角形;否则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吗?那就再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刚才的三组线段,看看结果是不是一样,但过程是不是更简洁呢?

流程7:挑战三星级题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星级题:一道三星级,一道五星级。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难题?这是一道三星级题: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首尾相连地摆成一个三角形?4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首尾相连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其中2根小棒可以摆成三角形的一条边)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算一算,再通过摆一摆来验证你的结论。(学生活动)

师:三根小棒同样长,那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一定大于第三根的长度,能围成三角形。把4根小棒中的两根摆成三角形的一条边,它的长度等于其它两边长度的和,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流程8:挑战五星级题

师:请看五星级题。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小棒,如果要摆成一个三角形,第三条边选用小棒的长度范围应是什么?先想一想,再根据你的答案摆一摆进行比较、验证。(学生活动)

师:所选小棒的长度应该在已经知道的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与差之间,大于3厘米,小于7厘米。

流程9: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师:同学们都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在生活中能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吗?请看这张地形图,从学校到少年宫走哪一条路近些,为什么?(学生活动)

师: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地点和两路线看成一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样走要近些。用我们以前学的线段的知识,也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从学校直接到少年宫要近些。

第四段:全课总结

流程10: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和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我想同学们今天一定体会到了探索发现的乐趣。我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掌握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探索更多的知识奥秘。

备   注 :

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要让学生尽量多动手操作,思考中要突出任意组合,以强调充分必要性;同时,在表达否定判断中,要注意二与一长度比较是小于和等于的两种情形中,不应说成两边与第三边。因为边是相对于三角形的形而言的,不能成形,就只能说成线段。这是很容易造成的教学口误,要有意识地避免。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将三角形组合拼贴成各种图形,并添画成各种物体。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巩固复习三角形的特征。和使用浆糊的方法。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三角形每组若干;浆糊每组一盘;棉签每组若干支;水彩笔,图画纸人手一份。教师作品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一个拟人大三角形,引导幼儿想象三角型的特点,像什么。幼儿边说,教师边用三角形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并进行添画。让幼儿感受图形的变化。引起幼儿对拼贴画的兴趣。

2、欣赏教师用三角形拼贴的作品。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幼儿发现可以使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多片三角形进行拼贴。并通过添画是画面更生动。

3、介绍材料。重点在三角形的颜色大小。

4、请小朋友们进行活动,重点讲解示范抹奖糊,贴三角形的方法(让幼儿先想一想要拼贴什么。再进行操作。)

5、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可将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进行组合添画。

6、展示幼儿作品。可请个别幼儿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适当的提出建议。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篇6

《三角形》一章第一节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昨晚学生进行了预习,这节课是在提问概念和做题中完成的。课本上三角形线段间的关系是这样说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在基训上出现了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范围,这样需要补充“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知识。

后面我又补充了几道关于应用的题目,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今天因状态不佳课堂效果并不很好。今天又阅完了上章的测试题,十班的学生和九班学生有较大差距,下午杨冬和高丹又给我送来了英语的测试成绩,我看了大吃一惊,有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成绩竟然不及格,英语老师因家中有事,可能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但变化幅度如此之大让人难以接受。我把那十几位同学叫出教室外一一谈了谈,学生的学习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今天比较累,如果批评学生可能话会说重了,静下心来,气生不得。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提高课堂的效率。今天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参与程度统计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每天上课举手发言情况做好纪录,不知效果如何,能否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拭目以待。

推荐访问:角形 教学设计 教案 三角形教案详案 三角形教学活动设计 三角形教案教材分析 三角形优秀教案 三角形课程教案 三角形的教学方案 三角形的教案怎么写 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