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工作要点 >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要点总结(全文)

时间:2023-02-05 08: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要点总结(全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要点总结(全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课草原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母鸡》。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我从“热情迎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四个场景中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句子理解: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第1句直接写草原景色,第2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有:能使情与景融为一体,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由景生、情以景显的艺术效果。

第二课丁香结

1.《丁香结》是作家宗璞(pú)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 的愁怨。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 远的意境。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要像他一样,乐观、坦然、潇洒地面对。

2.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选自李商隐的《代赠》。意思是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

诗句“丁香空结雨中愁”选自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珍珠上玉钩》。意思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3.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作者从生长环境、气味、形状、颜色和象征意义等方面描写了丁香。

4. 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丁香结引发了作者“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人生思考。

“我”的理解是: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所以我们面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要像丁香一样,乐观、坦然潇洒地面对。

5.句子理解: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积雪”指白丁香。从“香气直透毫端”可以看出。“积雪”是形容丁香颜色雪白,因为真正的雪是不会有香味的。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丁香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丁香的特点:格外妩媚。雨中的丁香是一副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娇柔融合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1.《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月夜下,诗人舟伯暮宿时所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第一句点题;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3.诗句的意思:

(1)移舟泊烟渚,日幕客愁新。

意思是: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旅客心头。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面,清澈的江水倒映出明月陪伴在我身旁。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共五首)。此诗为第一首,写的是坐船时见到的景色,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5.诗句的意思: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意思是: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好似蹦跳的珍珠跳进船舱。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意思是: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霎时雨散云飞,望湖楼下明净的水面如同辽阔的蓝天。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词题)。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7.诗句的意思: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意思是: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 鸣叫声。田野里稻花飘香,像在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意思是:天边偶尔可见点点星光闪烁,山前稀稀疏疏地飘起雨点。往日熟悉的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的小客舍,转过溪桥,突然出现在眼前。

8.含”月”的诗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四课花之歌

1.课文表面上写花,但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利用花来寄托自己伟大的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弛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2.各国的国花:

(1)中国国花:牡丹花

(2)荷兰国花:郁金香

(3)日本国花:樱花

(4)韩国国花:木槿(jǐn)花

3.有关“花”的诗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五课七律长征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他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热情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五岭山脉、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不怕”是全诗的诗眼,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对全诗的总结。“尽开颜”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之情。

3.理解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意思:红军不怕长征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 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意思: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

1.《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接受任务(略)—— 痛击敌人(详)——引上绝路(略)——顶峰歼敌(详)——跳下悬崖(详)五部分内容。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2.写作特点:点面结合法。“面”——人物群体,“点”——每一个战士。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情景,刻画出战斗的激烈场面

3.表示团结一心的成语: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表示勇敢顽强的成语:临危不惧、勇往直前

表示行动坚决果断的成语: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4.与报国有关的诗句:

(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第七课开国大典

1.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先讲大典前,再讲大典中,最后讲大典后。

2.描写气势大的四字词语;排山倒海、铺天盖地

描写场面的四字词语:热火朝天、车水马龙

第八课灯光

1.作者王愿坚,写作背景:解放战争时期。课文以灯光为线索,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第九课竹节人

1.课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自己也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

2.同一篇课文,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3.体现童真童趣的诗句: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舟过安仁》

第十课宇宙生命之谜

1.《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主要介绍了“地球之外其它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激发了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写作特点:课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介绍的。

3积累: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蟠桃盛会与科学有关的名言: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伽利略

4.科学证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第十一课故宫博物院

1.《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篇材料组成,有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全景介经的说明性文字,有关于太和门被烧的故事,以及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和平面示意图

2.材料一是篇说明文,文章沿着故宫的中轴线,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对故宫主体建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故宫博物院是一座“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突出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材料二讲述了有关太和门的故事,

材料三是一张图片,截取了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部分内容。

材料四是一张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示意图上用阴影标示出了目前故宫还未开放的区域。

