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1-13 15: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1  这几天,我在网是搜索了范谊老师的论文《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把这篇论文下载后我仔细阅读,认真学习,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论文中分析了我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精选推荐】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1

  这几天,我在网是搜索了范谊老师的论文《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把这篇论文下载后我仔细阅读,认真学习,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论文中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信息道德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任务和要求,指出了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途径,为现阶段的信息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中小学信息道德培养的现状

  今天,学生在手机、*板、电脑上可以随时上网了。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庞杂甚至混乱的信息和资源,真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由于网络具有全球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共享,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冲突,改变着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低,一旦缺乏指导,很容易迷失自我。各种信息道德问题由此逐渐暴露出来,如频繁地刷视频,醉心于交友聊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黄色网页,甚至信谣传谣,颓废消沉,厌学逃学等。不少案件在青少年阶段就有萌芽的迹象,如机房设备损坏、零件失窃,同学机上作业被删改,网上侵权、抄袭,非法为计算机设置口令,改变计算机的使用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互联网络一度成为中学生道德问题的罪魁祸首,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进行学生信息道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学校是我们开展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加强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学生信息道德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任务和要求

  信息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1.负责任地使用公共计算机、校园网

  负责任地使用公共计算机、校园网是爱护公共财物的行为之一,是一个人基本的品德要求。确立信息安全意识,不随意拿走或拆卸网设施,自觉抵制“黑客”行为,从小养成正确使用好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设施,保证信息畅通的习惯,并勇于揭发损坏公共财物的人和事。

  2.尊重他人的正当权益

  在信息技术产业,尊重他人的正当权益是一条很重要的规则。许许多多的信息犯罪,尤其是网上信息犯罪,就是一种无视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初中信息道德教育应要求学生使用正版软件,不删改、不抄袭别人的作业,认识到这是一种尊重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的体现。

  3.抵制虚假和有害的信息

  青少年往往认为网上说的就是事实,很容易被误导,所以教师应以具体事例说明网上信息可信度较低这一特点,尤其是来历不明的信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对网上的信息作理性分析。同时,为弄清一些网上信息的真假,可将其与其他媒体的信息相互印证;或是向老师、父母请教,和同学讨论,通过多方判别,加以明确,从中提高鉴别能力。

  4.严格管理学生使用手机

  要深刻把握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致使中小学生越来越普遍使用手机进行资料查阅、作业解答、人际交往和沟通联系。但由于手机的娱乐功能和交际功能越来越丰富,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交友聊天,导致学习不专心、视力下降以及亲子关系紧张,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各级学校和教师要切实加强学生手机规范管理,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学校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要严格监督管理。

  三、中小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家庭教育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校沟通,共同管理,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使用计算机、手机和网络。

  1.双向互动,有机渗透

  就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言,形象思维仍占相当份量。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时切忌喊口号式的空洞说教,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现代德育强*育者、受教育者民主、*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双方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双向影响,共同进步。

  2.做好表率,导堵结合

  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的引导、熏陶,所以教师应起好表率作用。中小学网络知识的学习宜选取过滤软件辅助或在模拟因特网的环境下开展。这是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特点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通过教师的把关、筛选,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同时,选取一些既有益身心,又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音像资料、网站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正道上奔驰。

  3.防微杜渐,以立为本

  大多数信息犯罪者,尤其是青少年信息犯罪者在开始时,都是抱着一种“好玩”的心态去非法使用信息的,所以,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力度,加强青少年的信息道德教育。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只有以立为本,充分发挥道德的教育、矫正、重塑功能,才能引导中小学生从根本上抵御各种消极不良甚至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风气的侵蚀和毒害。教师要根据实际、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使学生自觉完成“知法——--守法——护法”的过程。

  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各级学校开展相应的信息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2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信息技术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信息化课改教学中,教师们的信息化素养不断提升,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中,对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道德也提出了要求。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信息道德以其巨大的约束力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习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道德素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远离网络中的不适内容,学会鉴别信息,真正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丰富学习内容。

  信息道德功能的发挥也是多方面的,它引导人们对自己信息行为的认识,启示人们科学地洞察和认识信息时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信息行为,设计自己的信息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合理的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环境的支持,结合信息素养的概念及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体系,在几年来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各地学校有针对性地在各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一些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明确目的,正确对待网络的娱乐功能。

  计算机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也是一种娱乐工具。中学生应该合理使用互联网,用于学习,提高效率。

  培养信息辨别能力。

  知识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通过互联网,孩子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更为重要。

