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金色花教案设计(一等奖)集合3篇

时间:2022-04-13 11:30:01 来源:网友投稿

金色是一种材质色,一种略深的黄色,是指表面极光滑(镜面)并呈现金属质感的黄色物体的视觉效果。带有光泽,是金属金的颜色。金色象征着高贵、光荣、华贵和辉煌。金色可以象征着闪耀、光辉、光明的代表,所以通常用金色制作衣服。在许多国家,因为黄金的颜色是,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色花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金色花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 金色花教案设计(一等奖)

《丑小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三大教学内容:情节、人物、主题,解读高贵之内涵。

2.三大关键词:逃亡、驱逐、追梦,感知丑小鸭涅槃之美。

3.三次诵读,演绎童话简洁、重叠、魔法元素之美。

【序幕】高贵与美丽
为了傲视天际,雏鹰被折断翅膀,推下悬崖,终于锻造出一双钢翼。

为了体面死亡,苍鹰用尽全部力量,直冲云霄,最后坠入大海深渊。

生,如夏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高贵,是灵魂的高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丑小鸭》的世界,寻找美丽高贵的人生密码——

【第一篇章】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艰难的逃亡之旅
(我的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它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着追求的曲折。——安徒生)

问:丑小鸭的逃亡旅程有哪几站?

1.学生跳读文章,思考问题。

2.师生共同交流。

鸡鸭场 逃 沼泽地 跑 农家屋 走 广大的世界(水里、花园)
(1)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慌张)

(2)于是他急忙跑出这块沼泽地,拼命地跑,向田野跑去,向牧场跑去。(惊恐)

(3)于是小鸭就走了。(从容)

(教师总结:以前是慌张而逃,如今是平静而走。此一走,走得意义非凡,为后文丑小鸭的化茧成蝶埋下深刻一笔。丑小鸭的旅程,因为上路,而变得精彩。只有上路,才能找到生命的出口!)

(设计意图:梳理故事情节,重现旅程之漫长。品读丑小鸭由逃、跑到走的心路历程,体现旅程对丑小鸭蜕变的非凡意义,呈现童话线条流畅之美)

【第二篇章】:从一声呵斥到一次规劝——如浪的驱逐之声

(我所描写的几乎全在影射自己的人生,而所有登场的人物,也都是我人生遇到的。——安徒生)
问:丑小鸭在逃亡旅程中遇到哪些人?

1.梳理人物:找出丑小鸭遇到的一些人。

家人(鸡、鸭、妈妈)——外人(野鸭、公雁、猎狗)——貌似朋友(猫、鸡)
2.寻读课文:找出这些人物的语言。

(1)兄弟姊妹说:“你这个丑妖怪,但愿猫儿把你抓去才好!”

(2)妈妈也说:“我希望你走远些!”

(家人:极尽鄙弃之势)

(3)野鸭们说:“你真是丑得厉害!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人结婚,这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4)公雁说:“听着,朋友,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你是那么丑,可以在她们那儿碰碰你的运气!”

(外人:极尽嘲讽之能)

(5)母鸡说:“你能够生蛋吗?那么就请你不要发表意见。”

(6)雄猫说:“你能拱起背,发出咪咪的叫声和迸出火花吗? 那么,当聪明人在讲话的时候,你就没有发表意见的必要!”

(7)他们说:孩子,你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对于你现在所得到的照顾,你应该感谢上帝才是。你现在到一个温暖的屋子里来,有了一些朋友,而且还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的东西,不是吗?”

(伪友人:极尽规劝之意)

3.角色扮演:体会丑小鸭的心理和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
(教师总结:丑小鸭在如浪的驱逐声中,终于看到微弱的温暖,但他选择了坚定而从容地出走。听从内心的呼唤,不苟且于眼前的温暖,这是丑小鸭无与伦比的高贵!)
(设计意图:用角色扮演,来展现丑小鸭在众人驱逐声中的生存状态,体现人物苦难之厚重,并呈现童话重叠反复之美。)

【第三篇章】:从一只鸭到一只天鹅——痛苦的涅槃之美
(我这一辈子是一个美好而曲折的童话故事,既幸运又坎坷。——安徒生)
问:丑小鸭如何成功涅槃?

1.用一种羡慕,读出美丽。——你看到了什么?

一天晚上,当美丽的太阳正在落下去的时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小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东西。他们白得发亮,脖颈又长又柔软。这就是天鹅。他们发出一种奇异的叫声,展开他们美丽的长翅膀,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飞向不结冰的湖泊。