3.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又称紫禁城或故宫博物院,它是清明两代的皇宫。

4.故宫的“三大殿”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后三宫”指: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第十二课桥

1.《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是谈歌。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一位 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的故事。

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3.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4.情节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5.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6.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7.按照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宣等。

8.按照体制可以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9.按照语言形式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10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11.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12.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13.写作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14.老支书的高贵品质: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不徇私情。

15.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6.积累与“桥”有关的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7理解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咆哮”突出了山洪的声音大,“狂奔”写出了水流速度快,“势不可当”写出了洪水来势迅 猛。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心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写老汉严厉地训斥一个违反纪律的党员。“冲”“揪”“吼”写出了老汉很生气。最后一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联系后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就是老汉的儿子,文章这样写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4)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第十三课 穷人

1.《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他的代表作有:《童年》、《复活》、《战争与和平》等。

2.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本文主要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4.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A、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C、表示语意的跳跃;D、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5.积累同情穷人的诗句: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理解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3)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 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决定时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第十四课在柏林

1.《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到400字。作者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小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面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理解句子:

(1)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发人深省。

口语交际

请你支持我

1.能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

2.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支持。

快乐读书吧

1.《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四岁到十一岁的童年生活。

2.《小英雄雨来》是中国作家管桦的一部中篇小说,在抗日战争中,雨来不断成长,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最终如愿参加了游击队。

3.《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以一个四年级小男孩安利柯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渗透着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爱。

4.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

5.小说的阅读要素:

(1)小说人物众多,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

(2)关注故事情节,以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

第十五课 夏天里的成长

1.《夏天里的成长》是作者梁容若《夏天》里的片段。课文按“总-分”结构,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从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山、地、河、铁轨、柏油路,以及人类三个方面,一层一层地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

3.理解句子: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这句是该自然段的中心句。“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说明生物的生长速度很快。朗读时,这些词语要重读,要读出节奏感,语速稍快,

(2)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作者选取了代表性的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表现了夏天动物生长迅速的特点。

(3)六月六,看谷秀。

意思:谷子长势如何,能否取得丰收,在历六月六这一天,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4)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意思:是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5)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蕴含的道理: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积累经验。4.仿写:

句子A: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仿写句:一畦韭菜芽,几天不见,就长出了寸把长;一棵南瓜秧,几天不见,就变得硕果累累。

句子B: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深。

仿写句;路长,铁轨长,缝隙是一天一天地变小。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提高。

5.积累和农业有关的谚语:

梨花白,种大豆。

六月六,看谷秀。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第十六课盼

1.《盼》的作者是铁凝。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盼”。叙述“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买酱油穿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孩子“盼”的心理。“我”的心情变化;焦急——激动——兴奋——失望——高兴。

2.写作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

(3)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活泼。3.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会长云彩吗?(改为陈述句)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不会长云彩。

4积累含"雨”的诗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5.句子理解:

(1)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怎么?”这句话引起下文,突出了“我”看到雨衣上有两只袖筒时惊喜的心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突出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

(2)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这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急迫和无奈。

(3)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这里通过写我的反常举动,表现出了“我"对雨的喜爱之情。

(4)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鼓点逗引我出去。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情。

第五单元写作指导意见:

1.中心意思确立后,怎样才能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呢?

(1)可以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2)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全诗通过描写黄河蜿蜒奔腾的壮美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古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直接写出了黄河波浪滔天的雄伟气势;后两句展开想象,借用古代神话传说,从侧面烘托出黄河雄伟的气势。

3.诗句意思: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意思: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意思: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4.判断:“九曲"指河流有九处转弯。(×)

“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 √ )

5.《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他的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6.《江南春》这首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古诗的前两句写明朗之景,后两句写烟雨之色。

7.诗句意思: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意思: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意思: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8.《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全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的庭院景色,表现了诗人与湖阴先生的深厚友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前两句写庭院中的景致,后两句写院外的景色。