  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要严格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做有素质的网络使用者。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应对自己的信息化道德进行自我审视,努力提高信息化素养,用现代化工具助力学习。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因而,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和应用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接到学校部署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学习任务,故而倍加珍惜这次研修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丰。在教学中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体会到: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我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多渠道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些,但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扩展阅读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扩展1)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学习心得3篇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学习心得1

  网络安全的意识很重要,谈到网络安全,让我们无奈的是很多人认为这是计算机网络专业人员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网络安全的意识,这点对于涉密单位人员来说尤其重要。设备安全—很多技术是我们想不到的小心木马、网页安全、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网络安全涉及到使用网络的每一个人。对个人来说,要保证自己安全上网,每个人都得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我想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电脑要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要及时升级,如果电脑上网则设侕为自动升级。并且养成经常性安全扫描电脑;

  2)及时更新windows补丁;

  3) 在确保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做好GHOST备份,防止碰到顽固病毒时能及时恢复系统;

  4)网友用QQ等发给的网站和程序,不要轻易去点击和执行;

  5)不浏览不安全的网页;

  6)共享文件要及时关闭共享,在单位经常会在工作组计算机中看到别人共享的东西;

  7) 不熟悉的邮件不浏览;

  8)U盘杀毒后再去打开;

  《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主要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技术进行阐释与探讨,内容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概述、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硬件教学资源管理、软件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集成环境的管理、项目管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评价与管理技术等。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一、两种建构主义

  1、个体建构主义

  个体建构主义与认知学习理论有很大的连续性,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得到了一定调整或改组。如,探究式学习就是个体建构主义的观点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

  2、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有关的知识。学习不仅是个体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而且需要学习者进行合作互助。

  因此社会建构主义更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二、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深化,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另外,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个体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而建构,还需要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是自己的理解。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

  3、教学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三、应用

  1、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换言之,探索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解的学习方式。

  2、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学生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支架。

  3、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改,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扩展2)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习心得3篇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习心得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一、以讲故事入趣进行好书推荐,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做事全凭兴趣,自行阅读的能力又弱。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很重要的开端。结合教学实践发现,中年级学生虽然活泼好动,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他们安静下来,那就是小学生最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教育的智慧不是汲取,而是点燃。我们利用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作为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火花,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精心准备,为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二、营造书香教室,吸引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当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起来以后,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兴趣就会慢慢消退。*时有机会就给学生讲名人从小喜欢读书的小故事,从一句句名言,一个个故事,一本本书籍,形成了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力求吸引学生们乐于读书,勤于读书。这样营造了学生生活的一个书香的班级。通过书香班级环境的潜移默化,慢慢地影响学生内心渴求读书的兴趣。在书香的教室里,学生既是读书小会员,又是负责管理、组织活动的小主人。学生可以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读书的兴趣也就日益浓厚了。

  三、促成亲子阅读,稳定课外阅读兴趣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出什么样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因此我们*时重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积极倡导亲子阅读,通过家长的共同配合,从校内到校外学生的阅读得到支持,取得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把好关,孩子时时处处置身于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中,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充满着色彩斑斓童话色彩的书海中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而言,兴趣是基础,是前提,是动力。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习心得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求每个学生要多读好书,才能使人明智,增长见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培养阅读兴趣。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培养兴趣应该说是最重要的。有专家认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同时,应强调家庭阅读氛围的重要性,要提倡快乐阅读,要将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地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

  (二)、教给阅读方法。

  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读后感、日记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等。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举办“校园故事节”、“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三)、养成阅读习惯。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创造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行为动机和需要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须的东西。

  在阅读过程中要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完成,而不是走走形式,还要经常性的和同学们交换读物,以增加阅读量。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阅读效果。如:写读后感;指名读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把自己最拿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形式多样、气愤活跃的检查活动让学生趣味盎然,从而较好地把学生完成作业的意愿,维护自己威信的自尊心等行为动机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学生由于感到阅读有成效,从而使他们意识到是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

  (四)、选择阅读内容。

  阅读是个人的事情。对于我们*而言,有人喜爱小说,有人喜爱散文,有人喜爱诗歌,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志趣爱好、修养层次不尽相同,对书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钟情、迷恋也好,专注、偏爱也罢,都表现了读者对某一类书的喜爱程度。惟有喜欢,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惟有喜欢,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对于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有责任在读物的选择上,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习心得3

  xxxx年4月17日下午,学校组织全镇教师学习《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由吴玉金老师主讲。通过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一个人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将受益一生。现在,我们也都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多读一些书。但是,学生如果对读书没有兴趣,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自己谈谈的一点体会:

  一、优化阅读环境、敲响读书之门

  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

  二、名人故事、榜样激励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的学者等,无不是从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

  三、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掌握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儿童体验成功。

  四、营造阅读氛围,拓宽阅读面

  首先让孩子拥有“小小的书城”。倡议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同学、亲友家里有儿童读物,可借阅;倡议“捐出一本书,献出一份爱”,班级里配备“爱心书柜”并充实图书,书本均注上小主人姓名。其次提供阅读成果展示舞台。每天早读课利用10分钟,在同学们面前或讲故事、背诗文。

  五、加强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阅读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

  总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读书的兴趣也必然在读书的实践中形成。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学生,长此以往,相信一定能够培养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扩展3)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活动方案3篇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活动方案1

  一、指导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许多的小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促进小学生能健康的成长。

  二、培养目标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来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形成正确的网络认识观,增强网络辨别能力。

  三、培养主题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四、培养对象

  学生

  五、活动措施

  1.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等形式向学生宣讲信息道德的发展史。

  2.开展“遵守信息道德、文明使用网络”主题班会。选择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

  3.动员学生做“我是班级信息道德宣讲员”,自觉维护网络安全。

  4 .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与学校携手对学生进行有效监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活动方案2

  一、指导思想

  信息道德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通过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互联网管理、使用及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倡导文明上网,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活动安排

  1.广泛深入开展宣传。班级各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周会升旗、道法课、信息课及黑板报,班队会等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努力营造健康网络信息环境。计算机要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确保建设绿色校园网络环境。密切社区、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手机短信(家校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争取社会、家庭的广泛支持,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3.切实加强信息法制和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信息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将网络信息法制教育、网络信息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内容之中,制定工作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活动。

  4.突出重点。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让学生形成对网络信息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道德判断能力,自觉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5.注重总结,形成班级管理长效机制。及时对班级此次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注意树立典型,以典型促发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并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班级长效机制。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1.积极开展“文明网上行”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形成正确的网络认识.观,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对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严加抨击。

  2.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全面开展网络法制教育。通过讲座、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警钟,引起学生的警醒,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

  3.开展“文明上网”网络征文等活动,依托吸引力强、参与性高的文娱和益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4.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倡导家长对孩子上网进行合理引导和约束。

  培养学生信息道德首先要做好示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正确使用网络开展学习与工作,引导学生注重个人隐私的注意事项、合理有效地使用互联网、知晓网络游戏的利与弊、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等.通过日常教学、主题班会、板书广播、案例教学、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常规教学,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扩展4)

——信息安全学习心得3篇

信息安全学习心得1

  4月24日,学校安排我到北京步同信息培训基地进行学习。本次学习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增进中心举行,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仅仅为期5天,但是我收获颇丰,这次实训,让我对网络工程及信息安全有了更深的理解,并通过考核获得了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师资历。对本次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1.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本次培训主要任务是学会散布式网络的设计与利用,网络互连技术,和网络利用中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1步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老师通过沟通了解,有针对性的教我们1些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培训进程中,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实际应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让我们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2.内容丰富,案例真实且实用。

  张晓峰老师从中石化、中海油、核电、*信息中心等真实案例动身,对信息安全从合规化建设入手到影响信息安全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解析。同时,张老师利用NetMeeting展现和WINDOWS20xx虚拟环境进行学员间的攻防演练的授课情势也得到了学员的认可。

  3.培训具有生产实用价值。

  信息安全培训是本钱最低、最有效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的、效果最快最显著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通过本次CISP培训,使我对工作中的信息安全全部领域有所了解,对产后学校信息安全的布置和设置有的放矢,能够减少没必要要的.投入浪费并对网络的良好运行起到应有的作用。

  谈到心得,就不能不提学校订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获得了公认的成效。学校也非常重视对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进修的机会,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学到的东西充实到工作实践中去,指点工作使培训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信息安全学习心得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但是,信息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它为银行经营管理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如同瘟疫般的计算机病毒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的恶意代码的广泛传播,涉及到计算机的犯罪案件迅速增长,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鉴于此,对于初入建行的我们而言,学好银行信息安全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下午,个金部的周经理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一些有关银行的信息安全知识,并介绍了建行的邮件都办公系统的使用方法,周经理的讲授深入浅出,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建行员工在信息安全方面应该掌握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通过下午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常犯的信息安全方面的错误,比如:开着电脑离开,就像离开家却忘记关灯那样;轻易相信来自陌生人的邮件,好奇打开邮件附件;使用容易猜测的口令,或者根本不设口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报告安全事件等等。也知道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在信息安全方面该如何要求自己:

  1。建立对信息安全的敏感意识和正确认识

  2。清楚可能面临的威胁和风险

  3。遵守各项安全策略和制度

  4。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信息安全对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出现一点问题,不仅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还会对人民的财产造成威胁。因此,作为金融机构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系统。而对于我们建行员工而言,必须学好银行信息安全知识,能正确识别相关风险并及时报告,防微杜渐,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安全水*。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扩展5)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3篇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1

  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对于初中地理新课改有了些许心得和体会,也发现了新课改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材的改变与教辅材料的落后

  (一)教材的改变

  今年初一地理教材与往年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取消了课本中对于重点内容的总结

  新教材中已经取消了旧版本中各个章节重点内容的文字表述。在旧教材中,较易把握,而在新教材中,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

  这个改变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尝试,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自主学习去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学生不论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课堂的领悟能力、学习基础来看都无法达到新教材设计的初衷,再加之高一地理的学科地位,这种改变反而加重了教师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负担。

  2、取消了一些基本知识的铺垫

  在旧教材中,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文都会对本单元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学习,再引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简而难,例如:旧教材《世界的海陆分布》中的比较。新教材中则取消了这些基础知识的铺垫,这种内容上难度的突然增加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学习这么抽象的内容,他们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充旧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和学生课堂的学习量。

  3、案例、活动的增加

  相对于旧教材而言,案例和活动的大量添加则是一个创新之处。新教材更加注重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另外,个别活动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有些问法太简单。

  (二)练习与课改的不同步

  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都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措施,这次进行的新课改对于教材的改变只能说差强人意,但是练习和配套的地理图册则没有任何的改变。其中所采用到的图片、例题可以说和往年没有不同,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问法还是老一套。因此,没有一套与新课改相匹配的习题,使得教师在课后的知识巩固手段上更加捉襟见肘。

  二、教学评价机制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而新课改则

  改变了这种模式。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评定引入了大学的学分模式,除了以卷面测试来评定学生外,还加入了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努力程度)、*时作业(完成质量)、探究活动、*时测试(进步程度)等确定分数,最终由学习过程评价和模块考试两者分数之和来确定学分。

  应该说,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也就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相对于以前的传统评价模式更科学、更全面;而且学分制的提出,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今年是海南省再次实行新课改的第一年,各个学校都在实施和探索中,但是每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指挥棒,那就是初中地理会考。只有初中地理会考的改革,才能很好的*学生和一线教师,才能更好的执行新课改,在会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之下,新课改也是很难进行下去。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基本上课堂属于满堂灌。而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更强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逐步启发,结合课本案例,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

  其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很高:

  1、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

  2、要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广、渠道多。

  而从实际情况看,能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也许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

  以上是我对于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初中地理新课改的一些想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不妥之处,请指正!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2

  这次外出学习机会,不仅仅使我们受益匪浅,而且更重要的是感慨万千。此次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全面、具体,针对性强、效果突出、明显。地理组的成员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期间,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做到真正的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感到收获很大,感触颇深。总结为以下几点感悟:

  一、热情好客

  我们去学习的学校隶属于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座落于风光旖旎的杭州西湖名胜风景区内,是杭城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之一。学校由丰子恺、潘天寿等著名教育家、美术家创办于1947年,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前身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大附中的初中部,2000年杭州市初高中分离后成为西湖区直属中学。2002年学校接收了新建的西溪校区。我们所参观学校的学校便是西溪校区。为了迎接我们参观相互学习交流,由该分校一把手全程陪同,真正感受到如同见到亲人似的热情洋溢,耐心周到。

  二、理念系统的建构

  外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差距,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这次交流活动,我们收获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使受教育者如入健康艺术之乡,眼睛所看到的,受到熏陶,从始至终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杭州十五中的校训、校徽、校歌;校园内雕塑、各种提示牌;校园绿化地带;宣传栏、阅报栏、图书架;教学与研究宣传栏;信息广告栏和光荣榜;思想政治宣传栏;校务公开宣传栏;团队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报刊信息宣传栏;座右铭、每日格言、杭十五中师生道德三字经等;围墙上的大型壁画等。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协调和谐;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道路*坦整洁;校园内电线、电话线等各种管线统一规划,合理铺设,确保安全美观;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精神文化建设:

  杭州十五中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突出“品味”、“高内涵”。

  该校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电视台、广播站、文学社;美术俱乐部、摄影协会;体育俱乐部、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音乐俱乐部、合唱团、舞蹈队等。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民主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等);教工之家等;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除此之外,开展以“浙大”名人来命名“班名”的活动,如:经亨颐班、潘天寿班、竺可桢班、卢家锡班等。举办与“浙大”相关的班级活动,如“走进浙大名人主题班会”、“感悟浙大名人征文活动”等。

  特色文化活动的参与方法:尊重师生自由选择。根据项目特色,让师生自愿报名挑选,学校作好选择指导,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发展的目的。树立品牌意识。校园文化建设各项目的名称均由其成员参与取名,择优命名,充分展示成员的聪明才智。名称要求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文化品位,让取名活动也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让师生自己设计项目特色标志,体味项目文化内涵。

  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成果展示: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的成果展示通过6个*台来实现:校园展示*台,学校将定期开展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校外展示*台,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资料展示*台,学校将通过资料信息中心对特色活动整体策划,通过录相、光盘、书面材料实物等组成特色系列资料;素质展示*台,通过特色活动,形*人有爱好,个个有发展,使师生个体素质得到提升;交流展示*台,开展与友好学校和有关组织的交流活动;氛围展示*台,通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网络展示*台,通过校园网展示杭州十五中的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3、制度文化:

  杭十五中教育教学理念为“双负责”即“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双负责”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建设目标——让学生学会负责,学会做人。杭州十五中,讲整个德育核心归纳为人格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扩展6)

——道德经学习心得 (菁华20篇)

道德经学习心得1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可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所以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奈何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学习心得2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仅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很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进取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很多。

道德经学习心得3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老子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

  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我觉得确应如此。“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谦虚谨慎。不但要乐于助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恪尽职守,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全新全意为病人服务当中去。老子教诲我们不争,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听天由命,他是在教导我们不要去争权夺利,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该如水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用最谦卑的姿态去呈现水的柔韧与谦和,去呈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厚德才能载物,我们只有用涓涓细流般无声无息的关爱去滋润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病人,我们才能完成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完美的篇章。

  总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

  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学习心得4

  《道德经》在*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道德经学习心得5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的范围。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学习心得6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老子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

  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我觉得确应如此。“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谦虚谨慎。不但要乐于助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恪尽职守,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全新全意为病人服务当中去。老子教诲我们不争,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听天由命,他是在教导我们不要去争权夺利,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该如水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用最谦卑的姿态去呈现水的柔韧与谦和,去呈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厚德才能载物,我们只有用涓涓细流般无声无息的关爱去滋润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病人,我们才能完成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完美的篇章。

  总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

  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学习心得7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xx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单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道德经学习心得8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的范围。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学习心得9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仅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很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进取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很多。

道德经学习心得10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每通读一遍《道德经》,对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一些,以此去认识事物,以此去指导行动,也算是一个独特的角度,看似消极无为,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积极效果。

  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成,对立统一,而且这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任何一面发展到极致,心得体会便会呈现出对立面的样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只有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才能保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状态,那么如何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呢?

  大者为下之道。凡是强大的事或人处下无损而且有益于其强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知足常足之道。天道是*衡的,不会允许物极不反、亢龙无悔的状态。“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学习心得11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斓厣,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可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所以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奈何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学习心得12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道德经》第二章,“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老子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

  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我觉得确应如此。“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谦虚谨慎。不但要乐于助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恪尽职守,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全新全意为病人服务当中去。老子教诲我们不争,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听天由命,他是在教导我们不要去争权夺利,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该如水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用最谦卑的姿态去呈现水的柔韧与谦和,去呈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厚德才能载物,我们只有用涓涓细流般无声无息的关爱去滋润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病人,我们才能完成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完美的篇章。

  总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

  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学习心得13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每通读一遍《道德经》,对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一些,以此去认识事物,以此去指导行动,也算是一个独特的.角度,看似消极无为,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积极效果。

  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成,对立统一,而且这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任何一面发展到极致,便会呈现出对立面的样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只有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才能保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状态,那么如何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呢?

  大者为下之道。凡是强大的事或人处下无损而且有益于其强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知足常足之道。天道是*衡的,不会允许物极不反、亢龙无悔的状态。“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学习心得14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xx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单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道德经学习心得15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哲学。在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必须的作用。

道德经学习心得16

  《道德经》在*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道德经学习心得17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学习心得18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必须的作用。

道德经学习心得19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可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所以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奈何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学习心得20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xx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单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推荐访问:初探 学习心得 道德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3篇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学习心得1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