2.用一种呼唤,读出渴望。——你读出了什么?
(齐读)我要飞向他们!飞向他们!飞向他们!
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女合)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
因为我是这样丑,
居然敢接近他们。
(齐声读)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
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
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
和在冬天受苦
要好得多!
(齐读)我要飞向他们!飞向他们!飞向他们!
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3.用一种坚定,读出哲理。——你悟出了什么?
(1)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2)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3)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第2篇: 金色花教案设计(一等奖)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评论(0)  学时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评论(0)  学时难点
  体会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冬季,大家会马上想到怎样的画面呢?”
  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活动2课文解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
  济南 澄清 贮蓄 水藻 发髻 镶嵌
  3.指名读课文,随即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那些景物?
  明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还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稍作点拨引导。)
  小结: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
  五、齐诵全文,再次品味。
  (设计意图: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物的能力。)
  4.2 第二学时 评论(0)  教学目标 评论(0)  学时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评论(0)  学时难点
  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活动 活动1文章解析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这篇课文的朗诵方法,了解了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品位、体悟“济南的冬天”。
  二、赏析课文
  “济南的冬天”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1.阳光下山景图。(第二自然段)
  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2.雪后初晴图。(第三自然段)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3.城外小水墨画。(第四自然段)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4.空灵水晶图(第五自然段)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三、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老舍先生住惯了多风的北京,并刚由多雾的伦敦归来,因而对济南的冬天的温晴感受特别深切。你到某一个新的地方,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感受?
  请你谈谈你的感受,并写下来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课文中老舍给我们描绘了阳光下小山、小雪后的小山、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绿水四幅济南冬景图。请同学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每人自选一段绘一幅画。(课下完成)
  五、朗读全文,再次体味。
  今天我们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一同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无限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努力做好这方面,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
  12 济南的冬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2 济南的冬天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学时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学时难点
  体会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冬季,大家会马上想到怎样的画面呢?”
  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活动2课文解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
  济南 澄清 贮蓄 水藻 发髻 镶嵌
  3.指名读课文,随即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那些景物?
  明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还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稍作点拨引导。)
  小结: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
  五、齐诵全文,再次品味。
  (设计意图: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物的能力。)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
  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
  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教师解读: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题。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家乡的美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篇二

  
  1、 知识目标:
  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3、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朗读、品读课文,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发现并感悟济南冬天的美。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两课时
  
  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学生回答:秋)不错,那么我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啊(四个,春夏秋冬),很好,为了让大家更能深刻的体会大自然的四个季节,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幻灯片放映春夏秋冬四季的照片)这些照片漂亮吗(漂亮)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啊(学生举手发言)
  不错,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老舍先生曾经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他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他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二、解题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著有散文《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等。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吧。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音频播放:
  (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注音释义:
  
  镶(xiāng)
  响晴(xiǎng qíng)
  温晴(wēn qíng)
  安适(ān shì)
  肌肤(jī fū)
  秀气(xiù qi)
  绿萍(lù píng)
  水藻(shuǐ zǎo)
  贮蓄(zhù xù)
  澄清(chéng qīng)
  空灵(kòng líng)
  水墨画(shuǐ mò huà)
  蓝汪汪(lán wāng wāng)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舒适.
  肌肤:皮肤.
  秀气:文雅;斯文.
  绿萍:一种植物.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
  贮蓄:积;存.
  澄清:水清澈明净.
  空灵:灵活而捉摸不透.
  水墨画:用墨汁画的画.
  蓝汪汪:形容很蓝.
  3、学生朗读
  让同学们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初读课文,挑选几位同学给大家做个示范,分别朗读文章的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
  五、疏通文意,赏析全文
  1、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全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2、板书:
  济南的冬天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2)景物: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 绿、清、亮
  3、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4、作业布置:
  (1)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下一堂课准备听写。
  (3)每人回去搜集描写冬天的语句至少一则,古诗词至少三句以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布置了复习生字词的作业,大家有没有好好复习啊好了,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黑板上听写。)
  复习旧课生字词,让学生加强对字词的学习。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质疑探究:
  (1)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3)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了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4)文中是用哪些修辞手法来雪后的山景的
  
  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来比喻雪色。
  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出了雪动人的雪态。
  (5)第五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 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讨论归纳:
  (1)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①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一连串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安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③从人们有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了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了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愧 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三、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然后大家一起来寻找以下的美,在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美的句子,并画出来:
  修辞运用之美
  俯瞰仰视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景物映衬之美
  
  1、修辞运用之美:
  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
  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
  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2、俯瞰仰视之美:
  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
  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
  3、动静结合之美:
  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
  4、景物映衬之美:
  (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

第3篇: 金色花教案设计(一等奖)

祝福教案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因为小说是通过安排情节、设置环境、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

昨天我们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大家,“祝福”是什么意思? ——“祝福”字面的意思是:祝人平安幸福。

小说中的“祝福”具体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为的是“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那么鲁迅的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命名为《祝福》呢?

——“祝福”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个典型环境。

二、赏析典型环境

1、请同学们齐读小说第2自然段中有关“祝福”景象描写的句子。

2、请同学们找一找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

——男人祭祀、祈福,女人劳作

3、在“祝福”中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鲁镇是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祥林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么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三、品析祥林嫂的形象

1、小说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地方有三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把它找出来。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为什么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

——死了当家人,是个寡妇。

3、她是怎么来到鲁镇的?——逃出来的

4、为什么要逃出来?

——不想再嫁。

5、为什么不想再嫁?

——因为按封建礼教要求,女人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一个女人如果再嫁就不是人了。她的逃婚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第一次抗争。然而这次抗争失败了,她被她婆婆抢了回去,卖给

了贺老六。

6、我们再看再到鲁镇的祥林嫂是什么样子?和初到鲁镇时有什么不同?