9.《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诗人王安石题写在杨骥屋壁上的。杨骥,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钟山时的邻居。

10.诗句意思:

(1)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意思: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意思: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第十八课只有一个地球

1.《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用词严谨、表达生动。作者科学地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围绕这一结论,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美丽、渺小和资源有限,然后用科学研究的结果证明无法移居其它星球,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本文主要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

4.积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5.句子理解: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 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 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 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 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5)“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在这里指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第十九课青山不老

1.《青山不老》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 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统领全篇的中心句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2.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3.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作用是:点名了文章的主旨,衬托出老人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4.会判断文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转折。

5.积累关于"植树”的谚语:

现在人养树,来日树养人。

人要文化,树要绿化。

第二十课三黑和土地

1.《三黑和土地》诗人苏金伞于1948年9月创作的诗歌。主人公是三黑,土地是主人公赖以生存的支柱。诗歌表现了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诗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无边的幸福感,土地就是农民的命,甚至比命还重要。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状态。

写倡议书

1.倡议书的适用范围:当自己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时,就需要写一份倡议书。

2.倡议书的内容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

3.写倡议书在内容和格式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标题要写明倡议的主要观点,让读者一看便知。

(2)称呼应该根据倡议的对象来写,可以写在标题下方顶格处,也可以直接写在正文中。

(3)正文是倡议书的主体,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写清楚现状及问题所在,明确倡议的重要性;

第二,分条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是指向问题解决的策略,也可以是指向问题预防的策略;

第三,写一两句鼓动性的、呼吁性的语言,以增强倡议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4)与书信相似,倡议书同样需要署名与日期。

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

1.《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

1.俞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一王安石《伯牙》

3.《伯牙绝弦》体裁: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4.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个世上再也没有能像锺子期这样听得懂他的琴声的人了,所以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原文作答),以此表达对“知音"锺子期的悼念。

5.锺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原文作答)。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知音难觅,更感受到了知音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珍视的浓浓之情。

7.古今交友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

1.《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了一件趣事。

2.《书戴嵩画牛》体裁:文言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戴嵩,唐代画家。人物:实事求是的牧童、及时改正错误的杜处士。这则文言文说明了一个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原文作答)

3.蕴含的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4.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 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 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第二十二课月光曲

1.《月光曲》这里指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叫曲》或《月光》,作于1801年。

2.贝多芬,德国伟大音乐家,尊称为“乐圣",作品:《命运》、《田园》、《合唱》。

3.《月光曲》是一个传说,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皮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4.写作特点: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相结合。( 课文第九自然段)

实写;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5.积累贝多芬的名言: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6.句子理解: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 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升起,海面洒满银光。此刻的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此刻的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波折。

第三幅:月光照耀,海面波涛汹涌。此刻的音乐强音乐骤然响起,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2)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

“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

1.京剧是我国戏剧文化的瑰宝,享誉海内外。

2.《京剧趣谈》由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

3.京剧中“亮相”的高妙之是处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静突显出双方武艺的高强并显示必胜的信心。

口语交际

1.书法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是艺术长廊中的珍宝。

2.《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中的字飘逸遒劲、婀趣多姿。王羲之也因此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书圣”。

交流平台

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做课堂笔记的几个要点:

一是老师所讲的重要内容。

二是有疑之处,需要进一步印证或思考的,

三是听课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

与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亮相:

①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路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

②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

③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例句:刚刚结束冬训的中国女排,将在今晚首次亮相。

行当:

①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主要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如京剧的生、旦、净、丑。

②行业。

例句:他是哪一个行当的?

压轴:

①把某一出戏排为一次戏曲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节目(最后的一出戏叫大轴子)。

②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例句:今年“六一”演出,我们班的舞蹈作为压轴节目最后一个登场。

行头:

①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包括盔头、靠、衣服、靴子等。

②泛指服装(含谈谐意)。

例句:小姨笑着对妈妈说:“看咱这身行头,不错吧!”