——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7、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初到,死了当家人;再到,死了第二任丈夫,更是因为死了儿子。

8、那么对祥林嫂来说,死了儿子意味着什么?

——儿子没了,她就没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她走投无路,只好投奔老雇主

这就是封建礼教“夫在从夫,夫亡从子”的信条,正是这样的信条把祥林嫂逼得走投无路了。

9、下面我们再来看临死之前的祥林嫂,这个时候她的外貌和之前已然完全不同,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乞丐是何等模......

样?——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10、为什么她的竹竿下端是裂的,破碗,还是空的?

竹竿裂:时间长了,走的路多了,乞讨艰难;破碗还空:她连一只完整的讨饭的碗都找不到,这个碗还是空的,说明她沦为乞丐之后已经乞讨无门,面临绝境,死路一条。

所以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的精神已经彻底崩溃,分明已经是一个活死人了。

11、两次丧夫,最后又失子都没有将她击垮,那么是什么事情让她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不让她参加祭祀活动。

不让她参加祭祀就等于剥夺了她像鲁镇其他普通女人一样参与准备祝福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她的尊严,甚而剥夺了她存在的价值。

12、什么样的人不能参加祭祀

——嫁了二夫,没守贞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人。

祥林嫂为了重获参加祭祀的资格,她做了什么努力?

——用自己全部的身价捐了门槛。

小说中说,捐了门槛,就“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然而,她这一次的抗争又失败了,她不但生的权利完全被剥夺了,就连在死后魂灵安宁的权利也已经荡然无存。

四、课堂小结,提炼主旨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抗争,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做一个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普通女人。但是她那卑微的生命、无助的灵魂最终还是被封建礼教一点一点地、无情地吞噬殆尽了。

同学们,祥林嫂死了,但我们的小说并没有结束,因为鲁镇的人们依然沉浸在一片祝福声中,“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同学们,这是鲁迅先生独具匠心的一笔,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何等辛辣的讽刺,何等血淋淋的控诉!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课后作业 :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并就这个问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祝福》教案

知识和能力: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分析祥林嫂之死的 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

分析祥林嫂的“变”,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变化? 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我”,四叔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作品批判性的现实意义

重点:文中的“变”与“不变”

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反复”手法

三课时

课前预习:读准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小标题—理清祥林嫂的一生不幸经历 第一课时:故事导入—“不变”的环境及习俗—三次肖像分析“变化”的祥林嫂—个人不幸经历造成的变化—周围接触的人加速了变化

第二课时:活动课,学生讨论自主赏析课文第四部分第三课时:课文写作手法总结——标题分析

也可以把全部的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三”:祥林嫂命运的三起三落,三次肖像描写,三次反抗。

也可以片段:为《祝福》中的“我”写日记

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防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知人论世 PPT

1、作者介绍

周树人,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鲁迅谈《祝福》

“喜剧”、“悲剧”、“惨剧”这种名称,也可以用到有些小说上来:比如《祝福》。祥林嫂到后来,弄得活既不成,死也死不得。如果有鬼,她将被锯开身子来;如果无鬼,将永远见不到惟一亲爱的阿毛了,悲惨到了极点。但这种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寻出来的。祥林嫂并非被害死,再嫁本非她所愿,阿毛是狼拖去的,都出于无可奈何,所以是惨剧。

4.小说集《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

三、“变”与“不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重回故乡所观察到的“变”与“不变”之处?

明确:不变的是鲁镇人及风俗习惯。见文章前两段“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就是说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透过不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没有封闭封建的鲁镇。变化的的是祥林嫂,见文章第三段“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2、再浏览课文,找出祥林嫂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明确: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C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1. 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2. 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行尸走肉。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3、为什么短短几年,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她经历了什么?

明确:丧夫——出逃——被迫改嫁——又丧夫——丧子——被歧视——沦为乞丐。

4、祥林嫂最后带着绝望和恐惧死去了,除了个人的不幸经历外,还有什么使一个活生生的人变得不复存在?她真的是穷死的吗?谁是幕后真凶?明确:首先要从死者生前接触的人入手调查。

最后目睹人——“我”。分析“我”和死者的对话。

1、祥林嫂对我的三问是什么?

明确: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2、她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理由是?

明确:她“希望其有,有希望其无”。她对死亡的态度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对死亡充满了向往,因为死亡意味着解脱和团圆;另一方面又害怕和恐惧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惩罚和被据为两半。

3、我对祥林嫂的三答是什么?

明确:“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4、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悚然,踌躇,支吾,胆怯。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由此看出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又软弱逃避的知识分子。

5、思考“我” 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明确:加速了她的死亡,但不是真凶。

接触最多的人——四叔四婶。分析与死者的对话

1.祥林嫂第一次来做工时,四叔只说了五句话。其中两次说到“然而”都省略了,你认为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

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说明四叔是一个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

《祝福》教学设计

会宁县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

汪琳

推荐访问:集合 教案设计 金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