跑龙套:

①在戏曲中扮演随从或兵卒。

②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例句:他就是一个跑龙套的,没什么了不起的。

唱白脸:

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跟“唱红脸”相对)。

例句:这件事情需要咱俩一起来解决,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花架子:

①指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

②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实用价值的东西,也指形式主义的做法。例句:工作要讲实效,不要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

对台戏:

①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

②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与对方竞争或反对、搞垮对方。例句:请你以大局为重,不要与我们唱对台戏。

粉墨登场:

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引申为化妆。化妆上台演戏。也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例句:华尔街新晋权贵开始粉墨登场。

字正腔圆:

(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例句:他的念白、唱腔都字正腔圆,表演得声情并茂。

有板有眼:

板、眼:音乐戏曲的节拍。指表演的腔调合乎节拍。也形容言语、行为有条有理。例句:他做起事来有板有眼。

科班出身:

科班:旧时招收儿童,培养成为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现也泛指正规的教育或训练。专业对口,在所从事的工作方向,有所学习、有所研究的人。

例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班出身的人越来越多。

与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艺术相关的成语: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例句:玉燕,我遇上了你,真所谓高山流水,相见恨晚啊!

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好听。

例句:蒙古马头琴弹奏出的天籁之音令我陶醉。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例句: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令人久久沉浸其中。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例句:洞箫牧笛我们固然需要,但我们更需要黄钟大吕。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例句:这定一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舞剧,台上轻歌曼舞,台下如坐春风,所有人都享受其中。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例句:这篇史章的文笔好似行云流水,极其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例句:眼前的一座座冰雕,造型奇特,巧夺天工,看得人眼花缭乱。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例句: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无论是言谈还是举止,都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例句:这段精彩的描写在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例句:爷爷饱蘸浓墨,大笔一挥,笔走龙蛇,写下一首诗。

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例句:他们满怀爱国热情,人人大显身手,个个妙笔生花。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例句:展会上的手工艺品件件雕刻得棚棚如生。

第二十四课少年闰土

1.资料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主要情节:相识—相处一分离。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3.课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依次介绍了月下看瓜剌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重点回忆了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新鲜事指: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其中,“看瓜刺猹"这件事叙述得最详细。

4.写作特点;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6.句子理解:

(1)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2)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

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 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第二十五课好的故事

1.《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例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好的故事》作者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3.本文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极的情绪。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4.作者对梦境的描绘十分精彩, “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

5.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从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其实另有深意,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文中“昏 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而文中梦境里的美好幻象则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愿 景。

5.难理解的词语:

石油:指煤油。

膝髁:指膝盖。

四近:周围邻近的地方,形容距离不远之处。

伽蓝:指寺庙。

云头:看起来成团成堆的云。

泼刺:拟声词。形容鱼在水中跳跃的声音。

奔进:形容水的动态。

皱蹙:收缩。

6积累:

①形容景色优美的词语:山明水秀 鸟语花香 百花齐放 花红柳绿 莺歌燕舞

②描写景色的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第二十六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2.文中五个故事的小标题是: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写作特点: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4.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采用了倒叙的写法。第部分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部分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5.积累:

形容生活困苦的词语:一贫如洗 风餐露宿 居无定所

第二十七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有的人》是1949年11月1日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一首诗。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而且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2.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是本诗的主要特色。第1节中的两个“活”和两个 “死”要通过对比加以区分;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 “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3.语境填空:

①由“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我想到的形容人物品质的词语: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还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用一个成语概括"他”的下场:遗臭万年。

第八单元交流平台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关注文章的题目;

2.抓关键句;

3.写一件事的文章抓起因、经过、结果;

4.边读边拟提纲,再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的方法。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要灵活运用。

书写提示

1.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玄秘塔碑》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2.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以楷书著称,在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有“柳字字值千金”的说法。其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fǚ)ǚ)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

推荐访问:上册 要点 语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要点总结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要点总结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